遇事莫强忍,适度释放情绪对健康更有利!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06:03 3

摘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长辈们常常念叨着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样的话语,仿佛忍让就是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然而,真实的生活却向我们表明,过度的忍耐不见得就是好事,有时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长辈们常常念叨着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样的话语,仿佛忍让就是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然而,真实的生活却向我们表明,过度的忍耐不见得就是好事,有时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遇事莫强忍,适度释放情绪对健康更有利!最近,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科研团队在《Psychotherapy Research》杂志上发布了一项关于情绪转换的研究成果,这为我们理解和管理情绪提供了全新的科学依据。 一直以来,我们生活在一种倡导压抑情绪、推崇隐忍的文化环境之中。从儿时起,我们就被灌输诸如 “要听话”“别乱发脾气” 的观念,好像情绪的表露变成了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久而久之,我们习惯把委屈、愤懑、难过等情绪深深埋藏在心底,试图用表面的镇定来掩饰内心的起伏。 但心理学的研究却残酷地揭露了这种做法的隐患。长期压抑情绪,就如同在内心埋下了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那些未得到释放的情绪并不会凭空消失,它们只是被暂时藏匿起来,在暗处不断积聚力量,终有一日会以更加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这不仅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还会让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形成 “我不行”“我不值得” 的恶性循环,使我们在自我否定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未被释放的情绪不会凭空消逝,它们只是被隐匿起来。” 情绪是我们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它们需要被察觉、被接纳、被释放。一味地隐忍与等待,看似是成熟理智的表现,实际上却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伤害。我们应当鼓起勇气,直面内心的 “敏感地带”,不再逃避那些被压抑的情绪。 当怒火在心头燃起时,不妨找一个安全的角落,痛痛快快地将其宣泄出来;当悲伤如潮水般涌来时,就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只有通过正确的途径释放情绪,我们才能打破负面情绪的禁锢,让内心重新恢复平静与和谐。我们要学会与情绪和谐共处,不再做情绪的傀儡,而是成为掌控自己情绪的主人。 该研究团队发现,将羞耻、恐惧等消极情绪精准转化为自我同情、保护性愤怒等积极情绪,能够切实治愈内心的创伤。他们以具有较高自我批判水平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专业的心理量表筛选出那些常常自我厌恶的人,最终有19名参与者接受了10至12次的情绪聚焦疗法(EFT)治疗。 这项研究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记录受试者的情绪状态以及自责程度;接着,治疗师凭借共情回应引导受试者进入情绪状态,并运用经典的 “空椅子技术” 鼓励他们抒发情绪;最后在治疗结束时以及3个月后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实现 “从初级不适应情绪(如羞耻、恐惧)到初级适应情绪(如自我关怀、愤怒)” 的转变,显著降低了受试者的自责和抑郁程度。 研究还表明,治疗师在治疗初期的共情回应对于情绪转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治疗师将注意力聚焦于受试者的情绪,而非行为或认知时,受试者更容易经历 “崩溃—重建” 的过程,从而有效地释放内心的痛苦。 情绪的疗愈过程宛如伤口的愈合,需要遵循 “清理伤口—涂抹药物—包扎处理” 的步骤。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短暂的时段,比如30秒或者1分钟,让情绪尽情释放,之后便要开启治愈的旅程,通过自我关怀或者合理表达愤怒来重新塑造自我。 不要总是一味地忍耐,遇到事情时,果断行动起来,借助科学的情绪转化方法,既能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又能打破负面情绪的循环,从而获得真正的内心平静。

来源:兮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