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些地方,我们常听到领导干部在各种场合高喊“民族团结”的口号,言辞激昂、立场坚定。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却发现这些响亮的口号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面对日益边缘化的民族文化,一些领导不仅缺乏实质性的保护措施,甚至漠视、忽视那些亟需传承的民族精神财
在一些地方,我们常听到领导干部在各种场合高喊“民族团结”的口号,言辞激昂、立场坚定。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却发现这些响亮的口号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面对日益边缘化的民族文化,一些领导不仅缺乏实质性的保护措施,甚至漠视、忽视那些亟需传承的民族精神财富,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与警惕。
民族团结从来不是一纸口号,更不是会议记录中的漂亮词句。真正的团结,离不开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理解与支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其历史与精神的积淀。如果对文化传承缺乏行动支撑,所谓的“团结”就成了空中楼阁,终究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一些濒危语言的保护项目迟迟未能落实,一些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培养。而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却在各种宣传材料和会议讲话中频频提及“加强民族团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削弱民族团结的根基。
要实现真正的民族团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文化保护要制度化、常态化。不能等到节庆日才“想起”民族文化,也不能仅仅依靠几位老艺人的“孤勇”。地方政府应当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民族文化研究、传承人培养及传播平台建设。
其次,要真正倾听少数民族群众的声音。民族文化不是“表演”,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从他们的需求出发,保护他们所珍视的文化遗产,才能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尊重。
再次,考核机制应向实效倾斜。不能只看宣传资料中用了多少次“民族团结”的词语,而要看是否有实际投入、是否有切实成果、是否赢得了群众满意。
口号可以鼓舞人心,但只有行动才能温暖人心。我们呼吁那些真正关心民族团结的领导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族地区的发展,用实干捍卫文化的延续。让民族团结不仅停留在嘴上,更体现在每一个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细节中。
唯有如此,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才能更加紧密,团结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
来源:跑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