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PD缺乏症概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06:38 2

摘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因G-6-PD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该酶在磷酸戊糖途径中催化NADPH生成,保护红细胞免受氧化损伤。酶缺乏时,氧化应激易引发红细胞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

1. 定义与病因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因G-6-PD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该酶在磷酸戊糖途径中催化NADPH生成,保护红细胞免受氧化损伤。酶缺乏时,氧化应激易引发红细胞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

2. 遗传方式

- 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仅需一个突变等位基因,女性需两个)。

- 女性多为携带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偶见因X染色体失活偏移而表现显著症状。

3. 流行病学

- 全球约4亿人受累,是最常见的酶缺陷疾病。

- 高发区域包括地中海沿岸、非洲、东南亚及中东,与疟疾流行区重叠,推测因该缺陷可能赋予疟疾抵抗力的自然选择优势。

4. 临床表现

- 平时无症状,特定诱因下发生急性溶血:

- 溶血症状:黄疸、浓茶色尿(血红蛋白尿)、苍白、乏力、贫血,重者休克或肾衰竭。

- 新生儿黄疸:部分患儿出生后1-4周出现重度黄疸,需光疗或换血治疗。

- 慢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罕见,见于极重度酶缺乏者。

5. 常见诱因

- 药物:伯氨喹、磺胺类、呋喃妥因、阿司匹林(高剂量)、萘(樟脑丸)。

- 食物:蚕豆(蚕豆病)。

- 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氧化应激。

- 其他: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生理性氧化压力。

6. 诊断

- G-6-PD活性检测:确诊依据,但急性溶血期可能出现假阴性(年轻红细胞酶活性较高),建议发作后2-3周复查。

- 基因检测:辅助诊断,明确突变类型。

- 其他检查:血涂片( Heinz小体)、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间接胆红素增高等。

7. 治疗与预防

- 急性期处理:

- 去除诱因(停用可疑药物/食物)。

- 补液、碱化尿液防肾损伤。

- 严重贫血时输注G-6-PD正常红细胞。

- 新生儿黄疸:光疗或换血疗法。

- 长期管理:

- 避免诱因:患者需携带禁忌药物清单,慎食蚕豆。

- 遗传咨询:家族史者产前检测或新生儿筛查。

8. 预后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避免诱因可预防发作。极少数慢性溶血者需长期随访。

总结

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其临床管理以预防为主,强调患者教育及个体化规避风险策略。通过早期诊断与合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来源:健康题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