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3日,随着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去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全球影响的“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已全部作古,在标志着一个特定文学时代结束的同时,也令“拉美文学”再度引起关注。
4月13日,随着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去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全球影响的“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已全部作古,在标志着一个特定文学时代结束的同时,也令“拉美文学”再度引起关注。
4月14日,秘鲁利马,民众悼念略萨 图据视觉中国
其实“拉美文学”与其说是一个地缘文学的概念,不如说是语种文学的概念:拉美文学基本可以与“美洲西班牙语文学”划等号。以西语为官方语言的墨西哥在地理上属于北美,却是拉美文学的重镇,有卡洛斯·富恩特斯这样的代表作家;与之相对应的是南美洲的巴西,虽然面积位列全球第五、国土比例占南美洲的47.7%,其葡萄牙语文学却在拉美文学中貌似属于可有可无的存在。
而拉美文学的形成,也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之一:历史进程既造就了如今的拉丁美洲,也造就了拉美文学。
壹
1492年是明朝弘治四年,黄河决口影响京杭运河,在位的明孝宗朱祐樘征发十五万民工治河。
同时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西班牙在1月终结了摩尔人对伊比利亚半岛七百余年的统治,4月就跟热那亚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签订了一份允许他航海到亚洲采购香料的合约。随着这年10月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世界近代史也拉开了帷幕,联系紧密的全球化时代登场。
在欧洲人登陆美洲之前,这里的主要原住民是美洲印第安人,大约两万年前沿着亚洲和北美之间的白令海峡陆桥迁徙而来的后裔。拥有高头大马和长枪短剑的欧洲殖民者,在屠戮只有羊驼没有战马的美洲原住民时如砍瓜切菜,带入美洲的天花等传染病更是以超高效率灭绝着原住民。数千年来口口相传的诗歌和神话传说,随着原住民的毁灭而湮灭。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美洲 图据:视觉中国
即便是有幸残存至今的书面文学,如大致写于1544年的危地马拉创世神话《波波尔·乌》,如今也都经过了发现者、记录者、翻译者的改写,这些人里许多都是传教士。他们从自身的文化和理解出发,对拉美文学原始文本的改造,令后人实难分辨里面究竟哪些是原汁原味的印第安传说、哪些又是披着拉美外衣的天主教理念。
而且幸存的《波波尔·乌》仅是沧海一粟,99%的原生拉美文学都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消失。不仅如此,殖民地的严苛管制,更令文学被压榨得几无可能。2011年,刚拿下前一年诺奖的略萨在阿根廷的演讲中提到:“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殖民时期里,所有小说类作品在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中都被禁止流通。那三百年间,虚构文学作品在美洲殖民地既不能被编辑出版,也不能从海外引进……”
美洲阿兹特克文明的雨神特拉洛克陶像
经过十九世纪的独立运动,美洲各国纷纷脱离殖民者而宣告独立,此时美洲的主要住民已经是殖民者与美洲原住民的混血后裔。1879年,阿根廷发生了对印第安人的大屠杀:八千武装到牙齿的士兵攻击两千手无寸铁的印第安人,朗克莱斯人、阿拉乌干人等印第安部落几乎被斩尽杀绝。
因此在世纪之交,虽然当时拉美文学的主流是“大地主义”小说和以印第安民族生活为主题的“土著主义”作品,但真正的土著其实已经所剩无几。二十世纪大放异彩的拉美文学名作家们,几乎都是混血后裔。
阿根廷萨尔塔的北方历史博物馆,西班牙登陆美洲前的印第安人陶器,其上有面部设计。图据:视觉中国
由于本土文脉已断以及与欧洲的数百年渊源,二十世纪的拉美文学,主要受到的都是欧洲文学的影响。生于1867年的尼加拉瓜作家鲁文·达里奥,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和兰波的影响下,开创了西语文学的语言革新。生于1899年的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就更是欧洲文化催生的典型。
贰
博尔赫斯家中拥有数千册藏书的图书室,父亲喜欢雪莱、济慈和史蒂文森,母亲翻译美国作家霍桑、梅尔维尔和福克纳的作品。博尔赫斯九岁就翻译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十五岁来到瑞士日内瓦居住,二十岁在西班牙开始了诗歌创作,最终成为拉美文学的文豪级人物。
当时法国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浪潮,不仅影响了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也若隐若现地出现在博尔赫斯小说代表作《小径分岔的花园》中,虽然主角余准博士被设定为中国裔。博尔赫斯在哲学上受叔本华和尼采影响甚深,令他几乎像是一个只是出生在拉美的欧洲人,以致于后来马尔克斯在1967年谈到博尔赫斯时表示:他很钦佩但同时也很厌恶博尔赫斯,因为他认为博尔赫斯笔下的超现实“不属于拉丁美洲,是虚假的”。
1969年时的博尔赫斯 图据视觉中国
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阿根廷的胡里奥·科塔萨尔和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是比博尔赫斯后一代的“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与博尔赫斯相比,他们具有更强烈的独立意识,立意将拉美文学与欧洲文学区分开来,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但即便已有充分的文学自觉,在他们的代表作中,欧洲和美国文学的印痕仍然清晰可见。
以最具知名度的《百年孤独》为例,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名作《喧哗与骚动》多视角叙事和碎片化时间,影响了马尔克斯对马孔多家族的书写,尤其是《百年孤独》中循环的时间结构与家族史诗的构建;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背景是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荒诞派;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意识流风格,体现在科塔萨尔的《跳房子》中,则是以俚语和巴黎-布利诺斯艾利斯的双城叙事打破语言边界;美国的“黑色幽默”风格,在略萨的《城市与狗》中转化为对秘鲁军事独裁的讽刺反对……
网飞版《百年孤独》剧照
此外还有非洲文化的影响。《百年孤独》中俏姑娘雷梅黛丝乘床单升天的情节,原型即是非洲“灵魂飞升”神话与加勒比地区黑人巫毒文化中“灵魂出窍”的观念结合。发现新大陆之后,被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卖到美洲作奴隶和苦力的黑人,将他们带来的文化无声地融入了几百年后的文字里。
相比具体文本和作家八卦而言,考据索引往往显得枯燥无趣,一如现实在幻想面前的呆板——但文学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将外来文化、本土现实和个人天赋融合为一之后,拉美文学作家在二十世纪创造出的具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着实令世界为之震动:僻处欧洲一隅的西班牙语、除《堂吉诃德》外几无具有世界知名度巨著的西班牙语文学,竟然在隔着大洋的彼岸美洲大放光芒、不容忽视。
叁
早在1921年,鲁文·达里奥的《女王玛勃的面绸》就被译介为中文,成为目前所知最早与中国读者见面的拉美文学作品。后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拉美文学作品都是以“被迫害民族的抗争”和“反抗阶级压迫”的面貌出现的,以至于后来当聂鲁达的诗作被全面翻译之后,许多人惊诧莫名:聂鲁达这浓眉大眼的家伙,最有名的诗作居然大多是情诗?
1982年,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的成就获得诺奖,成为诺奖作家中为数不多的畅销书作者,也令这一波拉美文学热潮在中国以迅猛之势传播开来。不仅《世界文学》杂志在诺奖后就发表了《百年孤独》前六章的译文,1983年还在西安召开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研讨会”。尤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造就的知识化浪潮大背景下,拉美文学迅速征服了中国的众多文学青年。
1984年版高长荣译《百年孤独》,根据英文和俄文本译出
作品是最好的证据。莫言以五年时间创作的长篇《檀香刑》开头第一句,“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令人很难不想起《百年孤独》的著名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而马尔克斯的这一开篇又源于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中的句子:“很多年后,雷德里亚神父将会回忆起那个夜晚的情景……”
很多年后,拉美文学的名句变成了中国作家的开篇,这可以视为文学上的全球化现象。除了《檀香刑》在谋篇布局、行文风格上似曾相识之外,陈忠实的名作《白鹿原》,也像《百年孤独》在关中平原上的翻版,虽然环境、人名、习俗统统都是黄土气息。夸张一点而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走过来的众多严肃文学作家,怕是没有几个人能拍着自己的胸脯说:我的作品没有受过拉美文学的影响。
但句式可以模仿、幻想可以借鉴,文学作品的灵魂却不是可以轻易复制而得。什么样的土壤产生什么样的文学和作家,简单模仿的结果往往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仅仅以作家的个人经历而论,拉美作家的境遇就令中国作家难以看齐:博尔赫斯刚成年时,父亲带他去妓院想“让他成人”,结果这次失败的经历反而造就了他一生对性和生育行为的非正面态度;马尔克斯十二岁去一家名为“时光”的妓院收债,却跟一名妓女发生了关系;略萨第一段婚姻是十九岁时与二十九岁的姨妈胡丽娅·乌尔基迪、第二段婚姻是与表妹帕特丽希娅……
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知人论世,作家的作品实际包含着他的整个人生,而其它地方的作家未必有拉美作家这样的人生。没有类似的生活境遇,却要从头到脚竭力模仿,注定只得其皮而不得其髓。
文学发展到今日,早已随着全球化的传播沟通而呈融汇之势。拉美文学作家所使用的西班牙语,在美洲仅仅有几百年的存在史,但拉美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造就了巨大影响。相比之下,那些存在延续时间更长、具备更辉煌历史传统的语言,期待着更能传承和弘扬它魅力的作家。
文/启凌 编辑 苏静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