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耀州窑陈炉博物馆开馆试运行,该馆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东南15公里的陈炉镇,西距黄堡镇中心窑场18公里。馆内收藏了耀州窑陈炉窑场从金代初创时期至今的各类精品文物,全面展示了耀州窑陈炉窑场的发展历史。
在渭北高原深处,陈炉的窑火已绵延了上千年。
日前,耀州窑陈炉博物馆开馆试运行,该馆位于铜川市印台区东南15公里的陈炉镇,西距黄堡镇中心窑场18公里。馆内收藏了耀州窑陈炉窑场从金代初创时期至今的各类精品文物,全面展示了耀州窑陈炉窑场的发展历史。
作为西北地区著名的陶瓷古镇,陈炉古镇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文化风貌,其窑址2006年被并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耀州窑遗址。
耀州窑创烧于唐代,五代发展成熟并开始上贡朝廷,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十里窑场”。陈炉地区古瓷窑是黄堡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其历史可追溯至金元时期,是金元以后唯一持续烧造从未中断的耀州窑系窑场,是中国陶瓷史上连续制瓷时间最长的一个窑口。
场景展示
陈炉窑在金元时期传承了黄堡耀州窑刻花和印花青瓷的工艺和风格,并创新出简笔刻花青瓷;明代产品风格突变,绘画装饰成为陶瓷装饰的主流,以白地黑花瓷最具特色;清代由姜黄色青釉衍生出香黄釉瓷;清末民初引进了青花瓷;解放初期又引进了青花红绿彩瓷。
耀州窑陈炉博物馆总体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陈列展览面积1300平方米。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设4个展厅,按照时代发展顺序分为10个单元。
“耀州窑陈炉博物馆收藏了陈炉窑址和申延娥女士提供的历史文物400余件,其中明代时期的白地黑花瓷,奔放洒脱的画风与宋代耀州窑犀利洒脱的刻花风格一脉相承,还有清代时期色调温润的香黄釉和具有地域风格的青花瓷,都堪称一绝,这些精品文物凝聚着耀瓷匠人千年的智慧。博物馆的使命便是将这些活态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泥土与火焰交织出的艺术生命力。”耀州窑陈炉博物馆副馆长王莎莎介绍道。
对于大家关心的展品来源问题,王莎莎解释:“从2002年至2005年,我们陈炉考古队在陈炉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在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处窑场,目前已发现金、元、明、清陶瓷烧造区遗址30余处,窑炉40余座,作坊遗址和各时代文化堆积20处,采集和出土文物标本1.5万件(片)。”
以时间为序,集中展示各个时期制瓷的工艺和特色。循着时光,一起凝视那些穿越千年的釉光。
金
早期产品均以刻花和印花青瓷为主,有少量黑瓷。器物造型、装饰手法和工艺特征与同期黄堡窑场相似,明显传承了黄堡耀州窑的青瓷制作工艺,其胎釉和成型工艺还不够完善,具有窑场初创期工艺尚不成熟的共同特征,器物种类和造型比较单调。这一时期普遍采用柴烧的馒头窑烧瓷,因而烧制出了部分质量上乘,釉质纯净透亮的青绿釉和淡青釉瓷。
青釉碗
青釉直腹碗
元
入元以后,耀州窑的立地坡、上店、陈炉三窑场制瓷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范围不断扩大。元代晚期,制瓷中心开始向陈炉镇一带聚集,产品销售对象完全面向民间。青瓷釉色普遍青黄和姜黄,装饰日趋简练。元末陈炉窑场创新出一种釉下加施化妆土的简笔刻花青瓷。黑釉、酱釉和茶叶末釉瓷的烧造数量有了显著增长,呈现出釉色品种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仍承袭黄堡瓷脉,并博采各地窑场之长,为耀州窑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黑釉碗
青釉印花莲纹盘
明
明代中期,耀州窑的黄堡和上店两窑场停烧,陈炉窑成为耀州窑的中心窑场,开始走向鼎盛,其制瓷技术和产品风格发生了显著转变,民间陶瓷特色更加浓厚。青瓷制品走向衰落并不复多见,黑釉和白釉瓷大量涌现,出现和发展了以绘画装饰为主流的白地黑花瓷。白地黑花瓷以色彩对比强烈、画风质朴粗犷、花纹写意性强、极富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明代陈炉耀州窑最具特色的产品,并对清代和民国时期陈炉窑场彩绘瓷装饰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地黑花花卉纹罐
白地黑花玉壶春瓶
白地黑化双鱼纹盘
青釉刻花卷草纹玉壶春瓶
立地坡寺坡发现了明秦王府琉璃厂建筑基址以及废弃的琉璃瓦片堆积层。出土了大量孔雀蓝釉、素烧琉璃板瓦、筒瓦,其中有的板瓦瓦头刻有“官”字等文字,有的刻“工”字等图案符号。陈炉北头也发现了明代制烧琉璃建材的作坊、窑炉,出土了一批孔雀蓝釉、黑釉、素三彩、素烧琉璃板瓦、筒瓦、瓦当、脊瓦、异形瓦,其中有带龙凤纹的瓦当以孔雀蓝釉和素三彩作装饰。表明立地坡和陈炉都曾为明秦王府烧造过琉璃建材。
瓦当
筒瓦
清
清代陈炉耀州窑窑场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了历史上最后的高峰,形成“炉山不夜”的胜景,被列入清代“炉山八景”之一。产品釉色种类比明代更加多样,除烧造白釉、黑釉、酱釉、茶叶末釉、白地黑花瓷外,还烧造出了香黄釉瓷,以及白釉黑箍和内白外黑、内白外黄等复色釉瓷。清代晚期从引进景德镇青花瓷烧制技艺开始,烧造具有地域特色青花瓷。
白地黑花莲纹坛
民国、解放初期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1958年陈炉陶瓷厂成立前),陈炉耀州窑沿袭了清代晚期的制瓷工艺,窑场规模日渐缩小,但产品仍然销往西北数省。以绘画装饰为代表的青花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主流产品。解放初期又引进了青花红绿彩瓷制瓷技艺,形成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陶瓷品种。装饰特征是绘画与文字题款相结合,文字多为年款、诗词、俚语、谜语、对联和紧跟时代的政治口号等,图文并茂,相映成趣。
青花红绿彩碟盒
上、下左、下右依次为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青花渔樵耕读纹碟、青花“抗战到底”题字碟
陈炉耀州窑的生产工具有作坊具和窑具两类。
作坊具系作坊内制作瓷器器坯所用生产设施和工具,包括盛水和釉药用的缸、盆,拉坯成型用的陶车、抵手、刮子、拨棍、割线、坯托,刻花和划花用的竹(铁)刀、签,印花用的陶范,绘画用的毛笔,小型粉碎工具石(瓷)臼、杵等。
莲纹碗内托
制瓷原料
窑具系窑内装烧所有设施和工具,种类有匣钵、顶钵、垫支具、火照、药筋子、药筋座等。陈炉耀州窑匣钵分M形漏斗状和筒形两种,明中期以后M形漏斗状匣钵停用。火照使用于金元,药筋子、药筋座始于明,以后沿用。
M型匣钵
药筋子
“在陈炉古镇有一句民谚‘炉火不熄,匠心永传’。我们期待通过大家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陈炉耀州窑的故事,感受中华文明的温度与力量。也欢迎大家常来耀州窑陈炉博物馆参观交流,感受历史的温度,聆听耀瓷的声音!”王莎莎说道。
图源:耀州窑陈炉博物馆
来源:文化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