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都记得,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一张乔冠华在现场开怀大笑的照片。也正是因为这张照片,也使得很多朋友熟悉了乔冠华。但是可能很少有朋友知道,乔冠华的儿子后来也继承了父母的外交事业。并做到了外交部副部长。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乔冠华前任妻子,也是我国外交部的一员干
很多人都记得,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一张乔冠华在现场开怀大笑的照片。也正是因为这张照片,也使得很多朋友熟悉了乔冠华。但是可能很少有朋友知道,乔冠华的儿子后来也继承了父母的外交事业。并做到了外交部副部长。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乔冠华前任妻子,也是我国外交部的一员干将。甚至还是外交部新闻司奠基人,在建国初期,风云变幻的外交领域中,颇有建树。
出身名门才女,毅然走上革命道路
说道乔冠华的前一任妻子龚澎原名龚维航,是安徽合肥人。她出身合肥名门龚家,父亲龚镇洲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党人。1914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龚镇洲携妻女亡命日本。
也是在这一年的10月,在日本横滨他们的次女出生,取名龚维航。1933年,龚维航考人燕京大学历史系。在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下,龚维航很早就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并非常热心国事。
在华北事变后,日本通过“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攫取我国平津冀大部分领土的主权。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北平进步学生受到鼓舞,积极响应,并在当年的12月9日,六千余名学生涌上街头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在游行中,龚维航和另外五个学生队长一起走到前列,带领同学们一边高喊,一边奋力冲破警察防线。
由于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新闻管制给压下,因此龚维航与姐姐龚普生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帮助下,在燕京大学未名湖畔召开外国记者招待会。到会的外国记者包括《密勒氏评论报》《合众社》《芝加哥每日新闻》《法新社》等多家在华知名报刊的主笔或记者。
会上,龚维航姐妹介绍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当天的真实情况。在现场,龚维航敏捷机智的应对、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给参会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这次记者招待会,不仅代表北平学生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呼声,更是龚维航走向新闻工作的一次成功预演。
经过一二·九的洗礼,龚维航的政治立场愈发坚定,并于次年获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敬仰革命先烈澎湃,她给自己改名为龚澎。1940年,中共中央调龚澎到重庆南方局工作。
此时,龚澎来到重庆红岩村开展工作,她的公开身份是《新华日报》记者,实际上却是周恩来的外事秘书。龚澎主要负责的是中共的对外宣传。也就是既要密切跟踪国际形势,也要积极联络在渝外国记者。
为此,龚澎每天下午两点都要去巴县中学内的外国记者站,及时将中共南方局的主张和解放区的新闻译成英文,传递给外国记者。
为打开宣传局面,实现南方局在抗战期间“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工作方针,龚澎还很有智慧地结交了几乎所有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作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龚澎驾轻就熟活跃在重庆新闻界的身影,给外国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致很多当时的外国记者一想到中国,回忆到重庆时,总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龚澎。美国记者塞瓦赖德就曾说:“一看见龚澎,我便产生了毫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龚澎离开重庆,辗转沪港,开始了新的战斗。在上海,龚澎创建了中共第一份外文期刊《新闻周刊》,她和外事组工作人员焚膏继晷地书写,使更多海内外读者了解到中共和平建国的各项主张。
主持外交部新闻司,为新中国外交事业鞠躬尽瘁
1949年10月1日这天,龚澎和丈夫乔冠华早早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跟随着人群一起庆祝新中国的诞生。望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龚澎意识到,新中国要有真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了,这是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外交。
1949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召开外交部成立大会,会上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宣布了政务院任命的外交部司级及以上干部,龚澎任情报司(后于1955年更名为新闻司)司长,提到龚澎,周恩来总理亲切地介绍道:“你们认识龚澎同志吗?她是我们部里情报司司长。乔冠华同志的爱人。”就这样,龚澎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满怀信心地开始了她的外交生涯。
在外交部初建阶段,所有部门都是在摸索中前行。而情报司怎样才能创建一套适应新中国外交的新闻体系呢?当时并没有现成模式可依,于是龚澎就号召同志们积极了解其他国家的新闻情报司运行机制,用以更好地完善新中国情报司的各项章程。
她反复强调“我们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外交学”,“要代表国家,一切都要正规化,要堂堂正正地打正规战”。因此龚澎给新闻司的定位是“充当好中央的耳目喉舌”。
一方面是要认真了解中央领导的要求,及时将国际动态消息准确地报告给上级领导,发挥好耳目的作用;另一方面是要有智慧地发声,有效统筹外国记者,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将新中国的真实情况客观地呈现给世界人民。
为了能准确、及时、高效地收集国际新闻,龚澎多方打听,辗转托人从美国购回一个二手微波收录机,安排情报司工作人员每天收听国际电台的广播,边听边录边译,摘录其中的关键信息。当时,海外没有中国记者站,为更快地在瞬息万变的国际信息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龚澎第一个提出在驻外使馆设新闻站。
除了让中央准确地了解到国际情势,情报司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则是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为此驻华的外国记者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原驻国民党政府的西方新闻机构纷纷撤离。于是龚澎带领科员们着手起草《外交部关于颁发外国记者登记证暂行条例》,报请周恩来总理审批后于1950年7月公布。
这是新闻司处理外国记者事务和参加国际宣传的工作准则,更是新中国第一部有关新闻工作的法规。此后,三十年里不断修改总结,形成了今天的《外国记者来华工作指南》。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外部舆论压力。一些时候,外国记者的报道要比情报司的稿件更有说服力。为此,龚澎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做工作,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对待形形色色的抱有不同看法的记者和国际友人。
她对情报司工作人员说,在对兄弟国家和党报的记者给予大力支持时,也应该对西方记者尽量提供些方便,争取让他们能够做出公正而客观的报道。
龚澎在外交上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出访时的沉静从容,也体现在她的乐于分享,既能积极抓住和国际友人交流的机会,也愿意提携晚辈,给年轻人提供经验。周恩来都曾说她是“静如处子”,一直视她为外交上的最得力助手,并多次称赞:“没有人能够代替龚澎!”
儿子继承父业,女儿记录父母往事
在1967年,龚澎突发脑溢血。1970年9月20日,年仅56岁的龚澎离开了人间。
在乔冠华与龚澎27年的婚姻生活中,二人在事业上相互支持,相互勉励,并肩奋斗,一起为我国的外交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周恩来曾在一次外交部司长会议上说:“你们要成为外交家,就要经受得了锻炼,要向乔冠华、龚澎学习。”
龚澎与乔冠华生育了一子一女。1944年7月二人的长子乔宗淮在重庆出生。后来乔宗淮毕业于北京四中。高中毕业后,乔宗淮进入了父亲的母校清华大学,就读于工程力学系工程热物理专业。
在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响遍全国,乔宗淮也受此影响,准备“科技报国”,在清华,他学习相当积极,并于一九六四年四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六八年,乔宗淮毕业后,起初分配在国防科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三室工作,曾任研究实习员。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有几天,乔宗淮很快就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锻炼,在东北一个偏远的乡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达两年之久。
1978年,乔宗淮回到国防科技委员会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由于父亲再婚后与乔宗淮兄妹有矛盾,乔宗淮婚后没有跟父亲住在一起。
在1983年至1984年,乔宗淮到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1984年开始任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副秘书长。1987年任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副社长。
进入九十年代,乔宗淮正式踏入了父母的外交阵线。并相继担任过驻芬兰大使、驻爱沙尼亚大使、驻瑞典大使、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等职务。
2001年8月乔宗淮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与兄长不同的是,龚澎的女儿乔松都并没有走上外交生涯。
乔松都1953年生于北京。十六岁下乡到内蒙古兵团劳动,不久入伍当兵。在1977年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任解放军262医院军医。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先后赴法国、美国学习,现在国务院工作。从22年开始,历时八年,搜集资料,采访数十位当事人,写成《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一书。
乔松都的文字功底扎实,写过很多已经发表的文章作品。因此,在很多读者的心中,其名气远远比哥哥要大。
2009年,乔宗淮和乔松都在杨湾华侨公墓一区为父母重新立了墓碑。在墓中央西洋式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并排镌刻着乔冠华、龚澎之墓几个白色大字。墓碑左上方是乔冠华和龚澎夫妇紧挨着的一张瓷照,龚澎在前,乔冠华在后,为年轻时所照。照片下面竖刻着两行小字: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墓碑右下方刻着:子乔宗淮、媳彭燕燕、孙乔澎。女乔松都、婿雷平生、外孙雷佑航两排红字。墓碑前面平放着一本用银灰色大理石雕塑的书本,打开的书页左页刻着乔冠华、龚澎的生卒年月。经历了无数波折,乔冠华与龚澎二人,在子女的安排下,长眠在一起。或许这对于一家人来说,才是最好的结局吧。
1.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编著. 《巾帼传奇 1949-1978》 2023
2.罗银胜著. 《红色名媛章含之》 2009
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志编纂委员会编. 《中国名村志丛书 杨湾村志》 2018
4.凤凰书品编著. 《我的父亲母亲》 2013
来源:海大富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