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遵亚退休后以乡土为墨,书写家乡邳州文化根脉 | 文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10:26 2

摘要:邳州作家顾遵亚的文字,是一部流动的邳州地方志。他以个人记忆为经纬,将地方历史、民俗文化与时代变迁编织成文学的锦缎,在乡土叙事中完成了对地域文化的深情守望。这种创作不仅为邳州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更在当代文学版图上确立了独特的坐标。

2025年4月16目顾遵亚(左)与文化佳园主编徐景洲在北京聚会

邳州作家顾遵亚的文字,是一部流动的邳州地方志。他以个人记忆为经纬,将地方历史、民俗文化与时代变迁编织成文学的锦缎,在乡土叙事中完成了对地域文化的深情守望。这种创作不仅为邳州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更在当代文学版图上确立了独特的坐标。

一、地域文化的忠实记录者

顾遵亚的创作始终扎根于邳州这片土地。在《童年走过的“大官路”》中,他以家族记忆为线索,重现了邳州东部官路的历史变迁。这条日军侵华时期修建的交通要道,既是侵略者的铁蹄印记,也是邳州人民苦难与抗争的见证。作者通过“官路”上的人和事,勾连起邳州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如淮海战役、农业学大寨运动等,使地方史与国家史形成互文。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让邳州的地域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记忆。

在《被遗忘的手工造纸坊》中,顾遵亚聚焦邳州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消逝。他通过家族传承的故事,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这种对民间技艺的书写,既是对邳州文化根脉的抢救性记录,也体现了作家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正如他在文中所言:“传统的手艺不能丢,手工造纸坊再也见不到啦,这种技术也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这种文化自觉,使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地域文化的守护者。

二、时代变迁的温情观察者

顾遵亚擅长在时代洪流中捕捉普通人的命运沉浮。在《回忆我的半个世纪前小学拉练经历》中,他以1969年的野营拉练为切入点,展现了特殊时代下邳州乡村的社会风貌。从母亲为他准备煎饼的细节,到丁楼大队治理黄沙的壮举,再到碾庄烈士陵园的红色教育,作者用平实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这种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交织的叙事方式,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在《游京杭大运河徐州段解台船闸》中,顾遵亚通过对船闸文化的考察,揭示了邳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角色。他不仅记录了船闸的历史沿革,更关注其在当代的功能转型。这种对地方发展的关注,体现了作家的时代意识。正如他在文中所说:“了解到船闸的文化,增长了对船闸的认识。”这种求知若渴的探索精神,使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的敏锐洞察。

三、文学语言的创新实践者

顾遵亚的文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他善于运用邳州方言和民间传说,使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回忆我的半个世纪前小学拉练经历》中,他写道:“母亲就重新推磨给我做。磨糊时,在山芋干里面掺放些小麦进去,这样磨出来的糊子后,在饼熬上烙出来的煎饼就不怎么馓了,吃的时候不馏也不显得硬,比较软糊。”这种对方言的运用,不仅还原了邳州乡村的生活场景,更增强了作品的地域辨识度。

在叙事结构上,顾遵亚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将历史、传说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在《古邳州的书法家们》中,他从程邈创造隶书的传说切入,讲述了邳州作为“书法之乡”的历史渊源。这种叙事方式既保持了散文的自由灵动,又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他在文中引用的南朝庾肩吾《书品》等文献,显示出作者对地方文化的深入研究。

四、文化传承的积极推动者

顾遵亚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邳州文化的传播者。他积极参与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等组织,通过实地考察和学术研讨,推动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岳阳楼下会文友》中,他详细记录了参加全国文学艺术研讨会的经历,展示了邳州文学在全国的影响力。这种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为邳州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创作理念上,顾遵亚始终坚持“精品意识”。他的作品多次在《今古传奇》《长江文学》等刊物发表,并获得全国文学艺术二等奖等荣誉。这种对文学品质的追求,使他的作品在地方文学中脱颖而出。正如徐州《彭城晚报》对他的评价:“顾遵亚的散文以写的细腻翔实著称,尤其是游记散文,他对历史的脉络清晰度写得尤为好。”这种专业认可,印证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

顾遵亚的创作,是邳州文学的重要收获。他以乡土为墨,以记忆为笔,在文学的田野上耕耘出一片精神的绿洲。他的作品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认识邳州的文学范本,更为当代地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顾遵亚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学,永远生长在脚下的土地上。

来源:大洲文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