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邻课堂”全域开花:宜宾基层治理的“技能密码”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10:27 2

摘要:作为全市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宜邻课堂”通过“一区县一品牌”的特色实践,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技能跃升、就业增收。从叙州区的电工培训班到高县的电商课堂、从筠连县的烘焙工坊到珙县的彩灯非遗工场......这张覆盖全域的“

连日来,在宜宾城乡社区、田间地头,一场以技能赋能为纽带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在蓬勃生长。

作为全市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宜邻课堂”通过“一区县一品牌”的特色实践,将职业技能培训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技能跃升、就业增收。从叙州区的电工培训班到高县的电商课堂、从筠连县的烘焙工坊到珙县的彩灯非遗工场......这张覆盖全域的“技能网络”,正成为宜宾推进共同富裕的“加速器”。

技能培训进基层

就业增收的“家门口”课堂

随着宜宾各地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一批批“家门口”的技能培训课堂在基层社区、乡村扎根,为劳动者提供“零距离”学习平台。

电工技能培训班课堂上,学员们认真操作 宜宾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近日,在叙州区樟海镇瓦房村,电工技能培训班的学员们正专注操作三相异步电动机电路。

“以前想学技能不知道去哪儿,现在送到家门口,太方便了!”当地村民樊尚平从事水管维修工作,得知培训班开在村里,立刻报名学习。

今年,叙州区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名师接单”模式,已开展电工、家政等培训50期,惠及2726人,有效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

同一时间,在翠屏区骑龙社区,“酒都阿嫂”培训师小李正为月嫂们授课。社区与家政产业园联办的“宜邻课堂”采用“理论+实操”模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业培训。

......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技能培训进基层,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到“真本领”,更打通了就业增收的“最后一公里”。这些“小而精”“接地气”的培训课堂,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激发了劳动者的内生动力,还为区域产业发展储备了技能人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有力抓手。

据悉,接下来,宜宾还将进一步优化培训模式、强化就业对接,让“家门口”课堂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金钥匙”。

非遗传承与技能赋能

传统技艺焕发产业新机

近年来,宜宾各地通过“非遗+技能培训”“非遗+产业孵化”等模式,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就业增收的新路径,既传承了文化,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珙县玉和苗族乡的彩灯制作工坊,54岁的杨代福正专注焊接凤凰灯骨架,四溅的火星映照着逐渐成型的精美工艺品。“公司提供全套支持,15天就能学会这门非遗手艺。出师后,我做的灯也有望在自贡灯会展览了。”

杨代福口中的公司是自贡一家专为自贡灯会服务的企业,通过珙县政府搭台,该企业采用了带师傅、带材料、带模具“三带进村”的模式,让珙县当地群众零成本掌握彩灯制作技艺,农闲时接订单日均收入可达300元。

筠连县玉壶社区烘焙培训课堂 宜宾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如何让非遗打开更广阔市场?在筠连县玉壶社区的烘焙教室内茶香四溢,学员张女士正在调制独创的“茶香慕斯”,“参加‘宜邻课堂’后,我的蛋糕店月收入翻了三倍。”

据悉,课程创新引入“创业模拟沙盘”,学员们在导师指导下体验从店铺选址到直播带货的全流程创业实践。

如今,“茶香蛋糕”“竹荪饼干”等融合本地特色的创新产品,已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伴手礼。这也让非遗技艺真正突破传统展演模式,向多领域延伸。

“非遗产业化不是简单的商业化,而是通过技能赋能,让传承者既懂技艺,又懂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筠连县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陈敬雅说。

当非遗技艺遇见现代技能培训,传统文化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产业活力。这场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不仅让古老技艺重获新生,更开辟了一条“指尖经济”的致富新路。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正从“守艺人”转变为“创富者”。这既是文化自信的实践,更是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

科技赋能农业

田间地头的“智慧课堂”

“叶面出现黄斑该打什么药?”“小蚕共育温度怎么控制?”近日,在兴文县周家镇新塘社区村,蚕桑培训把课堂搬到桑园,让学员从桑树剪枝到蚕茧分类全程实操。

新塘社区村的蚕桑培训把课堂搬到桑园 宜宾市委社会工作部供图

“这个培训相当实用,不仅给大家提供了养蚕技术支持,而且我们在家就能就业,不用外出务工。以前养蚕全凭经验,现在学了消毒防病和科学喂叶,今年蚕茧质量肯定能上个台阶!”新塘村村民张大姐说。

此外,该村还组建了“技术跟踪服务群”,省农科院专家24小时在线答疑,蚕农们笑称这是“口袋里的技术员”。

在高县罗场镇陈村社区的电商教室内,53岁的文自琴对着手机镜头练习:“家人们看这高山茶叶,采自海拔800米的云雾茶园……”她的抖音小店刚上线一周,就卖出47单自制苕粉。

为了让像文自琴这一类学员更好适应直播模式,当地在培训上采用了“边学边卖”模式:学员在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导师用后台真实数据讲解流量算法;直播演练直接使用学员自家农产品,让参训农户直呼“解渴”。

据统计,陈村社区仅首期培训已有18名学员开通网店,其中3人实现稳定出单。罗场镇党委书记罗联表示,要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数据化为新农资,真正为乡村振兴插上电商翅膀。

围绕手工制作、美妆美甲、家政服务、咖啡烘焙、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等方面,目前,宜宾已打造“艺起针织吧”“橙乡月嫂”“阿妈的厨房”“竹宴师”等特色课程130余个,因需分类开设技能培训600余期,涌现出“妈妈班组”就业技能培训、“向阳职场规划坊”应试就业指导等典型案例15个。今年,宜宾还将培育城乡“宜邻课堂”示范点60个。

“让群众从‘被动参与者’变成‘主动创造者’,这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宜宾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市社会工作系统将坚持“惠民生”与“促发展”相结合,聚力师资、课程、教辅设备等软件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双向赋能合作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因需灵活开设特色培训课程,通过“社群化”方式把群众组织起来,参与“自我发展、向上向美”的实践活动,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素质的同时,积极促进基层灵活就业。

来 源丨宜人宜宾

审 核丨高巧

责 编丨汤兴奎

来源:珙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