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相机的选择,大家一直都有一个认识,那就是能选全画幅的,就不会选半画幅。感觉在数码相机的世界里,全画幅似乎就是一个光环:高画质、浅景深、高感光能力……使得大家趋之若鹜。其实这个观点主要基于照片拍摄,如果是在视频拍摄中,就未必是这样的选择了,至于为什么,这篇文
说到相机的选择,大家一直都有一个认识,那就是能选全画幅的,就不会选半画幅。感觉在数码相机的世界里,全画幅似乎就是一个光环:高画质、浅景深、高感光能力……使得大家趋之若鹜。其实这个观点主要基于照片拍摄,如果是在视频拍摄中,就未必是这样的选择了,至于为什么,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聊聊。
这里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全画幅,它指的是感光元件的尺寸与传统135胶片相同,约36mm×24mm。这种尺寸的传感器拥有较大的成像面积,因而在拍摄中比较常用。它能拍出更好的虚化效果,拍摄风光时能保留丰富的高光与暗部细节,由于画幅比较大,也使得后期裁剪更加灵活,适合各种高要求的商业拍摄。不过这些特点是在拍照片时对高画质的体现。
但这些优势,到了视频拍摄中就不一定全都成立了。因为视频拍摄的核心需求不一样。因为照片是静止的"瞬间",而视频是连续的"时间流"。影响视频画质关键并不在感光元件,而在压缩编码(如H.264、H.265)、动态范围控制等以及长时间录制是否过热等多个层面。很多入门级全画幅相机在这些方面反而可能还不如专注视频拍摄的APS-C或M43相机。拍照片时可以做到"每一张都精雕细琢",但拍视频则需要考虑持续拍摄、相机稳定性与数据写入速度等因素。这也就意味着,选择拍视频的相机时,全画幅带来的某些"理论优势",在实际拍摄中未必有那么好的效果。
虽然浅景深是全画幅的优点,但在视频拍摄中,过浅的景深会导致焦点频繁偏离,特别是在拍摄走动的人物与对焦不稳定的场景时很吃力。所以很多时候在拍视频时反而刻意使用较小的光圈来拍摄,以使画面的清晰范围更大、更容易对焦。
现在视频里的高画质一般都指的是4K视频,而4K视频对画幅没有特别的要求。因为4K视频的分辨率只要求800多万像素就可以了,而这个像素,现在哪怕是M43相机也能轻松做到。因此,想拍4K高画质视频,不一定非得依赖大画幅。由于视频中还有声音的加入,所以拍摄视频时往往需要外挂麦克风、外接显示器、稳定器等附件来提高视频拍摄的专业性。而小尺寸画幅的相机由于更轻便,所以在组合更加灵活,更适合Vlog、纪录片、户外的拍摄。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拍视频时相机的选择,下面这张表格就详细列举了适合选择半画幅相机的一些拍摄题材。
用户类型
推荐画幅
理由
Vlogger/旅行拍摄
APS-C/M43
重量轻,续航好,景深适中,易操作
独立视频创作者
APS-C
便于搭建系统,功能全面,如富士X-H2S、索尼FX30
教学/直播/访谈
视角适中,长时间录制稳定,如松下GH6
预算有限的新手
APS-C/M43
价格便宜,画质已足够专业用途
很多初学者容易被“全画幅才专业”的言论误导而买了一台高性能的全画幅相机,但却因为预算所限无法再买入与之配套的高性能镜头,致使相机该有的潜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有全画幅机身本来就要大一些与重一些,不方便携带,再加上全画幅相机的操作也要复杂,是很影响初学者的后续学习与拍摄。而真正能不断学习和拍摄的人,一般都是选对了相机,用顺了流程,才能在不断的拍摄中提升画面效果。
当然,全画幅也有它在视频领域的用武之地。比如在弱光环境里拍摄、需要电影感的浅景深效果或需要搭配高端电影镜头时,全画幅相机是不可替代的。但对于大多数拍摄日常生活的人来说,选择一台好用的APS-C或M43相机,反而有时候会更好。因此,回归拍摄的本质,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选相机,不是比谁画幅大,而是看谁拍摄更稳、效率更高、操作更顺手。
来源:一萱摄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