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观察|对利用AI技术造谣者“零容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10:35 2

摘要:4月15日,杭州滨江公安分局发布一则情况说明,一社交平台账号发布的“4月7日凌晨滨江区发生恶性案件”等内容纯属虚构,系账号使用者谢某某为博取流量关注,利用AI生成工具捏造虚假案情,经深度编辑后发布于社交平台。滨江警方依法对谢某某作出行政处罚并责令立即删除全部不

4月15日,杭州滨江公安分局发布一则情况说明,一社交平台账号发布的“4月7日凌晨滨江区发生恶性案件”等内容纯属虚构,系账号使用者谢某某为博取流量关注,利用AI生成工具捏造虚假案情,经深度编辑后发布于社交平台。滨江警方依法对谢某某作出行政处罚并责令立即删除全部不实信息。(据4月15日潮新闻)

事实上,这并非个案。近日,西藏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就依法查处了5起虚构事实真相扰乱公共秩序案件,其中就包括次某利用AI工具编造涉“‘3·27’跨桥事故”网络谣言案等。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类案件已呈现增多趋势。造谣者或利用AI技术恶意拼凑剪接信息,夸大扭曲事实,或直接生成虚拟内容,凭空捏造信息,危害已显而易见。一方面,AI技术门槛不断降低,其使用的便捷性,让谣言的生成更加轻易化、批量化,加剧了谣言在网络空间传播的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AI生成内容逼真以致“乱真”,混淆了公众对真实信息的判断。而当人们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时,社会的信任体系将逐渐崩塌,最终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算法的推波助澜,用户偏好的“信息茧房”,更是加剧了谣言危害的“核裂变”。我们必须对此类问题予以重视并进行严厉打击、有效治理。

其实,利用AI技术造假的问题,已经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今年,中央网信办持续部署开展“清朗”行动,重点开展的8项整治任务中,就包括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打击借AI技术生成发布虚假信息等问题。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仅靠限期整改、关停下架还不足应对利用AI技术制造谣言的泛滥,必须提高造谣者的违法成本,以法律刚性手段打击运用AI技术制造谣言的行为。

行政执法机关应与网信等部门密切协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监管“智能”,及时“识谣”“破谣”。对于影响较小、情节较轻的造谣行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造谣者行政拘留和罚款处理。对于利用AI技术制造谣言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行为,可能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等犯罪的,及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由法院经审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情节轻重判处相应的刑罚。若造谣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造谣者依法还应承担民事责任。对于执法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办案难题,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法律条文,为司法实践提供更明确的依据,进一步提升惩治网络谣言的有效性,传递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蓄意造谣必受法律惩处的法治理念。

AI技术作为工具,其中立性不容置疑,但滥用其制造谣言的行为绝不可容忍。法律必以雷霆之势严惩造谣者,蓄意造谣者必将付出沉重代价。唯有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严惩,才能真正维护网络秩序,彰显法治权威,让清朗网络空间成为全社会共同守护的底线。

来源:十堰市人民检察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