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在听证会上再度抛出“中国威胁论”,特别指出中国可能通过与俄罗斯的交易,获得了关键的核潜艇技术。
文|墨卿烟
编辑|墨卿烟
最近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在听证会上再度抛出“中国威胁论”,特别指出中国可能通过与俄罗斯的交易,获得了关键的核潜艇技术。
此言论迅速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许多人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种“技术交换”的交易?如果消息属实,是否意味着美国在全球霸权地位的挑战者已经出现?
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在美国参议院的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公开表示,中国可能通过向俄罗斯提供大量机床和芯片,换取关键的核潜艇技术。
帕帕罗的讲话在西方媒体中成为了头条新闻,媒体纷纷探讨“技术交换”的可能性,并将其与中国的崛起和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变化联系起来。
帕帕罗所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从去年开始,美国多次炒作中国通过提供高科技物资帮助俄罗斯恢复其军事力量的论调,特别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中俄之间的合作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猜疑。
帕帕罗的言论再次将这种担忧推向了高潮,他声称中国向俄罗斯提供的机床和芯片,帮助俄罗斯维持并提升了其军事技术,而俄罗斯则回馈了中国先进的核潜艇技术。
表面看帕帕罗的言论似乎有理有据,但仔细分析后,这种说法更多是政治上的夸大与炒作,缺乏实质性证据的支持。
事实上中俄之间的合作并非像帕帕罗所说的那样,完全建立在“芯片换潜艇”的模式上,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俄罗斯近年来确实加速了与中国的军事和技术合作,尤其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
而关于潜艇技术的交流是否真正发生,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以俄罗斯的“北风之神”级核潜艇为例,这种潜艇采用的泵喷射推进技术和消声瓦工艺,是俄罗斯视为国家机密的技术。
即便在2024年中俄举行的“海洋-2024”联合军演中,两国也仅在战术层面展开合作,并未涉及到核潜艇核心技术的共享,所以帕帕罗所提到的技术交换,更像是一种针对美国战略利益的夸大说法。
但美国对中俄合作的过度担忧和对中国潜艇技术进步的恐惧,都与美国在全球霸权地位的焦虑密切相关。
美国已经意识到,随着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技术上的不断提升,全球战略格局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尤其是在水下战略力量的领域。
美国不但在技术上感受到压力,更在地缘政治上感到威胁,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高层不断将“中俄威胁”作为战略话题,以此来争取更多的军事预算和资源支持。
帕帕罗的言论究竟是否有根据,是否能在实际中得到验证,还需进一步观察,而此事件的背后透露出的不止是中俄合作的现状,更是美国应对崛起大国的战略困境。
中国在核潜艇技术上的进步已经不再是秘密,从2019年起中国就已经加速了核潜艇的建造速度,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内巨型船厂的扩建。
随着船厂产能的提高,中国核潜艇的建造速度已经超过了俄罗斯,成为了全球潜艇制造的主要竞争者之一。
卫星照片显示中国近年来下水了多艘核潜艇,其中不乏新型的攻击核潜艇,这些潜艇的进步不光体现在数量上,更在技术方面不断突破。
比如最新下水的093B型攻击核潜艇就具备了与“弗吉尼亚”级潜艇相当的能力,093B型潜艇搭载了先进的鹰击-21导弹,其垂直发射系统可容纳24个导弹发射筒,火力打击能力超越了不少西方潜艇。
中国的这种发展使得其潜艇力量在亚太地区逐渐具备了与美国竞争的潜力,虽然与美国的“弗吉尼亚”级潜艇在一些方面仍有差距,比如高频率的隐形技术和一些特殊的消声技术,但中国潜艇的火力和战术应用已不容小觑。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中国潜艇的整体实力预计将迅速追赶上甚至超过现有的西方潜艇。
与美国的技术优势相比,俄罗斯的技术实力在核潜艇领域仍然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静音技术上,俄罗斯的“亚森”-M级潜艇和“北风之神”级潜艇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这些潜艇采用了先进的泵喷射推进技术和消声瓦工艺,使得它们在水下的隐蔽性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的潜艇。
但这些技术对中国来说并非完全无法达到,尤其是考虑到中国近年来在高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
而且随着中国潜艇技术的逐渐成熟,许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不再需要完全依赖俄罗斯的核潜艇技术。
中国自己的研发能力和潜艇制造技术已经足够强大,可以独立自主地研发出先进的潜艇,并且在设计上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创新。
中国在一些潜艇技术领域,诸如反潜能力和导弹打击能力方面,已经超越了俄罗斯,094型潜艇就已经搭载了射程1万公里的巨浪-3导弹,此能力让中国能够在南海区域覆盖美国本土,具备了强大的战略威慑力。
随着096型“唐级”潜艇的研发进行中,这个潜艇无疑会将中国的水下战略能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款潜艇预计将借鉴俄罗斯潜艇的一些技术,但它的整体设计和技术方案会更符合中国的实际需求,甚至可能会融合一些本土的创新设计。
虽然这技术合作的具体细节尚未完全公开,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096型潜艇的诞生可能会使中国在核潜艇技术上更进一步。
美国对于中俄合作的持续恐慌,背后揭示的不光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所面临的全球霸权地位的动摇。
随着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技术领域的不断进步,美国逐渐感受到来自这两个大国的挑战,尤其是中国在核潜艇领域的迅速发展,使得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优势开始遭遇威胁。
过去美国在全球水下战略力量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中国技术的进步和潜艇产能的提升,美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全球海洋力量中的地位。
帕帕罗的言论,实际上也是美国对于此变化的强烈反应,他在参议院听证会中提出,中国潜艇技术的进步将打破印太地区的战略平衡,而美国必须加速部署“堤丰”中程导弹和F-35A战斗机,以应对这种威胁。
这种“以战促资”的策略,是美国在面对挑战时常用的手段,通过渲染外部威胁,尤其是中俄合作带来的威胁,美国能够争取到更多的军事预算和资源支持,以维持其全球霸权。
但这种策略实际上也反映了美国在面对中国崛起和俄罗斯日益强大的现实时的战略困境,美国在不断加大军事投入的同时,却面临着国内军工产能不足的问题。
2025年4月,美军在红海进行军事行动时,已经发射了超过2000枚导弹,导致本土军工产能严重不足。
同时中国的军工企业却在第一季度交付了3艘052D型驱逐舰和12架歼-16战斗机,展现了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这种对比不但反映了中美之间军事力量的差距,也显示了美国面对技术进步的无奈。
除了加速部署“堤丰”导弹,美国还计划将更多的新型作战力量,如濒海作战团和无人水面舰艇,投入到此地区。
美国的战略思维逐渐转向加强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存在,而不是仅仅依靠技术创新来维持其霸主地位。
这也反映了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霸权思维,美国似乎更愿意通过强化军事威慑来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而不是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来促进全球和平与稳定。
美国与中国、俄罗斯的合作模式截然不同,尤其是在科技领域,美国更倾向于通过封锁、打压等手段来对抗中国的崛起,而中国则通过合作与共赢的方式与其他国家开展技术交流,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加剧,并且推动着全球战略格局的变化。
中俄在军事技术上的合作虽然存在,但并不如美国所言的“芯片换潜艇”那样简单,中国的核潜艇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可能继续缩小与美军的差距,而中俄的合作更可能是一种正常的技术交流。
而美国对这种合作的过度渲染,背后隐藏的是对自身霸权地位的深深忧虑,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社会应当更多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作促进和平,而不是制造新的对抗和敌对情绪,真正威胁全球稳定的,并不是中俄之间的合作,而是单边主义和霸权思维的延续。
观察者网2024-11-25《美军印太司今部司令张口就来:预计俄罗斯会向中国提供潜艇技术,可能打破美国水下统治地位》
法国国际广播集团2024年11月24日《美印太司令:俄罗斯可能会向中国和朝鲜提供潜艇技术》
来源:墨卿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