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本人一直试图北上侵略苏联的远东地区,那里除了领土,还有日本极度缺少的矿产和石油。苏联则对日本的扩张野心一直保持警惕,他们一直极力避免双线作战,想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付德国上。
胡言者说/文
日本宣传大东亚共荣
20世纪30年代,日本在亚洲积极扩张,建立其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与此同时,苏联在远东地区也想要分一杯羹。因此,双方在势力范围划分上产生了矛盾。
日本人一直试图北上侵略苏联的远东地区,那里除了领土,还有日本极度缺少的矿产和石油。苏联则对日本的扩张野心一直保持警惕,他们一直极力避免双线作战,想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付德国上。
九一八纪念碑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持了伪满洲国。伪满洲国的建立加剧了苏日之间的领土纠纷,因为伪满与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不仅边境线漫长,且划分存在争议。
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的张鼓峰便成了引爆双方争端的导火索。
日本若控制张鼓峰,既能监视苏联远东地区的军事动向,又能以此为据点,对苏联远东地区的交通线等重要目标构成威胁,进而影响苏联在远东的整体战略布局。
苏联则想通过控制张鼓峰,在东北亚地区获得了更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开发其周边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支持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张鼓峰附近是图们江的出海口,控制这一区域可影响图们江的航运和贸易。
张鼓峰位置
1938年7月29日,苏联派人到张鼓峰北的沙草峰一带修筑工事。日军第19师团长尾高末纲发现后,保持着日本人“下克上”的传统,在未接到大本营命令便攻击苏军。
长尾高末纲本来想命令75联队的第3步兵大队偷袭苏军阵地,但在距离苏军战壕很近的地方与苏军巡逻队遭遇,于是双方开始交火。
尽管苏军集中了轻重武器猛烈射击日军但因为双方距离太近,苏军很快陷入了与日军的白刃战之中。由于日军的单兵格斗技能非常高,苏军兵败如山倒,上百名苏军死于日本人的刺刀之下。
张鼓峰事件中的日军
几个小时后,苏军组织反击,但并不顺利。
8月2日,苏军派出重炮对张鼓峰发动了猛烈进攻,但依旧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8月6日,苏军调动近百辆坦克前调,攻击重张鼓峰,然后用三个团的步兵跟进,这才勉强在中午前后冲上高地。
这时,苏军的噩梦又开始了,他们再次与日军爆发激烈近战,双方使用不光使用刺刀,还有机枪和手榴弹。
挖战壕的日军
张鼓峰开始陷入一种诡异的循环。白天,苏军出动坦克、火炮,用超强的火力把日军压得抬不起头来。但当苏军后续步兵接近日军后,日军又凭借白刃战将苏军赶出阵地,恢复原来的战线。
就这样,这场战役从7月底一直打到8月10日,双方在张鼓峰和沙草峰地区进行反复的拉锯战。
8月10日,已经打得精疲力竭的日苏军队终于签订了停战协议,规定双方各自从阵地上后退80米。
苏军坦克
据苏军统计,张鼓峰白刃战中苏军因冷兵器造成的伤亡为110人,而日军仅4人,双方白刃战交换比高达28:1。
说实话,日本人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真的可圈可点,他们在火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能和苏军打的有来有回,真是不容易。
实际上,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局面,也有苏军的“功劳”。苏军虽火力占优,但战术拙劣,攻击重点不明,步炮、步坦协同很差。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其远东方面军司令布柳赫尔因政治斗争被解职,新任指挥官施特恩缺乏实战经验。
日本刺刀练习
相比于苏军,日本人更加重视武士精神的训练。他们的刺杀训练强调“一击必杀”,士兵普遍接受“刺刀见红”的实战化训练。
日军使用的刺刀是三八式步枪刺刀,刀身全长51.2厘米,刀刃40厘米,带双重血槽,采用高锰钢锻造,硬度高且耐腐蚀。并且采用“闭锁装置”(鸟头形金属件),防止刺刀脱落。
苏军使用的是莫辛-纳甘步枪三棱刺刀,刀身长38厘米,无血槽,三棱锥形设计,刺入后不易拔出,只适合快速连续突刺。因为三棱刺的刀身短,所以更依赖火力压制,面对白刃战时,多为仓促应对。
苏军使用的是莫辛-纳甘步枪三棱刺刀
这场白刃战后,苏军进行了单兵装备升级。他们把莫辛-纳甘步枪换装成SVT-40半自动步枪,一方面继续机枪单兵火力,另一方面刺刀延长至0.9米,并增加锯齿设计。
除此之外,苏军还进行了指挥体系重构。斯大林在处决布柳赫尔处决后,又提拔朱可夫等擅长机动战的新锐将领。并下发《步兵战斗条令》,明确规定“白刃战仅在敌方火力被压制后实施”,并强化步兵与炮兵的协同作战。实际上,这在之后的苏军就一直避免与日军近战。
1939年诺门罕战役中,苏军的战略改革收到成效。他们先大量使用T-28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对日军阵地实施饱和轰炸,之后再派出步兵打扫战场。
苏军坦克
张鼓峰白刃战后,日军开始看不起苏军,他们认为苏军单兵战斗力低下。实际的原因恰恰相反,日军因工业水平和经济水平限制,长期重视白刃战训练,有着非常崇尚拼刺刀的理念,而苏军未充分认识到日军在这方面的优势。
于是,日军加速了“北上计划”的推进。他们的战略误判为之后的失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诺门罕战役中,苏军以绝对优势火力粉碎日军,日军战死8000人,苏军仅伤亡5000余人,白刃战比例不足5%。
张鼓峰事件中的苏军
张鼓峰之战的白刃战教训,揭示了苏日军事体系的本质差异:
日军依赖个体武勇与刺刀精神,但缺乏火力与后勤支撑。
苏军以火力压制和机械化协同为核心,白刃战仅为辅助手段。
此役后,苏军彻底摒弃“拼刺刀思维”,转向机械化战争模式,而日军直至太平洋战争仍沉迷于“玉碎冲锋”,成为其战略失败的重要诱因。
日本明治维新
翻看世界近代史,日本人的“成功”有迹可循,他们的失败也是一样的。
19世纪中叶,日本面临西方列强的压力时,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型。积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教育制度,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
随后,日本人极度自信,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开始盛行,使得社会心态趋于狂热和盲目,忽视了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日本战败
人民盲目自信,军队更是激进,慢慢的更是滋生出“下克上”的恶习。
九一八事变时,石原莞尔等关东军参谋未经大本营批准,擅自发动事变,占领中国东北。
七七事变时,基层军官在卢沟桥挑起冲突,引发全面侵华战争。
在之后的诺门罕战役中,辻政信等参谋盗用司令官命令,导致关东军与苏联冲突,损失惨重。
这些日军基层军官,为了个人晋升或小团体利益,采取冒险行动,忽视国家整体战略。上级在看到短期利益后忽视长期后果,最终把整个日本拉入战争泥潭,不可自拔。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