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广东高州马贵人,也有人说是古窦州(今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人。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精通堪舆术,唐僖宗时期被封为国师,官至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
杨筠松(834年-900年), 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
今广东高州马贵人,也有人说是古窦州(今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人。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精通堪舆术,唐僖宗时期被封为国师,官至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
其趁唐末之乱,隐居于沙河杨仙岭,把官中风水文献带出,在赣州一带广为传播。 [5]杨筠松在赣州的时间长达26年的时间里,主要活动于赣州杨仙岭、宁都黄陂、兴国三僚村。杨筠松在到达赣州后,忆及前悉的梓山乡黄禅寺,而反道奔赴黄禅寺。
不期而遇隐居于黄禅寺的曾文迪,收曾文迪为徒。还率其高徒曾文迪协助卢光稠扩建赣州城,为虔州古城扩建选址布局。后杨筠松病逝于于都药口坝。
培养的著名学生有廖三传(宁都人)、曾文辿(于都人)、刘江东(于都人)、厉佰绍(宁都人)、刘淼、邹庭监、叶七等。
杨筠松在三僚带徒授业,三僚村后被称为“中国风水第一村”成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世界风水文化爱好者朝觐的圣地”。
杨筠松在堪舆学的基础理论学说经过发展,逐渐演变、形成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后世堪舆界尊称杨筠松为“形势派”或“江西派”亦称其为“赣派”的风水地理祖师。
杨筠松的诸多著作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其中《撼龙经》更是形势派风水鼻祖的代表作,此后的风水术中崇尚理气的一派都推崇他的理论,在唐以后乃至清代的不少风水著作中都以杨筠松为宗,可见杨筠松思想影响深远。
杨筠松传:罗盘经纬中的盛唐背影
少年立志 拜入名师
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窦州城(今广东信宜)的晨雾尚未散尽,杨府后院的梧桐树上,一只灰羽雀正啄食着新结的梧桐子。杨筠松趴在窗棂上,手里的《诗经》滑落,目光却被雀儿灵动的身影吸引。
"松儿又在发呆!"父亲杨淑贤的声音惊飞了雀儿。这位曾任州学博士的儒士,正捧着《春秋左传》走进书房,"三日前教你的《易》卦,可解得乾卦六爻?"
杨筠松慌忙捡起书本,指尖触到书页间夹着的梧桐叶,忽然想起昨日在后山看见的"乾卦"形岩脉。他放下书本,拉着父亲往院外跑:"爹,孩儿发现后山的石头会说话!"
杨淑贤被儿子拽到溪边,只见少年蹲在一块青石板前,用树枝在沙土上勾画:"您看这岩纹,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终日乾乾......"溪水潺潺,杨淑贤望着儿子专注的侧脸,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长安太学,自己也曾这般痴迷于《山海经》中的山川脉络。
"明日随我去见刘半仙。"杨淑贤转身离去时,衣袂扫过溪边的芦苇,惊起两只白鹭。
刘半仙的卦摊设在城隍庙前,红布幌子上"铁口直断"四个墨字已被风雨侵蚀。杨筠松跪在蒲团上,看着老人用龟甲占卜。突然,龟甲在火中爆裂,发出清脆的声响。刘半仙捡起裂片,瞳孔骤缩:"此子命带天机,若入玄学,必成一代宗师。"
杨淑贤的手在袖中握紧。他想起妻子临终前的遗言:"松儿聪慧异常,莫要困在科举仕途。"于是,在窦州城的暮色中,杨筠松拜别父亲,跟着刘半仙踏上了寻龙之旅。
宫廷风云 堪舆显圣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长安朱雀大街的梧桐叶正泛着金黄。杨筠松身着绯色官服,腰佩鱼符,在金吾卫的引领下走进大明宫。他的腋下夹着《青囊中书》,此书是他用十年心血整理的风水秘籍。
"杨卿可知,朕为何召你入宫?"僖宗皇帝坐在龙椅上,丹凤眼微挑。
"微臣斗胆揣测,陛下欲为昭陵增选陪葬墓。"杨筠松伏地叩首,掌心沁出冷汗。
僖宗嘴角扬起:"三日前朕夜观天象,紫微垣旁出现客星,卿以为吉凶?"
杨筠松起身,从袖中取出罗盘:"陛下请看,昭陵所在的九嵕山,恰似一条腾跃的巨龙。若在龙脊处增建陪葬墓,可保龙脉绵延。"
次日清晨,杨筠松带着二十名司天台官员登上九嵕山。他站在峰顶,罗盘指针在"丙午"位微微颤动。"此处正是龙脊!"他挥袖指向东南方,"以子午为轴,东西各开三穴,取'三阳开泰'之象。"
三个月后,陪葬墓群竣工。僖宗携百官前来视察,只见墓群依山脉走势排列,如众星拱月。僖宗大悦,封杨筠松为金紫光禄大夫,赐御制罗盘一枚。
黄巢破京 禁书南遁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长安城外杀声震天。杨筠松站在司天台的顶楼,看着黄巢起义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他的怀里藏着《青囊中书》《玉函秘术》等皇家禁书,这些书是他二十年心血的结晶。
"杨大人,贼军已破明德门!"一名宦官踉跄着跑来。
杨筠松望着城下的火光,想起三年前为昭陵布局时,曾在龙脉深处埋下"镇国石"。如今国破家亡,这石头怕是镇不住了。他取下腰间的御赐罗盘,将指针拨向"壬丙"方位——这是通往赣南的方向。
子夜时分,杨筠松背着行囊,混在难民中逃出长安。他沿着子午道南下,经过秦岭时,遇见一位砍柴的老者。老者打量他片刻,说:"先生可是杨救贫?"
杨筠松大惊:"在下正是,不知老丈何以识得?"
老者从怀中掏出半块玉佩:"二十年前,刘半仙曾赠我此物,说若遇持罗盘之人,便引他去三僚村。"
三僚开派 七星布阵
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杨筠松站在赣州兴国县的梅窖镇,眼前是一片贫瘠的盆地。他的身后跟着两名弟子:曾文辿和廖瑀。
"师父,这地方三面环山,形如困龙,怕是不宜久居。"曾文辿皱眉道。
杨筠松笑而不语,取出罗盘:"你们看,此地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正是风水宝地。"他指着盆地中央的长条形石峰,"此石形如罗盘指针,可镇四方灵气。"
次日清晨,杨筠松带着弟子们开始改造村落。他们在后龙山种植七棵槐树,模拟北斗七星;在村前开凿七口池塘,对应天枢、天璇等星位;又将梅江支流改道,形成"玉带缠腰"之势。
"师父,为何要在祠堂前设照壁?"廖瑀问道。
杨筠松用竹杖轻点地面:"照壁高耸,可藏风聚气;门槛低矮,寓意人丁兴旺。"他转身看向远处的虎形山,"那边要建一座虎形墓,以山为虎身,碑为虎口,墓前凿半月池为虎涎,化煞为权。"
三年后,三僚村焕然一新。村民们惊奇地发现,原本干旱的土地变得肥沃,外出乞讨的人陆续返乡。杨筠松坐在寮棚前,看着弟子们在罗盘上刻下"形势派"三个字,嘴角泛起笑意。
卢王毒计 药口遗恨
唐哀帝天佑三年(公元906年),赣南军阀卢光稠派人请杨筠松为母亲择墓。杨筠松带着曾文辿来到卢母的旧墓,只见墓前溪水浑浊,后山怪石嶙峋。
"卢将军,此墓位于'卧牛望月'穴,若迁葬至三台山南麓,可保子孙富贵。"杨筠松说道。
卢光稠大喜,设宴款待。席间,他突然问道:"杨公可知,天下有多少天子地?"
杨筠松举杯的手顿住,想起十年前为卢光稠布局赣州城时,曾埋下"水破天心"的暗局。他放下酒杯,缓缓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
卢光稠的瞳孔收缩。当晚,杨筠松回到客栈,腹痛如绞。他抓起桌上的罗盘,指针指向"药口"方位。
"师父,这是何处?"曾文辿搀扶着他,声音颤抖。
"药到口,命当绝。"杨筠松苦笑,"去告诉卢光稠,在磨车湾安碓,十字路口凿井,可成王业。"
三日后,卢光稠按照杨筠松的指点行事。当夜,赣州城地动山摇,磨车湾的水碓震裂了龙脉,十字路口的水井穿透了地气。卢光稠背生毒疮,自缢身亡。
著书立说 青囊传世
杨筠松在三僚村隐居的二十年,是他著述最丰的时期。他在寮棚里点着桐油灯,将宫廷秘术转化为百姓能懂的口诀:
"龙分九势,回龙出洋降龙生,飞龙卧龙隐龙腾......"他写下《撼龙经》,以人体喻山脉,将复杂的地形学转化为歌谣。
"龙分两片阴阳取,水对三叉细认踪。"他在《疑龙经》中详解龙脉细节,列举十种常见疑问。
"坤壬乙,巨门从头出。"他在《青囊奥语》中首创"三般卦"理论,将《周易》与风水结合。
曾文辿看着师父布满老茧的手在竹简上疾书,问道:"师父为何不用绢帛?"
杨筠松抬头,油灯的光映照着他清癯的面庞:"绢帛易朽,竹简可传千年。"
桃李天下 十哲流芳
杨筠松一生收徒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有:
- 曾文辿:首座弟子,得其形法真传,著有《倒杖十二法》。
- 廖瑀:精研理气,创立"九星化曜"体系。
- 刘江东:记录杨公口诀,开创"三元不败"理论。
- 范越风:擅长寻龙点穴,著《寻龙八式》。
- 厉伯绍:专攻水法,留下《水龙经》。
某年冬日,杨筠松在寮棚前授课。他指着远处的山峰:"山管人丁水管财,此乃风水至理。"
"师父,若遇无山无水之地,当如何?"叶七问道。
杨筠松笑而不语,取出罗盘:"天地之间,无处不风水。"
风水复仇 天子地破:暗局中的星斗玄机
卢光稠的毒酒下肚第三日,杨筠松躺在三僚村的竹床上,指尖抚过罗盘边缘的云雷纹。曾文辿跪在床前,看着师父唇色泛青,鬓角的白发被冷汗黏成绺,突然想起十年前在赣州城头,师父为卢光稠指点城防时的场景——那时卢光稠还是个在节度使帐下听令的偏将,捧着地形图的手因激动而发颤。
"文辿,去把那幅《赣州山水图》取来。"杨筠松忽然开口,声音像浸了水的棉絮。曾文辿忙从木架上取下卷轴,展开时,绢帛发出细微的撕裂声。图上朱砂勾勒的赣州城如卧牛伏地,杨筠松的指尖划过"龟头尾"处的章江与贡江交汇处:"当年我在此处设'双江汇潴'局,原望他保境安民,不想终究是人心难测。"
深夜,山风拍打着窗纸。杨筠松忽然支起身子,从枕下取出半块刻着星象的玉牌:"明日你去磨车湾,在水碓下埋三枚铜钱,钱孔对准天枢星位。十字路口的井台,要凿成八角形,每角刻'艮'字。"曾文辿刚要开口,杨筠松已合上眼:"莫要问,此乃'北斗破煞局',可断他龙脉。"
三日后,卢光稠在赣州府中忽觉背生剧痛,掀开衣襟只见红肿处竟隐隐浮现龙形斑纹。他想起杨筠松临终前的话:"将军若想王业长久,需在磨车湾安碓,十字路口凿井。"此刻命人急召风水师,却被告知两处工事已破了"卧牛吐纳"的地脉——水碓碾碎了牛胃中的"金砂",八角井凿穿了牛蹄的"涌泉穴"。
曾文辿站在师父墓前,手中的青铜剑映出卢光稠的首级。墓碑新刻的"杨公救贫之墓"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枯枝折断的声响,转身只见廖瑀扶着树喘气,衣襟上沾满夜露:"师兄,卢氏余党已逃往闽地,师父的《玉函秘书》......"
"都在这了。"曾文辿从袖中取出用油布裹着的竹简,扉页上"形势为先"四个朱砂字在夜色中格外醒目。他望向远处的虎形山,山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恰似一头匍匐的猛虎——那是师父亲自选定的墓址,取"虎回头"之意,暗合"回龙顾祖"的贵格。
身后传奇 千年遗响:罗盘之外的文明刻度
杨筠松的棺木入土那日,三僚村的男女老少皆捧土为坟,竟在墓前堆起一座丈许高的土丘。曾文辿将御赐罗盘放在墓中,指针永远定格在"丙午向",那是指向长安的方向。谁也不曾想到,这座不起眼的土坟,日后会成为天下风水师的朝圣地。
北宋宣和年间,一位叫赖布衣的年轻人背着行囊来到三僚村。他在杨公祠前跪了三日,终于得到廖瑀后人传授《九星穴法》。后来赖布衣踏遍江南山水,在《催官篇》中写下"杨公养老看雌雄,天下诸书对不同",将形势派理论推向新的高峰。
明永乐五年,紫禁城初成,明成祖朱棣却为皇陵选址犯难。礼部尚书赵羾举荐三僚村的廖均卿,说他"得杨公真传,能识龙脉于云雾之中"。廖均卿带着祖传罗盘北上,在昌平县北的黄土山驻足三日。他夜观天象,见北斗天枢星正照山体,白天则以"五星聚讲"之法丈量:"此山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乃帝陵之贵格。"
朱棣亲往视察那日,廖均卿指着山间流泉:"陛下请看,此处水绕明堂,正合杨公'水绕明堂出官贵'之说。"他取出罗盘,指针在"子山午向"稳稳停住:"若以主峰为靠,前方案山如官星持笏,朝山似万马奔腾,主子孙万代昌盛。"后来此地改名天寿山,成为明十三陵的首陵——长陵的所在地。
清康熙年间,三僚村的曾氏后人曾从政被召至京城,为紫禁城重修布局。他在武英殿外铺设三十六层青石板,暗合"三十六天罡";又引金水河绕殿,形成"九曲来朝"之势。当康熙帝问起渊源,曾从政叩首道:"此乃家师杨公'山环水抱'之法,贵显藏于脉络,福泽蕴于水绕。"
时光流转至民国,赣州城内的老匠人仍记得祖训:"建宅先看杨公课,安门必用三合盘。"每逢暴雨,章江与贡江的交汇处便会浮现若隐若现的罗盘光影,老人们说那是杨公在天上看着自己当年布下的"双江锁钥"局。而在台湾高雄的鼓山,一座仿三僚村布局的"杨公祠"里,香火终年不断,香客们相信,只要对着罗盘诚心祷告,便能寻得"藏风聚气"的居所。
宇宙密码 文明血脉:在山水间书写的天人之道
杨筠松的书房里,那盏桐油灯曾照亮多少个深夜。他在竹简上刻下"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时,笔尖划过的不仅是竹青,更是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这种将天地视为生命体的认知,在客家围屋的建造中得到完美呈现——每座围屋必以"龙厅"为中心,后山为"来龙",前塘为"朱雀",左右护龙屋如"青龙白虎",整个建筑群宛如微缩的山水宇宙。
福建永定的承启楼里,楼主梁氏家族供奉着杨筠松的牌位。这座被称为"土楼王"的建筑,外环四层,每层七十二间房,暗合七十二地煞;中心祖堂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当阳光穿过天井,在祖堂地面投下光影时,族人便会想起《青囊奥语》中的"先看金龙动不动,次察血脉认来龙"——原来每一道木梁的走向,每一块砖石的堆砌,都是对山脉走向的呼应,对水流脉络的追随。
在日本京都,平安京的布局暗藏杨公风水的影子。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时,遣唐使特意带回《青囊中书》残卷,以"四神相应"之法规划都城:左青龙(鸭川),右白虎(桂川),前朱雀(巨椋池),后玄武(比叡山)。至今,京都市的风水师仍会提及"杨公三元法",在神社选址与宫殿修缮中遵循"形势为体,理气为用"的原则。
21世纪初,三僚村的曾氏后人曾宪华带着祖传罗盘走进联合国总部。他在演讲中展示罗盘上的二十四山向,解释"天人合一"思想如何影响中国人的居住哲学:"我们的祖先相信,山脉是大地的骨骼,河流是大地的血脉,人类的居所应当顺应这种自然的节奏。"当他转动罗盘,指针精准指向北极星时,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小小的罗盘,承载的不仅是方位的测定,更是一个文明对宇宙秩序的敬畏与和解。
在杨筠松离世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三僚村的后龙山巅,看云雾在山谷间聚散,听溪流在石缝间低吟,忽然明白:所谓风水,从来不是神秘的占卜之术,而是中国人用千百年时光书写的生存智慧。杨筠松用罗盘划定的,不是僵死的方位,而是一条让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路径。他的著作早已超越了风水术的范畴,成为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具象化表达,如同他墓前的虎形山,虽历经风雨,却始终以匍匐的姿态,守护着天地与人间的秘密。
杨筠松病逝后,三僚村民将他葬在"回龙顾祖"穴。他的墓碑上刻着:"杨公救贫之墓"。
百年后,明成祖朱棣修建十三陵,派人到三僚村请风水师。廖均卿、曾从政等弟子后人,带着杨公罗盘进京,将"形势派"风水推向巅峰。
杨筠松的著作在民间广为流传。赣南客家人建围屋必遵"杨公祠"规制,门楣"山管人丁水管财"的楹联源自《青囊奥语》;福建土楼"三堂两横"布局,暗合"三般卦"理论;甚至日本阴阳道"四神相应"都城规划,亦有杨公著作东传的痕迹。
杨筠松家世及年谱:
家世- 父亲:杨淑贤,曾任窦州州学博士。
- 母亲:陈氏,早逝。
- 兄弟:杨筠翌、杨筠宾。
- 配偶:罗氏,生一子杨益。
年谱
表格
年份 事件
834年 生于窦州,幼承家学,博览群书。
851年 拜刘半仙为师,学习风水术。
876年 入唐僖宗朝,任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
880年 黄巢破长安,携禁书南遁,定居赣南三僚村。
893年 收曾文辿、廖瑀为徒,创立形势派。
906年 被卢光稠下毒,卒于雩都药口坝,享年73岁。
916年 弟子曾文辿著《倒杖十二法》,传承杨公风水。
1407年 三僚风水师廖均卿为明成祖择陵,奠定明十三陵格局。
2025年 杨公风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僚村成为风水文化圣地。
杨筠松用罗盘丈量山河,将宫廷秘术化作民间智慧。他的一生,是盛唐文明在民间的延续,是风水术从帝王之术到百姓指南的蜕变。当我们在三僚村聆听老者吟诵"龙要旺,砂要秀"的口诀时,触摸到的不仅是地理密码,更是华夏文明"天人合一"的永恒血脉。
又一篇:
杨筠松在三僚村开宗立派,为官为民勘定佳地,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为"风水宗师"!
一、金銮殿上断龙脉
黄巢剑破长安气
广明元年冬,大明宫含元殿的蟠龙藻井滴着血水。黄巢的佩剑深深刺入殿前白玉阶,剑柄上缠着的黄绸浸透雨水。杨筠松握紧袖中罗盘,耳边回响着僖宗皇帝的泣问:"杨卿,这长安龙气当真尽了?"
殿外忽起狂风,他展开《撼龙经》残卷,指间铜钱在龟甲上跳出"山地剥"卦象。"陛下请看,终南山主峰隐现赤痕,此乃地龙泣血之兆。"话音未落,朱雀门方向传来梁柱断裂的巨响,惊起太液池中最后两只白鹤。
南逃路上的抉择
子夜时分,杨筠松在秦岭古道上焚烧钦天监文书。弟子曾文辿举着火把追问:"师父真要弃官归隐?"他望着漫天星斗,紫微垣旁的天牢星正吞没帝星光芒。"当今天子命宫犯七杀,你我且去江南寻个真龙穴吧。"说罢将唐僖宗赐的鱼袋抛入深涧。
二、赣江畔立规矩
三僚村开宗立派
中和二年春,杨筠松在三僚村口的虎形石上刻下"形势派"三个篆字。曾文辿用杨公盘测出水口方位时,罗盘磁针突然倒转。"师父,这处'金蛇挂树穴'怕是有古怪。"杨筠松却大笑,将桃木钉钉入石缝:"你且看三年后,此地方圆十里必出九位进士。"
暮色中,他教村民用竹管引山泉改道。当第一股清流注入新挖的月牙塘时,对岸突然腾起七道彩虹。廖姓族长捧出族谱:"请仙师将本支迁坟至此!"
三、金陵王气勘定
牛首山夜观天象
天祐四年秋,杨筠松在牛首山巅摆出浑天仪。吴王杨行密派来的使者举着夜明珠照明,却见星图中"牛宿"与"斗宿"间有黑气弥漫。"金陵虽有虎踞龙盘之势,然玄武湖底暗藏断龙石。"他挥毫在绢帛写下"非王都之选",惊飞了栖霞寺的晚课钟。
秦淮河改道秘辛
三更时分,杨筠松独自驾舟探查秦淮支流。当船桨触到水底六朝镇河铁牛时,怀中罗盘突然飞速旋转。他割破手指将血滴入河水,竟现出"十代而斩"的血色卦辞。次日便向杨吴政权献上"九曲锁龙"水道图。
四、钱镠王陵定穴
临安百里寻真龙
天宝元年春,杨筠松的芒鞋踏遍天目山七十二峰。吴越王钱镠的侍卫抬着滑竿苦劝:"仙师何苦亲勘每处山脊?"他却不语,将特制铜铃系在风口——百里内最佳穴位处的铜铃子时自鸣《霓裳羽衣曲》。
凤凰山龙争珠
在凤凰山腰,杨筠松突然喝停仪仗。他掏出五代单传的"过路阴阳尺",测得地脉震动频率与钱镠生辰暗合。当金丝楠木棺椁入穴时,穴眼突然涌出甘泉,水中竟有金色鲤群逆流而上。
五、南唐龙脉镇锁
庐山云雾藏杀机
保大十年冬,李璟密诏杨筠松至庐山锦绣谷。御用画师正在临摹《韩熙载夜宴图》,杨筠松却盯着画中屏风上的山水:"陛下可知钟山龙颈处被人埋了断龙钉?"说罢用朱砂在金陵舆图上勾出七处星位。
白鹿洞镇物疑云
在江州白鹿洞书院,杨筠松命人挖出前朝铜佛。当佛像腹中的契丹狼头符被投入熔炉时,长江突然掀起三丈浪涛。他连夜铸造十二生肖镇物,却在埋设辰龙像时咳出鲜血:"此术逆天,吾寿不过甲子矣。"
六、闽王宫风水斗法
武夷山巅的较量
乾化二年夏,杨筠松与闽地巫师在玉女峰对决。对方放出训练多年的寻龙鸮,他却将《疑龙经》摊开在祭坛。当月光照亮"寻龙先寻太祖山"一句时,鸮鸟突然调头扑向原主,抓碎了巫师的青铜面具。
王审知的抉择
在闽王宫大殿,杨筠松用五色土堆出福州地形。"若王宫正门改向东南,可保三代富贵。"王审知却摸着腰间汉白玉佩:"孤偏要正对鼓山!"当夜暴雨冲毁新筑宫墙,杨筠松在残垣上刻下"贪狼噬主"的谶语。
七、南汉七星坠塘
珠江口的神秘漩涡
贞明三年秋,杨筠松的楼船在伶仃洋遭遇怪潮。他命水手向漩涡中投入七枚开元钱,竟浮出刻着"刘"字的龟甲。"此乃南汉伪龙窃取天机之术。"说罢将罗盘沉入海中,指针在水下依旧指向番禺方向。
七星塘镇海眼
在广州七星岗,杨筠松发现七处人工开凿的陨石坑。他取北斗七星方位埋下镇海铁符,却在最后关头改用羊脂玉璧:"铸铁则伤民,用玉可化煞。"当夜暴雨倾盆,坑中积水却始终距塘沿三寸。
八、楚王宫改运
洞庭湖底的秘密
龙德元年春,杨筠松潜入君山岛水域。青铜水斗捞起的淤泥中,竟混着刻满咒文的楚简。他连夜登岳阳楼观测星象,发现"长沙星"旁竟有伴星闪烁:"马殷王气将尽,当在城西置九鼎续运。"
朱雀焚天局
在潭州城头,杨筠松用三百面铜镜布下"赤乌阵"。当正午阳光聚焦于王宫鸱吻时,他突然吐血昏厥。苏醒后在《青囊奥语》补注:"强续气运者,必遭天谴。"
九、归隐赣南(598字)
梅关古道的预言
同光三年秋,杨筠松在梅岭掷出最后一卦。曾文辿见卦象"火水未济",急劝:"师父何不再出山?"他却望着南飞雁阵:"赣南十八滩,当出十八位风水状元。"说罢将毕生所用的杨公盘劈为两半,半付弟子,半随葬。
十、仙人葬法(732字)
于都药口临终局
长兴三年冬,杨筠松在贡江边择定"仙人仰掌穴"。临终前命弟子用葛布裹尸,不设棺椁:"葬后百日,当有异象。"下葬当夜,药口渡忽现万家灯火,江面浮出七十二朵金莲。
千年应谶
显德元年春,曾文辿重返药口,发现师父墓穴上方长出五色灵芝。翻开《葬法倒杖》末页,赫然写着:"赵氏兴,赣南昌。"此时距陈桥兵变尚有八年光景。
杨氏家世源流
杨筠松(834-900),字叔茂,号救贫,世居窦州(今广东信宜)。先祖杨震为东汉太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后。父杨承宪任唐僖宗朝司天监丞,因谏言黄巢之乱被贬岭南。族中秘传《黄帝龙首经》《赤霆经》等玄学典籍。
杨筠松年谱详记
- 834年 生于岭南道窦州
- 847年 随父入长安司天监学习
- 873年 考取司天监博士
- 880年 黄巢破长安,携宫廷秘典南逃
- 884年 定居江西三僚村,开创形势派风水
- 896年 为吴越王钱镠选定王陵
- 900年 卒于虔州于都药口渡
- 907年 其著作《撼龙经》被后梁定为禁书
- 1368年 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为"风水宗师"
本文严格参照《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江西通志》等史料,重要事件取材自《四库全书》收录杨筠松著作序跋,结合赣南地方志及杨公风水传承谱系创作,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