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回眸 向着终结艾滋坚定前行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11:33 2

摘要:自1985年中国大陆发现和治疗第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抗艾防艾道路已走过40年历程。多年来,一项项科研成果不断产出、转化并落地,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上,众多专家围绕科技创新助力防治工作、创新技术与策略新进展展开

自1985年中国大陆发现和治疗第一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抗艾防艾道路已走过40年历程。多年来,一项项科研成果不断产出、转化并落地,为艾滋病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届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上,众多专家围绕科技创新助力防治工作、创新技术与策略新进展展开讨论,共话艾滋病防治的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

科技助力 提供强有力支撑

我国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因时因势不断完善防治策略和措施。自2004年起,我国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措施;2006年,国务院发布《艾滋病防治条例》;2019年,10部门联合制定《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从中,能看到我国政府终结艾滋病流行的信心与决心。

通过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部署和诸多研发项目设立、稳定投入,我国构建了坚实的艾滋病防治支撑体系,为艾滋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尚红在作大会报告时表示,终结艾滋病流行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将整体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多年来,我国研究人员持续开展科研攻关,艾滋病防治领域众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比如,在综合干预方面,众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具体举措,我国艾滋病经输血传播基本阻断,经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综合干预措施不断完善;在分子监测方面,我国组织开展多次艾滋病病毒全国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全面了解艾滋病病毒流行亚型、制定有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数据;在检测方面,我国筛查试剂和自动化仪器研发进展显著,国产艾滋病病毒核酸筛查试剂将检测窗口期从28天缩短到7天以内,我国自主研发的自检试剂为及时干预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在耐药监测、药物研发、功能性治愈等方面,不少阶段性成果亦为终结艾滋病流行带来了更多希望。

诸多进展也意味着我国逐步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艾滋病防、治、研专业队伍。大会上,不少专家指出,终结艾滋病流行需要科学技术的创新,未来要开展的科研攻关还有很多,需要科学家们持续不断努力。

积极应对 创新防治策略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向着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目标前行,需要进一步正确认识形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在防治的重难点问题上取得更大突破。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提出,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影响流行的社会因素复杂交织,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高,异性传播感染人数多、隐蔽性强、预防难度大,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开展宣教干预和社会动员、加强检测和监测、推进治疗和救助、落实不同人群针对性防控措施、强化重点地区防治工作、开展艾滋病防治社会治理6个方面的14条具体防治措施。

“以《规划》为指导,既要进一步推行行之有效的策略,又要开拓创新、突破难点;既要强调防治服务的覆盖面,又要强调在质量、效率、效果上进一步提升。”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吕繁研究员在大会报告中提到,面对新老问题,在防治全链条各环节中要进一步充分认识防治需求,采取针对性防治策略和措施,不同地区要在监测检测、宣传干预、治疗随访等领域细化落实《规划》的具体方案。

在巩固防治成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精准发现并服务于未被发现和/或未治疗的感染者,是提升检测发现和治疗指标的关键。吕繁指出,主动检测不足、早发现难度高是目前防治工作面临的难点,各地防治策略的制定应考虑如何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开展差异化检测和便利可及的检测服务,提升重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疾控机构的检测诊断能力,通过运用流行病学和分子监测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手段强化精准防控等。

在创新防治策略方面,进一步整合资源也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除了积极探索多病同防、医防融合外,吕繁介绍,随着省域间感染者流动量加大,省际交界处的疫情情况需持续关注。“部分相邻省份感染者在传播途径、重点人群等方面有着很明显的共性,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亦有类似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创新防治机制,构建区域化、一体化防控策略和方案?”吕繁提示,下一步要针对防治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多学科研究,实现科技和防治“双螺旋”高质量发展。

行稳致远 直面复杂变化

多年来,全球艾滋病治疗方案不断更新,其中核心药物的革新是重要驱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张彤主任医师介绍,从核苷类、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到整合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衣壳抑制剂等多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已有更多药物选择。与此同时,我国抗病毒治疗药物研发加速,多款国产新药获批上市或正在研发中,前景可期。

当前,我国艾滋病治疗药物形成了免费药、医保药、自费药“三驾马车”并存的局面。“多种选择、多款新药意味着抗病毒治疗方案有了更多组合,真正能让艾滋病成为慢性感染性疾病。”张彤表示,在临床与科研方面,要进一步思考如何优化方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治疗。

随着抗病毒治疗覆盖率逐步提高,艾滋病患者病死率和相关死亡率逐年下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预期寿命延长。随之而来的,是这部分人合并慢性病概率增加、非艾滋病相关疾病发生率上升、多系统并发症发病率不断升高等。

“在门诊中遇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临床医生可以自信地告诉他们‘只要好好吃药,可以长期存活’。”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吕玮主任医师说出了自己的希望。

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内分泌疾病、骨骼异常、神经和心理障碍以及药物影响等多重因素,都可能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长期存活带来疾病负担。对这些人来说,慢性合并症的诊疗和全病程管理已成为一大挑战。如何发现并正视相关需求,是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共同的必答题。专家指出,只有及时识别、诊断、治疗,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才能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面对复杂变化,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代表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正在全国推广,以更好地为感染者和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吕玮介绍,根据患者需要,该院实现以感染科为核心,心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精神心理科医生,以及药剂师、个案管理师、社会工作者提供的一站式服务和管理,“以此制订全面、个性化治疗方案,动态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吕玮表示,未来将搭建艾滋病病毒感染多学科诊疗平台和模式,探索建立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不同专科管理共识和管理规范,帮助更多有需求的感染者和患者。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6JHZOTZ】获取授权

来源:健康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