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回襄阳!这位清华博士后厉害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11:31 3

摘要:在湖北文理学院的智慧交通研究院,青年教师张创的名字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职业生涯中选择回到襄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回报这片培养他的土地。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

挺膺担当

襄阳市青年实干先锋报告会

五四精神传薪火

青春奋斗正当时

五四青年节即将来临

青春朝气伴着春光尽情释放

襄阳青年用行动

在每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留下青春的足迹和奋斗的身影

和团团一起走进襄阳

看看他们的青春之旅

张创

在湖北文理学院的智慧交通研究院,青年教师张创的名字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职业生涯中选择回到襄阳,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回报这片培养他的土地。

2022年张创从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选择回到襄阳,并被破格评为副教授。他的求学与职业道路充满了不凡的经历和坚定的信念。

在襄阳的培养中成长

张创的求学路上,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襄阳的培养。2010年,他考入湖北文理学院,开始了本科生活。作为一个孝感娃,与襄阳结下了不解之缘。2014-2015年期间,他作为武汉科技大学和湖北文理学院第一批联合培养研究生,被送往清华学习。随后,他获得学校访学项目的资助,前往丹麦技术大学进行访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清华开展博士后研究。这一切的成就,都源于襄阳和母校对他的无私支持。

学成归来,回报襄阳

在博后出站前,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困惑。他收到了来自国内知名新能源电池和汽车公司的高薪邀请,但他始终怀揣着回报襄阳、回报母校的初心。襄阳,记录了他太多美好的回忆,也是他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有理想抱负的共产党员的地方。情感的驱使加上襄阳市政府、母校的人才引进政策,让他最终选择回到襄阳。

情系襄阳,不忘初心

回到襄阳后,张创依托湖北文理学院智慧交通研究院,全力搭建氢能源实验平台,聚焦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的攻关。他带领团队开发出高性能催化剂,推动国内首套基于连续管道技术的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量产线成功落地。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襄阳在氢能材料领域的空白,更彰显了本土科研力量的崛起。

作为襄阳籍学者,张创始终心系家乡的发展。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张创积极推动襄阳与国内氢能领军企业的深度合作。他促成常州市氢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襄阳共建AEM电解槽生产基地,并配套建设氢能技术实验室。这一项目串联起从核心材料研发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为襄阳抢占绿氢装备制造高地注入强劲动能。此外,他牵头申请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进一步夯实了襄阳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

同期,他还积极为培养襄阳的研究生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他“211”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即“两进一回一推”。这个模式以研一进实验室基础训练为起点,研二进国家级实验室或高新技术企业提升视野,研三回归学术沉淀完成成果转化,最终实现向顶尖平台或产业前沿的定向推送。该模式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硕士生,如程浩和姚熙晨。程浩在研一阶段就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并获发明专利,目前正在新西兰继续深造。姚熙晨则在清华大学联合培养期间完成了两篇高水平论文。张创始终坚信:“为襄阳育才,就是为未来蓄力。”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课堂到产业一线,张创用行动践行着“回报家乡”的初心。他不仅以科技创新赋能襄阳绿色转型,更以育才引智为城市发展播撒火种。正如他所言:“襄阳和母校给予我的不仅是学术上的滋养,还有精神上的归属感。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建设美丽、智慧的襄阳贡献力量。”

未来,张创将继续带领团队,在氢能源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为我国的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挺膺担当,青年先行

奋斗有我,不负时代

全市广大青年将继续汇聚

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

牢记嘱托勇担重任

为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