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荐遴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旨在深入发掘总结非遗工坊在推动非遗保护、带动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经验成效和典型做法,营造广泛关注、支持和参与非遗工坊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报讯4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河南省有3个案例入选,濮阳聂氏麦秆画榜上有名。
推荐遴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旨在深入发掘总结非遗工坊在推动非遗保护、带动就业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方面的经验成效和典型做法,营造广泛关注、支持和参与非遗工坊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社会氛围。
聂氏麦秆画始于明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聂远征作为第五代传人,深耕麦秆画艺术40余年。多年来,聂远征始终坚持“活态传承”,创办工作室免费培训学员,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累计培养传承人50余名。如今,聂氏麦秆画走出家族传承,成为濮阳文化名片,更与洛阳唐三彩、开封汴绣、南阳玉雕并称为“河南工艺四宝”。
聂氏麦秆画以“莛子麦”为原料,其秸秆柔韧细腻。制作需历经多重工序:一是材之精。精选无斑麦秆,以硫黄熏蒸固色,中药浸泡防蛀。二是工之巧。剖秆成片,熨烫碳化呈现深糊、中糊、浅糊层次,再以撕、剪、刻、抢塑形。三是艺之奇。独创“毛毛刺”技法,将麦秆劈成发丝细条斜剪粘贴,仿若刺绣,令各类图案栩栩如生。
聂氏麦秆画不仅是艺术,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通过试种高秆麦品种,带动秸秆回收、手工艺品加工全产业链,惠及千余名农户;通过非遗进校园、公益培训等方式,培育青少年传承人,作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载体;通过麦田研学、艺术展览,让大众体验秸秆变瑰宝的智慧,传递“五谷丰登国昌盛”的农耕文化精神。
入选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是聂远征继2024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后的又一殊荣。记者袁冰洁
来源:文化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