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中国人的钱都去哪儿了?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11:32 2

摘要:本文为赵建院长与2023年4月发表的旧文,当前M2突破300万亿元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低位徘徊,原文提出的“货币淤积四重梗阻”框架——私人窖藏、行政冻结、金融空转、物价侵蚀——仍是解码当下经济循环不畅的核心密钥。旧文重发,以制度性视角穿透周期波动。

前言:

本文为赵建院长与2023年4月发表的旧文,当前M2突破300万亿元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低位徘徊,原文提出的“货币淤积四重梗阻”框架——私人窖藏、行政冻结、金融空转、物价侵蚀——仍是解码当下经济循环不畅的核心密钥。旧文重发,以制度性视角穿透周期波动。

中国人的钱都去哪儿了

货币主要去了四个地方

一、是被私人部门“窖藏”起来了。

从深层次的方面理解就是,并不是货币消失了,而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消失或塌缩了,流通中的货币变成了窖藏中的货币,活钱变成了死钱,货币流通速度骤降。也就说,货币“躺平”了。

货币可以是交易流动中的货币,也可以是价值贮藏中的货币,这两个状态是可以随时切换的。凯恩斯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其中预防需求需要货币有价值贮藏的功能。当经济向好,经济主体充满信心的时候,居民敢花钱消费,企业敢花钱投资(资本支出、库存、研发等),货币就是执行交易媒介的功能,此时的货币流通速度较快,带动生产要素的流动加快,整个经济充满了活力。当经济疲弱,尤其是经济主体没有信心的时候,居民不敢消费,并本能性地加大预防储蓄;企业也不敢投资扩大再生产,甚至降薪裁员以回笼现金,那么整个经济也会因为货币的躺平而躺平。这个时候,不是钱消失了,而是钱的活化功能消失了,作为活钱的交易媒介功能正在塌缩,越来越多的钱成为死钱以执行预防和价值储藏的功能。

货币僵化的另一个原因是,货币投放结构越来越不均匀,大量的货币淤积在少数部门、少数群体的账户里,无法惠及到大多数人。钱的功能也越来越受限,流动起来成本较高(比如大额交易受限),最终导致货币扩张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越来越差,成本越来越高,债务却越来越膨胀(单位货币效能下降,需要借债获取更多的货币),风险越来越大。

二、是被公共部门“冻结”起来了。

当前环境下,地方政府和国企是信贷投放和货币生成的主要部门,大约占了增量的七成到八成(个人调研结果)。从现实货币投放的过程看,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货币投放过程,是一个外生货币供给机制,从货币生成(资金到政府账户)到形成实物工作量(货币从政府账户向社会投放)到经济增长(形成需求)之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和损耗。时滞大约一个季度,这期间部分货币是暂时被“冻结”的,所谓专款专用。

货币本身是自由的、同质的,只要是合法获取,就可以在合法领域内自由使用。但是在政府部门,由于不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财务硬约束,为了规避资金浪费、违规使用、变相套利、贪污腐败等问题,在资金的使用上,设置了很多的财务纪律和支出规定,专户专用,账户之间无法有效贯通。这样做在防范风险和案件方面当然是正确的,但客观上也导致货币“躺平”:一是资金到账慢,二是到账的资金使用起来也慢,货币大量沉淀和淤积在机关的账户上无法投放到实体经济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窖藏。

三、是被金融部门“闲置”起来了。

虽然资管新规的实施大幅压降了银行与非银金融之间的通道业务,资金空转的规模有所收敛,但是不排除在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萎靡的情况下,大量的货币流入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执行预防性储蓄和价值储藏的功能。

四、是被上涨的物价“毛掉”了。

要区分货币的名义量和实际量,即要考虑物价的影响——现在的钱是多了,但是物价更高了,能买到的东西更少了,如果物价增速与货币供给速度差不多,就会觉得虽然货币在不断增长,钱依然不够花。总体上看是钱多了,但是很多人的实际购买力却下降了。

如果是自上而下的由政府外生投放,主要是一些基建类的大项目,那么惠及的群体主要是上游产业。当然,由于这些产业的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都很高,周期性波动也较大,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导致生产资料通缩和通胀交替。

从微观主体层面总结一下原因就是:居民收手收脚、政府束手束脚、企业畏手畏脚。

认识到这三个原因,就应该对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树立信心,因为很多因素是暂时性的,具有时滞效应。尤其是应该对资本市场充满信心,当前似乎具备了牛市的必要条件(实体通缩+货币超发)。

对于民营企业,与其多一些短期的财政支持,不如多一些长期的立法等层面的制度供给,减少各级部门的折腾,发展法治化、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放水养鱼、休养生息,才是对民营企业最好的支持。

加大社会福利保障,鼓励就业密度高的产业(第三产业和下游行业),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货币投放了那么多,但并不是均匀投放,政府和国企部门获取的量比较多,民企和居民获取的比较少,导致虽然CPI看上去不高,货币投放量也一直在增长,但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名义收入/物价)却是下降的。

加入会员观看专题直播,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讨论:

1,从一季度经济指标看,中国经济低物价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了吗?

2,从社融数据看,中国的信用创造和货币供给主要靠什么?只有看到货币创造的源头,才能找到核心资产。比如房地产繁荣的时期,广义货币主要靠房地产创造,房价也是一路攀升。

3,中国飘荡在海外的1.5万亿美元外汇买了什么?接下来会不会汇入国内结汇从而增加货币供给?对中国的资产价格走势特别是股价房价有什么影响?

4,财政政策为主导的情况下,央行是不是不再有意愿让利率继续下行?即使降准降息,是不是也只是降低实体经济负担,而让货币市场的利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在这种情况下,债市还有空间吗?

5,中国大幅扩大了赤字,但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还没有明显的扩表,这是否会影响从通缩型去杠杆到通胀型去杠杆的进程?

加入爱脑会
抢占思想者席位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