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8月,时隔一年的宋祖儿工作室「突然」进行税务问题的回应,配合官方的声明下,似乎负面问题得到处理和解决。
宋祖儿离复出,似乎一步之遥。
自从23年8月宋祖儿陷入“税务风波”后,其演艺活动就已事实停摆了。
去年8月,时隔一年的宋祖儿工作室「突然」进行税务问题的回应,配合官方的声明下,似乎负面问题得到处理和解决。
但「是否复出」就像禁语,工作室不否认也不确认,其参演的待播剧也总在「上映」和「积压」之间摇摆。
即使《无忧渡》的开播,热搜上开始讨论复出话题,可整个过程也依然是「角色复活,演员隐身」的状态。
除了复出的未解之谜外,还有个舆论默契不谈的问题:这次解禁,是否说明界定艺人的「封杀线」出现了新变化?
尝试
对于追求时间价值的娱乐圈来说,一年半的停摆虽不恐怖,但说轻松也是假的。
除了《无忧渡》的空降,宋祖儿的另一部待播剧《折腰》也在热搜试探,毕竟只要一天没上映,亏损都是叠加存在。
这暴露一个事实:演员的价值风险攀升。
假设演员出现「负面问题」,甚至成为「劣质艺人」,那影视作品将必须换人、删减、打码等处理,这种应对不仅体现在待播剧,还包括过去的参演作品上。
这种“风险”的两面性是由角度决定的。
一面是作为公众人物享受红利的同时,起到社会责任是应该的,约束和特权并存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观;
另一面是其「连坐属性」容易波及其它参与人员的心血,尤其是投资颇高的影视行业,待播周期延长往往意味亏损。
这事件更像是次资本的救局尝试:官方通报的红线内,其既不不涉及行政处罚,也没劣质艺人定性,「自我雪藏」+「影视复出」都是在试探可行性。
就在前不久《热烈》复映中,有关宋祖儿的镜头并未选择删减,之后就是电视剧空降上映,待播剧过审,工作室和艺人配合剧宣...
整个流程谨慎又利落,基本可以确认预演十分充足。
至于是否正式复出,大胆猜测各位资方应该也是没底的,毕竟在规则模糊下的背景下,这更像是步险棋。
个人看法,这是场「先行测试」:一是验证停摆后的商业价值,二是有限声量下尝试循序解禁。
态度
近年来,公众对艺人问题的态度从“零容忍”转向有条件接受。
最明显的例子是范冰冰,环大陆式接商活,社交媒体稳定运营,除了内娱荧幕限制外,其仍然保持着公众人物的光鲜。
再往上稍稍「半只脚踏入劣质」的明星里,也有不少复出行为案例:正能量内容,海外见面会,转型潮牌等;
虽然结果失败居多,但侧面说明「舆论存在松口的迹象」。
不是批判或赞扬,只是给提个醒,因为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这其中有受众引导,也有资方的拉力、公关配合、社会价值观变动等,终归在共力的驱动下形成了一定影响。
毕竟劣质艺人是红线,那道德风波呢?那税务解决后呢?那曾经有模范作用的呢?
「说不准」就成了复出可能的筹码,尤其「隐秘的明星」里不乏一线名气选手,他们显然不可能错过机会。
毕竟「娱乐」对大众的影响并不明显,关注的大多数也为受众人群,让受众选择支持的可行性可想而知。
所以抢占舆论态度,成了优先争取的方向。
观察这次运营策略充斥着「紧张」,很明显的发现剧或角色才是宣传绝对重点,「复出」这么有噱头的话题也十分克制,甚至在努力弱化演员身份的负面元素,避免出现不可控的话题延伸。
如果宋祖儿复出路可以走通,后续蔡徐坤、李小璐等也能「路径依赖」,从某种角度来说,反而完善了模糊的规则。
表面的演员浮沉故事,实际是多方势力的角斗过程,你可以说它揭示了资本逻辑,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定义「修正」的过程。
又或许,界定线的人也在观察这个进展进行判断。
来源: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