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中华文明。近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物馆里的“三月三”》一书问世。全书通过整合国内10余家文博单位近50位文博专家的力量,串联起一场关于传统节庆的宏大叙事,“让收
《博物馆里的“三月三”》
陶 颖 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78.00元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厚、深邃的中华文明。近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物馆里的“三月三”》一书问世。全书通过整合国内10余家文博单位近50位文博专家的力量,串联起一场关于传统节庆的宏大叙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部作品不仅填补了“三月三”民俗节庆文化物质研究的空白,更以文博人的专业视角,为公众提供了一把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本书延续文博人恪守的“以物证史”的方法论,但并未停留在对文物的表层叙事和对“三月三”习俗的泛泛而谈上,而是通过小切口、深挖掘、可视化的叙事方式,探索出从静态展示到动态解读的新模式——把上百件文物系统梳理和归纳分类为“迹”“祀”“衣”“器”“娱”5个维度,通过55篇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文章,带领读者赴一场穿越时空的春日邂逅。或许这正是博物馆策展思维的延伸——让文物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而非沉默的旁观者。
书中每篇文章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文物本体,讲述物体本身及所代表的器物文化;二是文物解读,主要介绍文物与“三月三”节庆相关的文化事项、人物、故事;三是文物价值,尤其重点突出文物的特殊之处,阐述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其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所选文物定位为符合“三月三”节庆文化的主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物精粹”。譬如在“迹 片羽吉光记载‘三月三’”中,从商代刻干支表牛骨、唐代鎏金蔓草花鸟纹银羽觞,到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曲水流觞”,再到广西各民族歌本,以时间为轴,以文物为证,串联起从“上巳节”到“三月三”的发展文脉。书中无论是对甲骨文“巳”的刻画和释读,还是羽觞在古代上巳节祓禊仪式中的功能作用;无论是文人士大夫和宫廷文化中曲水流觞的雅事,还是少数民族在春日歌圩、坡会里的男女青年对歌的记载,都打破传统文物叙事的局限,配以现当代摄影作品加强文物与“三月三”节庆的紧密联系,构建出一条可视化的文化脉络,让读者得以窥见节庆文化的源远流长,展示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本书不同于传统的学术著作,后者因阅读对象多为专业人士,故需兼顾学术深度与公共价值。本书中,文博专家将专业的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语言,在学术性与通俗性中寻找巧妙的平衡。书中上百张高清文物图片的编排亦见匠心,特写镜头聚焦器物细部,辅以现当代民俗场景活动盛况图,形成“微观—宏观”的双重视角。在“广西古代铜鼓”中,当“铜鼓王”即西汉云雷纹大铜鼓静静伫立,文物的专业叙事和古籍文献记载的解读使得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当铜鼓中心的“太阳”纹饰与接续的“广西南丹瑶族同胞敲响迎宾铜鼓”画面形成时空对话时,本书已悄然撕下“文物图鉴”的标签,化作连通古今的虫洞。
书中提出,“三月三”虽兴盛于少数民族的歌圩,但其内核与古代“上巳节”一脉相承。全书通过汇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节庆文物,诸如“明代崖州龙被”“民国玉林傀僮戏面具”“壮族木砻”“侗族芦笙”“苗族百鸟衣”“瑶族网兜彩蛋”等,揭示出敬天法祖、春耕祈丰、水边祈福、男女相会等跨地域的文化共性。通过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呈现出壮族“歌圩节”、侗族“播种节”及“花炮节”、畲族“乌饭节”、黎族“三月三节”与中原的“上巳节”等虽形式各异,但均围绕春耕祈福、生命繁衍、族群交流展开,体现中华民族对自然时序与人文精神的共同理解。本书对“多元一体”中华文化认同的阐释,既挖掘文物中所蕴含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又将“三月三”节庆文化纳入中华文明的大坐标系中,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更以文化认同为纽带维系了民族凝聚力,是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
本书像一场无须固定场所的特展,它以纸为展柜,以墨为灯光,将散落各地的文物汇聚成一部“可携带的文化史诗”。它启迪着每一位文化的守护者:博物馆不应是封存历史记忆的冰柜,而应成为滋养未来的土壤。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