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对自己破坏红树林生态环境的行为深感后悔,我们已种植修复了红树林,希望弥补自己的过错。”近日,麻章法院红树林生态巡回法庭公开审理一起涉及破坏红树林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被告人在庭审最后陈述阶段表达了悔意。
“我对自己破坏红树林生态环境的行为深感后悔,我们已种植修复了红树林,希望弥补自己的过错。”近日,麻章法院红树林生态巡回法庭公开审理一起涉及破坏红树林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被告人在庭审最后陈述阶段表达了悔意。
把庭审现场“搬”进红树林,是麻章法院红树林生态巡回法庭的日常。该法庭位于麻章区金牛岛红树林的不远处,负责集中审理涉红树林在内的环境资源纠纷案件。每当有案件在这里开庭,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被告人陈述等环节便依法有序展开,公诉人、被告人和辩护人充分发表意见,让旁听人员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以及违法犯罪的行为后果。
如今,红树林生态巡回法庭与红树林共生共融,成为守护“海上森林”的司法前哨。自去年4月成立以来,该法庭已处理涉红树林案件14起,成为守护红树林的移动司法堡垒。
红树林畔的司法屏障
苏柏求是麻章法院湖光人民法庭庭长,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长期扎根基层一线。作为湖光镇本地人,他对于这片土地、对于从小看到大的红树林有着很深的感情。红树林生态巡回法庭成立后,他便在这里担任起主要的庭审工作。
“红树林,既可防风消浪,又能净化海水,还为鱼虾鸟类提供栖息之所,是我们的宝藏。对于涉破坏红树林保护案件,红树林生态巡回法庭做到快立、快审、快结,从红树林水、陆环境的保护,到鸟类繁衍、栖息的空中保护,筑起立体化红树林安全保障司法服务网。”苏柏求说。
去年,在苏柏求的见证下,一起红树林承包纠纷顺利达成调解、止于诉前,赢得了当地干部和老百姓的赞誉——这也是红树林生态巡回法庭参与调解的第一宗案件。
这起案件中的海滩涂位于湖光镇世乔村,占地约1000亩,种有300亩红树林。2013年,世乔村将这片海滩涂发包给林某用作养殖,承包期限10年,即2023年9月29日止。
承包合同到期后,林某却迟迟不返还海滩涂,与世乔村村民产生纠纷。经过一番沟通,苏柏求发现林某迟迟不返还海滩涂的原因是其在海滩涂中养殖了大量的生蚝、鱼虾等,至今尚未全部售完,其表示愿意继续承包该片滩涂。但该片海滩涂区域涉及2024年湛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所以林某承包的海滩涂需全部收回重新规划使用,暂不能继续发包。
苏柏求一方面向林某阐明其依约履行归还的义务,并从红树林在净化海水、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角度,强调世乔村收回海滩涂的目的。另一方面,考虑到林某已投入资金养殖,为林某向村委会争取了延长归还的时间,待全部海产品售出后尽快归还。最终,双方接受苏柏求提出的调解方案。
“涉红树林纠纷的化解不是终点,生态环境保护、红树林修复才是目的。”苏柏求说道。而要更好地保护红树林,还需要从一点一滴地改变群众观念做起。
在群众家门口播撒法治种子
红树林生态巡回法庭成立后,当地的法治之风渐成。有了硬件条件的加持后,将法治种子真正播到群众的家门口,缩短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逐渐成为了苏柏求日思夜想的命题。
“我们既要严厉打击犯罪,又要通过直观的庭审活动和通俗的释法语言,教育引导当事人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主动做生态环境的守卫者。”苏柏求说。
把法庭搬到现场审理,并非易事。不仅要面对沟通、组织上、人力的各种成本,还要管控在现场开庭的庭审安全风险。“一些不起眼的筹备工作,就要花费大量精力,比如和村委会进行沟通场地、引导群众有序参加旁听等……”苏柏求感慨道。
尽管困难重重,但由于基层法律工作者更加深入地走到群众之间,案件的审判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2024年6月18日,法槌在金牛岛敲响,法庭在红树林保护区针对被告人陈某金、陈某经、卢某聪故意毁坏红树林一案公开审理,将巡回法庭直接开到家门口,镇村干部、种植户集中旁听庭审,以可见、可触、可信的审判方式,提高司法审判公信力和法律威慑力。近日,该案入选2024年度全省法院十大刑事案例。
如今,在麻章法院的重视下,红树林生态巡回法庭在更多案件中运用旁听庭审、巡回审判、典型案例普法等方式,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公信力。
正是这些看似“自找麻烦”的坚持,让司法权威在滩涂上扎下了根。自红树林生态巡回法庭成立以来,“保护红树林”逐渐成为了当地居民与外来旅客的共识,在这片土地上种下红树林的个人与单位也越来越多……潮水退去时,那些留在滩涂上的深深脚印,既有赶海人的辛勤,也印刻着法治文明浸润的轨迹。
书写红树林保护的“麻章样本”
在金牛岛红树林栈道旁,一块蓝白相间的司法保护令静静竖立,麻章区法检两院联合签署的司法保护令倒映在潮汐之间。这个在去年2月设立的法治地标,与林中白鹭、滩涂蟹影共同构成独特景观,昭示着司法力量深度融入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
如今,以红树林生态巡回法庭为支点,湖光人民法庭构建起立体化治理网络——通过整合镇综治中心、妇联等基层力量,创新设立“红海榄”“桐花树”等三个特色法官调解工作室,与“无讼夜市”“执行夜访”等夜间工作机制协同,形成红树林畔的新“枫”景。
把红树林的品种名称用作调解工作室的品牌名,不仅极富记忆点,而且紧扣本地特色。“红海榄是我们的本地红树林品种,其支柱根系发达,寓意湖光人民法庭扎根基层,通过发挥基层社会治理前沿阵地作用,凝聚各方调解力量,多方协作,联动解纷,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小、化解在早。”麻章法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3个工作室+3篇夜文章+1个普法站”的多元解纷体系,推动湖光人民法庭形成了党委领导、多元共治的保护格局。
实际上,麻章通过红树林寻找“法治基因”,始于更早的探索。2022年,全市首个红树林保护普法站在麻章法院湖光人民法庭落地生根。去年1月,普法站成员深入湛江首届万人马拉松赛“2024红树林之城”湛江半程马拉松赛活动现场开展普法活动。去年6月,红树林保护普法站受邀进驻湛江首个生物多样性科普文创基地,面向全市群众开展“法润自然 和谐共生”世界海洋日法治宣传活动。
创新始终贯穿着麻章的实践脉络。另一边,麻章法院6名青年法官组成的“红树林保护宣讲团”,将生硬的法条转化为渔村民谚,走进学校、渔港和商场。
司法守护与生态系统的深度融合,正是麻章交给红树林的独特答卷。
来源:湛江市麻章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