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起案件从最初舆论对男方的普遍同情,到终审后公众态度的戏剧性反转,不仅暴露了社会对婚恋关系中性同意边界的认知撕裂,更折射出法治进程中舆论与司法的复杂博弈。
2023年5月,山西大同的一场订婚宴本应是两个年轻人幸福的起点,却因婚房内的一夜冲突演变成轰动全国的案件。
男方席某某在订婚当晚不顾女方明确反对强行发生关系,女方逃出呼救后报警,案件经两审终以强奸罪判处男方三年有期徒刑。
这起案件从最初舆论对男方的普遍同情,到终审后公众态度的戏剧性反转,不仅暴露了社会对婚恋关系中性同意边界的认知撕裂,更折射出法治进程中舆论与司法的复杂博弈。
案件初期,男方母亲通过媒体频繁发声,将舆论焦点引向“天价彩礼”与“骗婚陷阱”。
她声称女方订婚后长期同居、主动亲密,甚至抛出“强抱误解论”——坚称儿子在通话录音中承认的“强暴”实为“强抱”误会。
这类极具情感张力的叙述精准击中了公众对婚姻物质化的焦虑,一时间“女方敲诈”“司法偏袒”等猜测甚嚣尘上。
社交媒体上,有人计算8.8万元彩礼在当地婚恋市场的“性价比”,有人翻出女方退还彩礼时男方拒收的细节,将其解读为“心虚表现”,更有极端言论声称“订婚强奸是女性特权”,仿佛婚姻承诺成了性侵行为的免责金牌。
然而随着二审细节披露,舆论开始出现微妙转向。
床单上检测出的DNA、女方颈部的淤青照片、清晰记录男方承认强迫行为的通话录音,这些铁证逐渐拼凑出事件全貌。
央视等权威媒体转发判决结果时特别强调:“法律从不承认‘订婚特权’,性同意权只属于女性本人。”
一席话如冷水泼醒围观者——原来即便在布满喜字的婚房里,在双方父母见证的婚约下,法律依然坚定守护着个体的身体自主权。
曾经叫嚷“男人太冤”的网友开始反思:我们是否不自觉地用传统婚俗替代了法律判断?当男方母亲声泪俱下控诉“儿子只是太爱她”时,有多少人忽略了录音里那句冰冷的“哦哦,对对”背后,是一个女孩在电梯里被拽回房间的绝望瞬间?
这场舆论地震暴露出公众对强奸罪认知的深层误区。
有人固执认为“处女膜未破就不算侵犯”,却不知医学上约三成女性初次性行为后膜孔仅扩大而非断裂;有人质疑“订婚后反悔是出尔反尔”,却无视《刑法》第236条明确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强迫配偶同样构成犯罪”。
更值得警惕的是,男方家庭在诉讼期间持续泄露女方隐私、营造悲情叙事的行为,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审判。
他们试图用“老实儿子”“算计儿媳”的标签置换法律事实,用“父母心碎”的共情逻辑消解犯罪本质,这种将刑事问题民事化的操作,险些让司法公正沦为流量博弈的筹码。
案件终审后,女方退还全部彩礼的凭证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那张盖着婚介所公章的收据彻底击碎了“骗婚”谣言。
而男方母亲面对记者追问时支吾其词的模样,与她在短视频里声嘶力竭的形象形成荒诞对比。
法律学者指出,这场闹剧般的舆论拉锯恰恰证明了普法教育的必要性——当男方父亲对着镜头怒吼“我儿子碰自己老婆算什么罪”时,他不知道的是,我国2015年就已将婚内强奸纳入司法实践;当网友争论“女方逃跑时点燃窗帘是否反应过激”时,他们或许没想过,一个恐惧到试图纵火求生的女孩,在那一刻承受着怎样的精神崩塌。
这场看似离奇的案件,实则是中国社会婚恋观念转型的缩影。
在豆瓣话题小组,年轻女性自发整理“性同意确认指南”,强调“订婚戒指不是万能钥匙”;法学教授在公开课中反复剖析此案,将其称为“中国版房思琪事件”;甚至有婚庆公司开始在新人协议中增加“尊重条款”,明确婚前性行为的协商机制。
这些变化悄然印证着,当95后、00后逐渐成为婚恋主体,他们对身体主权、情感契约的理解正在重塑传统伦理框架。
正如一位网友在判决新闻下的高赞留言:“我们同情的从来不该是施暴者,而是那个在喜字还没揭下时就敢报警的姑娘——她烧掉的不只是窗帘,更是几千年来‘家丑不外扬’的枷锁。”
如今回望这场持续两年的法律交锋,其意义早已超越个案本身。
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交媒体时代真相与谣言的博弈、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的碰撞、私人领域与公共议题的交织。
当男方母亲仍在直播中宣称要继续申诉,当某些自媒体账号仍用“反转!惊天黑幕!”的标题收割流量,我们更需要清醒认识到:司法判决可以终结案件,但培育全社会对性自主权的尊重、对法律边界的敬畏,仍是一场需要所有人参与的漫长启蒙。
或许正如那间婚房里最终被扑灭的火苗,法治的光芒正是在一次次这样的案件中,照亮那些曾被习俗与偏见遮蔽的黑暗角落。
来源:娱乐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