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着力推动‘好房子’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调研时给出了这样的定调。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房地产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着力推动‘好房子’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调研时给出了这样的定调。
他表示,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要落实好各项相关政策,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并及时研究推出新的支持措施。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促进住房消费是2025年扩内需的关键内容,本次李强总理进一步强调房地产的发展潜力,提振了市场预期,也明确了促进住房消费的多项举措。未来政策有望加快落实,预计北京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的空间也将逐渐打开,促进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修复,而北京市场修复也有望发挥示范效应,改善整体市场预期。
住房消费,作为一种内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研是一次关于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大活动。李强强调,沉着冷静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困难挑战,以更大力度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潜力。
在走访纺织品、轻工产品、食品等展销区后,他指出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稳就业、促增收、强保障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培育壮大内需增量市场。在听取北京市存量房盘活再利用、商品住房转化人才公寓项目等情况汇报后,他对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作了强调,并提出要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通过多种方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要聚焦城市新市民、住房困难群众关切,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总理的表态强调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潜力,也对房地产在整个内需的带动效应方面做了充分肯定,是当前增强对房地产业信心的重要体现。因此,房地产相关工作更是要紧紧围绕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工作导向进行,在房地产领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随着楼市下行将近4年,房地产在政策领域的定位也已从投资回归到大宗消费。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到要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日前,中办、国办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中提到要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
“‘房地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释放出较大的市场潜力’的表述非常重要,也是理解国内大循环体系中房地产市场定位的重要内容。当前政策面以非常高的规格讲到了房地产市场对提振内需的作用,将明显提振市场信心,对于二季度房地产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严跃进说。
北京会继续放松限制吗?
而其中,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超大特大城市,又是住房消费市场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3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3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2%。其中,上海、深圳一手、二手房价格均在上涨,北京一手房价格下降0.2%,二手房价格则上涨0.5%,领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一手、二手住宅价格则延续了持平或下降趋势。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分析认为,这一轮楼市表现,重点城市止跌回稳的趋势更加明显。主要在于这些城市前期流入人口多,前些年房价在高位徘徊制约购买力释放,近几年房价回调导致观望,导致积累的刚需庞大。另外,这些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大,老市民的改善潜力也很大。近年来政策积极降低门槛、降低成本,对刚需和改善的释放效应比较明显。
陈文静认为,2024年以来,中央及监管部门落地多项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措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专项债等资金支持先后落位,但当前在收购过程中仍存在多项卡点。本次李强总理进一步强调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重要性,也提出在落实好相关政策的同时,要及时研究推出新的支持措施,预计更多配套举措或已在路上,在进一步扩大用途范围、降低资金成本等方面存在政策优化空间。尤其是,北京在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上仍有较大政策空间,短期优化调整相关政策存在预期,特别是调减限制性政策。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4年以来,全国超30城优化、取消限售政策。尤其近期重庆、南京、无锡全面取消限售,不断落实今年两会“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要求。目前北京、上海、杭州、成都、苏州等地尚未完全取消限售政策,预计短期将有更多城市跟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