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年,在郭德纲的“喜剧有新人”节目上,一对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夫妻提出了“公式相声”的概念。被相声界耻笑至今。
有一年,在郭德纲的“喜剧有新人”节目上,一对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夫妻提出了“公式相声”的概念。被相声界耻笑至今。
文化作品为何就不能没有“公式”,现在我家儿子补习作文,老师给的高分作文写作技巧全是公式。
这就要从历年来“正规军”与“野路子”的争议讲起。
姜昆收了李宏烨,德云社却排挤李宏烨,这是相声界的案例。
又鸟、马户事件,是音乐界的案例。
影视界当然也保不齐有这种争执,最近热播的《乌云之上》口碑呈现两极分化,既有观众盛赞 “叙事张力拉满”,也有批评直指 “逻辑漏洞频出”。其最主要的争议就是有人认为 “神作剧本”,有人拆到 “诈骗剧本”,为何?
关键问题已经不在于作品,而在于看作品的人。
如果作为编剧专业的毕业考试剧本,它应该是合格,甚至有可能被评为满分作业,但是从大众对于悬疑的口味需求来看,一部“公式化”满满的电视剧,放到市场上去吸金,当然不行!
1、角色设定公式:业务强、性格怪、有执念
剧中韩青(孙俪饰)作为经验丰富的刑警,延续了冷脸神探的经典配置:她不苟言笑、独来独往。
当然她还有一个执念:对过去的搭档的执念。
韩青因搭档钟伟(罗晋饰)失踪陷入偏执,甚至对新人林嘉嘉(丁冠森饰)百般刁难。
2、团队模式:老带新、工具人
“孤狼型主角”与“热血菜鸟”的搭配已经成为了国产悬疑剧的标准配置。
在《重生之门》《猎罪图鉴》等剧中反复出现,形成观众熟悉的“老带新”模式。林嘉嘉作为 90 后新人,被赋予高学历、强理论的标签,其通过犯罪侧写破解抛尸逻辑的情节,看似突破传统刑侦套路,实则仍是“天才新人拯救团队”的变种。
工具人叙事在配角塑造上更为明显。
赵文斌(李洪涛饰)作为韩青的师父,其黑化动机被浓缩为“女儿尿毒症”的单一困境,从正义警察到毒枭帮凶的转变缺乏心理过渡。
而周雪曼(李小冉饰)作为幕后毒枭,其犯罪根源被归咎于童年被继母虐待的创伤,这种“原生家庭决定论”的反派塑造,在《八角亭谜雾》《回来的女儿》中已被反复使用。
3、叙事结构:机械关联、强行反转
剧集开篇的碎尸案以等边三角形抛尸布局制造视觉冲击,却被观众吐槽凶手在玩几何游戏。
这种为悬疑而悬疑的设计,暴露出多线叙事的逻辑断裂:钟伟失踪案与贩毒集团的关联,依赖白小蕙(黄曼饰)偶然发现的犯罪证据;而韩青锁定内鬼的关键线索,竟是凶手在抛尸现场遗落的定制打火机。
更荒诞的是,DNA 证据的获取过程被简化为技术科突然传来消息,现实刑侦中的严谨流程被编剧的金手指一笔带过。
双线叙事的伪复杂在钟伟线尤为明显。这个失踪五十余天的刑警,通过回忆片段展现其战术天才形象,却在案件推进中沦为推动韩青情感线的工具。
当韩青在钟伟家中发现未开封的求婚戒指时,观众期待的因公殉职反转被假死潜伏的俗套替代,这种对《白夜追凶》的模仿,彻底消解了悬疑张力。
4、人性探讨:人物黑化、共生之恶
赵文斌的堕落轨迹堪称国产悬疑剧“警察黑化”的教科书案例:女儿的换肾费用、毒枭的金钱诱惑、警局监管的漏洞,三重压力精准踩中观众对人性弱点的认知。
这种子女重病的黑化动机,在《破冰行动》《狂飙》等剧中已形成固定范式,其本质是用现实困境替代角色弧光。当赵文斌在审讯室说出“我只是想救我女儿时”,观众感受到的不是人性挣扎,而是编剧对审查机制的妥协。
反派间的共生关系同样流于表面。周雪曼与王学华(王紫逸饰)的“门神”隐喻,试图复制《白夜行》中唐泽雪穗与桐原亮司的羁绊,却因缺乏精神共鸣沦为利益捆绑。王学华对周雪曼的忠诚,被简化为“童年被抛弃者对救赎者的依赖”,其杀人时播放《安魂曲》的仪式感,更像是对《沉默的羔羊》的生硬致敬。
这种符号化的反派塑造,使得观众在周雪曼被判死刑时,既无畅快之感,亦无悲悯之情。
5、类型定位:刑侦纪实、家庭伦理
剧集试图在硬核刑侦与情感伦理间寻找平衡,却陷入两头不靠的尴尬。
一方面,韩青模拟负重勘查、林嘉嘉进行犯罪侧写等细节,试图还原真实破案流程;另一方面,韩青与周雪曼的姐妹恩怨、赵文斌的父女纠葛占据大量篇幅,甚至出现毒枭在审讯室谈原生家庭的魔幻场景。
这种类型混杂在情感线处理上尤为明显:韩青与钟伟的未竟爱情被包装成悬疑佐料,两人在暴雨中追逐的慢镜头,与碎尸案的血腥画面形成割裂。
更致命的是,编剧为增强戏剧冲突,刻意放大“全员恶人”的设定。从韩青的姐姐到钟伟的亲属,从警局同事到犯罪集团,几乎所有角色都与案件存在血缘或利益关联。
这种“关系网式”的案件设计公式,使得观众在猜测凶手时陷入排除法困境 —— 当周雪曼的秘书突然死亡,观众甚至无需推理即可断定:真凶另有其人。
当然,回头看看两位编剧新人的履历,也就不难理解:新人很优秀,作品很完整,再优秀的导演教授也需要也有资格带带新人。
毕竟这是个人情社会。
来源:爱生活的Lame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