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后越南的人口恢复是个让人既震撼又感慨的话题。越南战争(1955-1975年)是二战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对越南来说,代价更是惨重。几百万人的生命没了,尤其是青壮年男性死得最多,直接把国家的人口结构打得稀巴烂。
战后越南的人口恢复是个让人既震撼又感慨的话题。越南战争(1955-1975年)是二战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对越南来说,代价更是惨重。几百万人的生命没了,尤其是青壮年男性死得最多,直接把国家的人口结构打得稀巴烂。
战后,越南不仅要重建家园,还得面对一个超级棘手的问题——人口危机。劳动力没了,男女比例失衡得吓人,经济发展直接卡壳。
要解决这个危机,越南政府下了狠手,出台了一堆政策,尤其是靠鼓励生育来翻身。可这背后,女性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很多当地女性回忆起来都忍不住说,这个方法真的太狠了。
先得说清楚,越南战争到底把这个国家祸害成啥样了。
据统计,整个战争期间,越南死了超过300万人,大部分是男性。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
要知道,越南刚统一时,全国人口才4800万左右,300多万的损失,差不多是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死的这些人,基本都是青壮年,家里顶梁柱、国家劳动力的主力军,就这么没了。
结果就是,战后越南的男女比例完全失衡。很多村子里的男人死的死、伤的伤,剩下一群寡妇、孤儿和老弱病残。劳动力短缺到什么程度呢?
田里没人种,工厂没人干活,连基本的吃饭问题都悬了。更别提经济重建了,根本没人力撑得起来。
这时候,越南政府意识到,不赶紧把人口补回来,国家就得一直瘫着。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了还活着的女性,准备靠她们来翻盘。
1975年越南统一后,政府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恢复人口。怎么恢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多生孩子。
1976年,他们颁布了《家庭法》,把结婚年龄定得特别低——女性18岁、男性20岁就能结婚。这岁数在当时算早婚了,就是为了让年轻人尽快生孩子。
光定法律还不够,政府还使出了经济诱惑,给多生孩子的家庭发补贴,谁家孩子多,谁家就能多拿点钱。那时候日子苦,能有点额外的经济奖励,对普通家庭吸引力可不小。
除此之外,政府还搞宣传,推了个“多子多福”的观念。
什么标语、广播、大会表扬,全都往一个方向使劲,就是让大家觉得生得多就是好事儿,尤其是女性,被反复灌输“你多生孩子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生育变成了一件带着国家使命的事儿,女性被推到了前线。
可这政策看着简单,执行起来有多狠呢?
很多女性后来回忆,生孩子不是一件两件,而是接连不断地生。有的家庭为了拿补贴,或者单纯为了响应号召,一个女人生了七八个甚至十几个孩子。
说到这儿,就得提提越南女性有多不容易了。战争把男人打没了,家里活儿全压在女人身上。白天她们得下地干活、去工厂上班,晚上回家还得照顾一堆孩子。
劳动力短缺,女性就得顶上,连扛麻袋、修路这种重体力活儿都得干。更别提还要不停地生孩子了,身体根本没时间歇。
鼓励生育听着挺好,但这政策执行起来,副作用也太大了。因为生得多,越南人口确实在短时间内蹿上去了,可资源跟不上啊。粮食不够、房子不够、学校不够,连基本的医疗都跟不上。
尤其是医疗条件,当时越南刚打完仗,医院破破烂烂,医生护士都缺,生孩子全靠命硬。很多女性生孩子的时候难产,或者因为卫生条件差得了产后感染,能活下来都算运气好。
还有的女性说,那时候生孩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任务”。政府催、家里催,社会上还给你扣个“为国贡献”的帽子,你不生都不好意思。
可生完之后呢?
孩子养不起,女人自己身体也垮了。有的女性生了十几个孩子,最后自己才三十多岁,身体却跟六七十岁的老太太一样,走路都得拄拐。这还不算,频繁生育带来的健康风险,比如子宫问题、贫血,甚至不孕,都是后遗症,苦不堪言。
当地有女性回忆过,她们那一代人,根本没得选。“生孩子像流水线作业,今天生完明天还得接着怀,命不是自己的。”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酸,可这就是当时的现实。
当然,越南也不是完全靠自己硬扛。国际社会一看越南这情况,也伸了把手。联合国人口基金带头,给了不少钱和技术支持,帮着改善医疗条件。
比如建医院、培训医生、推广基本的产科护理,这些都让生育的风险多少降了点。还有的国家跟越南搞人口交流项目,送点劳动力过来,缓解一下压力。
但说实话,这点外援跟越南的窟窿比起来,真是杯水车薪。国家底子太薄了,光靠自己人多生还是主流。国际援助能帮着补补窟窿,可核心问题还得越南自己解决。
这么拼了命地搞了几十年,效果还是有的。从1975年的4800万,到2020年越南人口已经涨到了9700万,翻了一倍还多。人口上去了,劳动力也慢慢补回来了,经济开始起飞。
田里有粮食了,工厂有工人了,国家终于从战争的阴影里爬了出来。现在的越南,现代化步伐迈得挺快,这背后少不了人口恢复的功劳。
可这成果是怎么来的?还不是靠女性一胎接一胎生出来的。说白了,人口翻倍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女性的血和泪。
有个意外的收获是,女性在扛起家庭和国家重建的过程中,地位慢慢提高了。政府也看出女性的重要性,出台了不少政策保障她们的权益。
比如教育上,女孩上学的机会多了;就业上,女性也能进工厂、做管理;政治上,女性的声音也开始被听到。这些变化虽然来得晚,但总算让女性从纯粹的“生育机器”变成了社会的一份子。
不过,这地位提升也是苦出来的。女性用自己的身体和青春换来了国家的翻身,代价太大了。
人口恢复了,可新问题又来了。
生得太多,现在人口老龄化开始冒头,老年人多,年轻人压力大。加上当年的性别失衡还没完全抹平,有些地方男人还是比女人少,结婚都成问题。政府现在得头疼怎么平衡了,既不能再瞎鼓励生育,也得想办法让人口结构健康起来。
来源:安琪不是酵母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