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就曾说毛主席拥有“农民的个人习惯”,毛主席自己也不止一次地说:“我就是一个农民。”
毛主席是现代中国革命史所塑造出来的世界级的伟人,他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缩影,但是他同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就曾说毛主席拥有“农民的个人习惯”,毛主席自己也不止一次地说:“我就是一个农民。”
毛主席农民的习惯表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对毛主席有这样一段描述:
然而我非常怀疑,他是否能够博得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敬仰,也许这并不完全因为他有非凡的头脑,而是因为他有农民的个人习惯。巴菜托(1848-1923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通俗资本论》的作者)的中国门徒们也许要嫌他粗鲁吧,我记得有一天我和毛泽东谈话的时候,看见他心不在焉地松下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不过话得说回来,巴菜托要是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可能也非搜寻一下不可。
但是我可以断定,巴菜托决不会当着红军大学校长的面松下裤子的——我有一次访问林彪的时候,毛泽东却这样做过。小小的窑洞里非常热,毛泽东把身子向床上一躺,脱下了裤子,看着壁上的军用地图,仔细研究了二十分钟——偶然只有林彪插口问他一些日期和人名,而毛泽东一概知道的。他随便的习惯和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这点相一致,虽然他有条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将军和《中国外人录》中的政治家的照片一样。
斯诺笔下的毛主席生动而且形象,他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毛主席不拘一格的性格和农民般的习惯。
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个坦率、真实、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都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属于农民的那一面。
一、毛主席抚摸着玉米秸的杆子,面部露出了农民所特有的喜悦
那是在一个酷暑的下午,毛主席在工作完之后,打算外出散步。接到命令的司机周西林很快就将毛主席的汽车开了过来,送他和随行人员们往安定门外开去。
在安定门外随处可见长势喜人的农作物,汽车开到北郊的一个村庄东侧,毛主席便示意司机停下车来。
下车后,毛主席向路的西侧走去,来到了一块长势茁壮、茂盛的玉米地。粗而挺拔的玉米秆有两米多高,宽宽长长的叶子向玉米秆的两侧伸展开来,呈现出一张弓的形态。粗大的圆锥状玉米苞谷突出在秸秆的腰部,浅绿色的玉米苞谷皮和墨绿色的叶子,衬托着粉红带绿的、嫩紫的穗须,显得格外婀娜娇美,垂落在翠绿色的玉米苞头前,似含羞的娇态非常鲜艳可爱。
面对这一排生机勃勃的景象,毛主席用双手抚摸着玉米秸的秆子,面部露出了丰收在望时农民所特有的喜悦的笑容。
二、一下火车,毛主席看到两位农民站在数百米外的打谷场上,立刻便向那里走去
1952年,毛主席去视察黄河的时候,毛主席的专列来到兰封车站。当时的天才蒙蒙亮,在小车站的叉道上可以听到一二里外的小山村中传来的公鸡报晓声。毛主席带着随行人员,迎着初升的太阳,向着远处的村庄走去。
这时,洒落的阳光正好斜射在一座打谷场之上,把打谷场染成了一片金黄。在打谷场的东侧,有一对父子模样的农民正在辛勤地劳作。
毛主席一眼就看见了他们,便马不停蹄地向他们走去。当毛主席来到两位农民的面前,他亲切地向他俩打招呼,并且与他们一一握手。农民黝黑的面庞上,绽开了灿烂的笑容,兴奋地与毛主席交谈起来。
“今年收成怎么样?”毛主席关切地问。
“还行喽!”年轻的农民憨厚地说。
“这里的土质不好,盐碱地多,有的收成不行,不怎地。”年长的农民真实地回答。
“够吃吗?”毛主席又关心地问。
“解放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都是为自己种田,够吃!”年轻的农民肯定地回答,年长的农民在一旁吸了一口烟,也点了点头表示肯定。
毛主席接着为农民献计说:“只要改造盐碱低洼地,就能够提高粮食产量!”
“能行?!”年长的农民饶有兴趣地问。
“能行!”毛主席肯定地说。
接着毛主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解说了怎么治沙、治盐碱、治洼地。两位农民专注地听着,脸上不时浮现出欣喜的笑容。
在谈话临近结束的时候,毛主席又补充道:“要靠农民组织起来,生产形式再大一点,才能解决农田改造工程。”
告别了打谷场的两位农民,毛主席一行顺着一条小路向西继续走去。
三、“毛主席您来了啊!斯大林来了没有哇?”老妇站在土埂上喜悦地喊道
毛主席一行继续往前走,在不远处的一座山坡上,星星点点地点缀着不少的农舍。毛主席带领着大家爬上了山坡,来到一家农户家里。
此时,一位五六十岁的女主人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她的面前放着一个大而圆的箩筐,箩筐里是玉米棒子,她的双手正在箩筐里不断地脱着玉米粒。
毛主席缓缓地坐在女主人对面的板凳上,亲切地问道:“你家里的其他人呢?”
“老头子一早起来,就去赶集了。”女主人忙着手中的活计,并没有抬头。
“打的粮食够吃吗?”毛主席继续问。
“打得不多,盐碱地不爱长。”女主人继续低着头说。
“啊!”毛主席深切而又同情地应了一声。
女主人至始至终地低着头脱着玉米粒,并没有意识到来到这里跟她嘘寒问暖的人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站立起来,向女主人告别说:“我们要走啦!”
“你们要走啦,不喝点水呀!”女主人客套地说道,但是她还是没有抬头。
“不喝啦!”毛主席客气地回到,然后便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出了门外。
毛主席顺着下坡往回走,刚走几步,就迎面遇上了一位老农。在交谈之中才知道,这位老农就是刚才那户人家的男主人,刚刚赶完集回来。
在告别了老农之后,毛主席继续往坡下走,正走在半坡道上,背后突然传来一声急促而又高亢的声音。
是刚才那位老妇的声音:“毛主席啊!您来啦!”
大家都被这声音给拽住了脚步,纷纷转过头去。只见一位消瘦的老妇人站在山坡上的土埂上,笑眯眯地张着嘴,少了几颗牙齿,面庞上布满了深深的横纹。她的两条腿站得并不稳当,因为她留着一双旧社会强加给她的小脚。
想来大概是老农回家之后,告诉了她毛主席来访的喜讯。于是她不顾自己不便的双脚,急匆匆地赶来,边跑边喊,希望能用她这喊声再挽留毛主席一会儿。
毛主席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举起了右手,轻轻地摆动了几下,向她致意。
老妇人看清了那高举的右手,也看清楚了毛主席的面容。她的面孔笑得跟一朵花一样,这就是分给了她土地的毛主席啊,这就是让她摆脱了旧社会的枷锁的毛主席啊!她的声音变得更加高亢,激动地问候道:“毛主席您来了啊!斯大林来了没有哇?!”
这句话,把毛主席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都逗笑了,也把大家都情绪推向了高潮。毛主席的身旁罗瑞卿笑着说:“哈,这位老太太还真有点国际主义精神哩~”
在告别了老妇人之后,大家继续往回走,他们一路上一直都在讨论着这位可爱的老太太。她那极富感染力的声音,也一直在他们的耳朵里回荡。没想到,即使是在这偏僻的小山村里,毛主席跟斯大林的名字也是妇孺皆知啊。
这就是伟大的毛主席啊,他不光如斯诺所说“有农民的个人习惯”,他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中的一份子。
作为一个农民,毛主席表现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习惯和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物质上厌恶奢华,提倡节俭,刻苦耐劳,而且富有反抗精神。
正是由于毛主席这一农民的身份,他才能跟中国普遍的劳苦大众感同身受,尤其是能感受农民的迫切要求。而正是这种感同身受,才令他推动着人民不断地往前进步,并且给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
毛主席是中华民族和人类的一代伟人,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朽的勇士!
来源:历史博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