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有什么关系?应该如何避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14:58 2

摘要:我国T2DM患病率为10.4%,男性略高于女性。老年糖尿病患病率更高,2010年我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达到22.86%。老年T2DM患者合并症多,血糖常常难以控制。

2型糖尿病(2DM)与甲状腺疾病是人体内分泌代谢系统的两大常见疾病,发病率均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加。

201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出糖尿病患者约有3.82亿,其中90~95%为T2DM患者。

我国T2DM患病率为10.4%,男性略高于女性。老年糖尿病患病率更高,2010年我国老年糖尿病患病率达到22.86%。老年T2DM患者合并症多,血糖常常难以控制。

甲状腺功能主要是调节机体能量平衡与代谢,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是减退均可增加肌肉和脂肪组织的胰岛素抵抗,减少肌细胞葡萄糖的转运。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糖尿病与甲状腺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结节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或糖耐量减低,而T2DM患者更易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两者相互影响,促进原有病情的发展。

研究证实T2DM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患病率较非糖尿病者更高,当T2DM患者并发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常常提示难以控制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

T2DM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及其机制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老年T2DM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炎结节发病率更高,而其临床特征与年轻患者均有显著差异。

因此关注老年T2DM患者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有助于加强此类患者的识别及尽早干预和治疗。

老龄可影响甲状腺生理,可引起促甲状腺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氨酸(T4)的分泌减少。

然而,外周T4降解的减少可能解释健康老年人T4仍处于正常范围,而血T3则表现出年龄特异性的降低。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率多随年龄增加,女性尤甚。

多数研究发现老年人TSH呈升高趋势,可能与老年人TSH活性降低,垂体敏感性改变以及游离T4(FT4)和TSH之间改变的负反馈机制相关,另外,甲状腺稳态的改变可能反映对其他非甲状腺疾病的合并症的适应性。

国内外研究发现T2DM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T2DM人群,尤其是TPO-Ab阳性的患者。女性、糖尿病病程、中心性肥胖、糖尿病肾病、增高的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TPO-Ab阳性是T2DM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存在也可妨碍代谢水平的控制。T2DM患者TPO-Ab阳性的增多可能与维生素D的水平减低有关,而缺乏维生素D可能是T2DM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关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包括T2DM患者β细胞的免疫性破坏(虽然可能并非T2DM患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增多的主要原因)。

虽然T2DM患者甲亢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但是仅女性、年龄和甲状腺肿是T2DM患者发生甲亢和亚临床甲亢的危险因素,未能证明T2DM在甲亢中的预测作用。

大于65岁的T2DM患者甲减的风险明显增加(OR4.2),且男性与女性(男OR4.82,女OR2.60)、肥胖与非肥胖(OR为2.56和3.11),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与阴性(OR为4.26和2.93)之间均有差异。

一项荟萃分析证实T2DM患者亚临床甲减的风险较健康对照增高约1.93倍,而且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相关。

T2DM患者从亚临床甲减发展为甲减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女性,而这一过程可使T2DM患者血糖更难以控制。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T2DM患者TSH水平、甲状腺体积和甲状腺结节的比例均高于非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胰岛素抵抗和HOMA-IR是甲状腺体积和甲状腺结节大小的相关因素。

甲状腺素主要起调节能量平衡和代谢的作用,是胰岛素的拮抗剂,对胰岛功能和糖脂代谢具有多重调节作用。甲状腺素通过多种器官影响糖代谢。甲亢或甲减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

近期一项研究发现无论是甲亢或甲减患者发生T2DM的风险均较对照组增加,尤其是在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0.5-1年间。

过量的甲状腺素可使糖代谢恶化,引起葡萄糖耐受不良或糖尿病,当合并胰岛素缺乏时,还有增加糖尿病酮症的风险。

甲亢患者的葡萄糖耐受不良主要与肝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降解增加有关。β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导致甲亢患者葡萄糖耐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甲亢或亚临床甲亢患者的糖原异生增加,外周葡萄糖转运、组织利用率及葡萄糖氧化速度增加。周围胰岛素抵抗还与甲亢诱发的促炎介质(IL-1、TNF-α和几种脂肪因子)有关。

甲减和亚临床甲减患者空腹和葡萄糖后胰岛素抵抗,表现为胃肠道糖吸收受损,糖消化延迟,肝糖输出减少或正常,肝及肌肉糖原异生和分解减少,胰岛素清除率下降。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群血浆TSH水平与血糖增高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研究表明血浆TSH每升高1mU/L,T2DM的风险显著增加,TSH与HbA1c的变化相关。

而另一项纵向研究发现TSH和甲状腺素的改变(即使是在正常范围)是罹患T2DM的附加风险。

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发现TSH升高与FT4降低与糖尿病和从糖尿病前期进展至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相关,相反,稍高于正常的甲状腺功能是T2DM发展或进展为T2DM的保护因素。

TSH对糖代谢的影响包括:①促进肝糖生成,在肝糖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TSH可增加小鼠肝脏内葡萄糖6-磷酸和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表达。

②减少β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和合成。③刺激机体脂肪组织分泌瘦素。瘦素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的重要神经内分泌调节因子,受TRH基因表达调控,对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具有负性调节作用。瘦素还可通过JAK2/STAT3通路影响HPT轴,从而促进TSH的合成。

相较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糖尿病并发症更易出现于合并亚临床甲减的患者,这些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和外周动脉病变(OR1.74)。

亚临床甲减患者的心输出量、肾流量、肾小球滤过作用和血管阻力增加,这些变化可能解释了糖尿病肾病患病率更高的原因。

甲状腺激素对视网膜的发育很重要,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大鼠视网膜较小且薄。甲减患者血脂异常发生率更高,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且与血管僵硬、内皮功能障碍和高凝状态有关。

这些都可能导致T2DM合并亚临床甲减患者的外周血管并发症增多。二甲双胍是目前T2DM患者的一线口服降糖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安全性较高。

近年来学者发现该药还具有抑制甲减或亚临床甲减患者TSH及甲状腺结节生长的作用。2006年Vigersky及同事首次发现二甲双胍能够降低合并甲减的T2DM患者TSH水平。

随后的研究提示二甲双胍可降低原发性甲减患者的TSH水平,无论是否接受LT4替代治疗。

一项包含了7个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二甲双胍可减少甲减和亚临床甲减患者TSH水平,而不影响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的TSH水平。

其中,Cappelli等学者在对393例T2DM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二甲双胍可降低TSH基线高于2.5mU/L患者的TSH水平。

西班牙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评估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前后1年的TSH水平变化,发现二甲双胍降低TSH水平的截断值为2.98mU/L。

因此当血浆TSH高于2.5-3mU/L时可预测二甲双胍对TSH的降低作用。然而,二甲双胍并不改变FT4和FT3水平,因此它对TSH的抑制作用独立于循环中的甲状腺素,停服二甲双胍可逆转此效应。

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①二甲双胍可穿透血脑屏障在垂体中达到高浓度,改变甲状腺素受体的亲和力、甲状腺素结合、甲状腺素的生物利用度和代谢。

②二甲双胍可激活外周腺苷5’-单磷酸激活激酶(AMPK)和Sirtuin-1(SIRT1)抑制肝糖异生,这些作用可通过抑制中枢AMPK抵消下丘脑T3对TSH分泌的效应。

③二甲双胍可在下丘脑-垂体水平提高Ⅱ型脱碘酶(D2)的活性,D2可催化T4到活性T3的转变,从而在垂体水平增强D2活性为甲减患者提供更多的T3。

另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影响甲状腺的形态。Rezzónico等发现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患者甲状腺结节的体积。

二甲双胍在甲状腺癌细胞系中具有抗有丝分裂和促凋亡作用,可抑制甲状腺癌细胞中胰岛素诱导的生长刺激。

此外,二甲双胍还可通过下调mTOR途径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的生长。因此,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药物还具有对甲减或/和甲状腺结节的潜在治疗作用。

老年人群是2型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的患病主体,而这两类疾病之间可相互影响,更易于在老年人群中合并出现。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同时又可影响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

而甲状腺素对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通过多种组织调控机体的血脂代谢,因此具有多效性。无论是甲亢或甲减,均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诱发2型糖尿病。

结合老年人群内分泌代谢系统的生理性特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合并甲减或亚临床甲减,且糖尿病肾病、外周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增多。

因此在注重降糖的同时,也应及时筛查甲状腺功能和相关并发症,尽早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来源:Mr刘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