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荐书】13本书读懂丝绸之路的千年荣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15:02 2

摘要:薛天纬教授实地走访西安、兰州、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天水、他地道(翻越天山的车师古道)、吉木尔萨(北庭)、库车(龟兹)、碎叶城等地,探访丝绸之路沿途的唐诗遗迹,考察风土人情古今变迁,追寻壮美河山间留存千年的诗意隽永。作者生于陕西,长期工作、生活于新疆,既对

「READING」

1

从长安到天山:丝绸之路访唐诗

薛天纬 著


薛天纬教授实地走访西安、兰州、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天水、他地道(翻越天山的车师古道)、吉木尔萨(北庭)、库车(龟兹)、碎叶城等地,探访丝绸之路沿途的唐诗遗迹,考察风土人情古今变迁,追寻壮美河山间留存千年的诗意隽永。作者生于陕西,长期工作、生活于新疆,既对唐代文学有着深厚的学养,研究成果丰硕;又对边塞风土人情有着真实自然的体验,故而讲起唐代边塞文学颇有独到精彩之处。本书并配有作者实地考察拍摄的照片,是一本能够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唐诗与丝路文化的大众读物。

2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荣新江 著


本书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3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林梅村 著


本书以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为依据,分阶段讲授自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图文并茂,生动易读。

4

丝路文明十五讲

张信刚 著

本书以作者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的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为主线,全面梳理了自史前至1500年间欧亚大陆上人类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作者首先总述了文明的起源和特质,其后则以亚历山大东征与张骞凿空、鸠摩罗什译经与法显求法、中西交往中的粟特人、纸张西传与字母东来、伊斯兰教的创立与传播、突厥西迁与蒙古征服对欧亚文明的影响等为论题,对丝路文明的历史做出了生动活泼、具体而微的介绍,尤其强调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意义。全书提纲挈领,以丝绸之路总摄欧亚大陆文明的历史,使纷繁复杂、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变得明晰而浅近。

5

货品易代:古丝路的衰落与新商道的开辟

郭卫东 著


“大航海”使得洲际远洋通道建立起来,人类的直接交往也从过去的国别、地区之间扩展到大洲乃至全球。航路更是商路,货品流通及其兴废的背后是信息、观念、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本书立足于16世纪至19世纪前期中国与海外大宗外贸商品的更新换代,讲述舶来舶去品的涨落兴替,尤为注重研究一件件“具世界意义”的货品的流通,通过对丝绸、棉花、茶叶、花旗参、檀木、皮毛、鸦片等大宗货品易代的考察,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形态转进得以次第呈现。

6

马可·波罗 扬州 丝绸之路

徐忠文,荣新江 主编


本书为2015年9月召开的"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入论文20余篇,包括中国、意大利、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包括陈得芝、刘迎胜、廉亚明(Ralph Kauz)、艾骛德(Ch. Atwood)等著名学者,代表了当今马可波罗研究的水平,兼及有关扬州和丝绸之路的最新探讨。本书是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马可波罗项目组与扬州博物馆合作成果之一。

7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货币、食盐、税收的新证据

[瑞士]傅汉斯(Han Ulrich Vogel) 著,

党宝海,马晓林,周思成 译

本书是著名德国汉学家傅汉斯(Hans Ulrich Vogel)就马可·波罗是否曾亲自到过元代中国这一经久不衰的学术论争而撰写的最新著作。作者一一回应了对于马可·波罗之书真实性的质疑,针对英国汉学家吴芳思(Frances Wood)所撰《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Did Marco Polo go to China?)等书的观点,结合近年来学界马可·波罗研究的新进展,尤其是他自己在元代的纸币和贝币、食盐生产、杭州地区的税赋收入、元代行政地理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坚实的证据得出结论:马可·波罗确实到过中国。全书材料丰富,收录了不少国内少见的马可·波罗原始文献材料;论证有力,对与元代纸币、贝币、赋税等问题的研究具有极高学术价值。是一部具有前沿水平的学术著作。

8

敦煌学十八讲(第二版)

荣新江 著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莫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应当熟悉的内容。本书在包涵敦煌学范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全书内容共十八讲,涉及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藏经洞的发现及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考古与艺术、语言文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影响及贡献,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9

西域考古与艺术

林梅村 著

本书以时间为序,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西域考古与艺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遗物所见古代冶金技术的传播、古代西域民族迁徙和重新分布对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影响、西域都护府遗址的发现,以及珠宝艺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问题。全书以考古材料为依据,结合扎实的文献考证和实地踏查,对目前学界存在争议的一些学术问题得出了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关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的论述,已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10

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

朱玉麒 著

本书以徐松和《西域水道记》为中心,对清代西北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在嘉道之际的兴起所做的深入研究。生逢时代变革的学者徐松,虽然其学术的成果较为远离政治与社会的前沿,但其学问途径和兴趣所至,不仅是传统文化研究重要的环节,也同样折射出时代变革重要的走向。本书由此个案呈现了清代学术史发展的丰富细节,以及西北历史地理学兴起的重要过程。

11

阿富汗访古行记

刘拓 著

阿富汗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此书记录了作者于2014年和2017年两次独自踏寻阿富汗诸多古代遗存的故事。阿富汗局势复杂,访古行旅充满冒险和艰辛,而普遍的贫穷和宗教的保守,也让这里有着独一 无二的风土民情。书中除了介绍阿富汗古代遗存的历史、分布和现状,也描绘了此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日常。作者在历史、考古领域的扎实积累增添了此书的知识性,生动的叙述中饱含对过往和现实的人文思考,文笔朴实而又充满温度。

12

寻路阿富汗

[英国]罗瑞·斯图尔特(Rory Stewart) 著, 沈一鸣 译

2000年,27岁的罗瑞·斯图尔特开始他徒步穿越亚洲的计划,在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内分阶段各自走了一部分,全程合计近万公里。《寻路阿富汗》记录的是他2002年初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

“9·11”之后,随着美军侵入阿富汗以及塔利班政府的垮台,使得与世界隔绝长达24年的阿富汗向西方世界开放了。在阿富汗还未陷入又一段军阀林立的混乱之前,罗瑞·斯图尔特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历史窗口,开始他长达36天、从赫拉特径直向东前往喀布尔的徒步旅行。在穿行途中,斯图尔特不仅要面对山地与暴风雪等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遭受营养不良与肠胃感染等病痛折磨,还有可能面临被部落民射杀、被狼群分食的危险。即便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斯图尔特依然坚持徒步行走,记录下这一在地缘与文明的夹缝中挣扎的国家及其人民的生存状态。

13

波斯考古与艺术

林梅村 著


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尤其受到波斯文化的强烈影响。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波斯访古”以作者的实地考察为基础,讨论两大文明在建筑、造型艺术、物种、冶金工艺、玻璃工艺等方面的科技文化交流;下篇“中国与波斯的文化交流”,从文献记载、交通地理、重要人物、出土文物等角度出发,进一步揭示二者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全书既有现场踏查古迹遗存的真切体会,也有对于文献、文物的细致考辨与解读。千古之谜,一朝冰释。

来源:北大博雅好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