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岭南大地的惠州,一座被客家文化浸润的城市里,诞生了一位致力于将中医带入现代生活的践行者 —— 范怨武。他的职业生涯,既是一部传统医学与时代接轨的奋斗史,也是一曲用通俗语言解读中医智慧的科普乐章。从基层诊室到中医馆创始人,从临床一线到千万级流量的科普作者,他用
在岭南大地的惠州,一座被客家文化浸润的城市里,诞生了一位致力于将中医带入现代生活的践行者 —— 范怨武。他的职业生涯,既是一部传统医学与时代接轨的奋斗史,也是一曲用通俗语言解读中医智慧的科普乐章。从基层诊室到中医馆创始人,从临床一线到千万级流量的科普作者,他用二十余年的时光,书写着属于当代中医人的独特答卷。
一、医路初心:在岭南沃土埋下中医种子
惠州的山水孕育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其中对自然疗法的推崇与对传统医学的信赖,成为范怨武童年记忆的重要部分。家中长辈用草药熬制凉茶、用艾条温灸驱寒的场景,让他早早对 "草木皆为药" 的中医世界产生好奇。这份根植于乡土的热爱,最终化作报考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坚定选择。
2002 年,范怨武踏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校园。在圣贤典籍的熏陶中,他每日沉浸于《伤寒论》的方证思辨,醉心于《脾胃论》的气机调理,尤其对针灸、耳穴等外治疗法产生浓厚兴趣。
课堂上,他常追着老师探讨 "如何让经方更好地服务现代人";课余时,他在图书馆遍览历代医案,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对 "内病外治" 的思考。这段纯粹的求学时光,为他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基,也让他萌生出 "让中医走出典籍、走进生活" 的初步想法。
2006 年毕业后,范怨武选择扎根广州基层医疗机构。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室里,他直面着现代都市人的健康困扰:长期伏案导致的颈肩疼痛、饮食不节引发的脾胃失调、压力过大造成的睡眠障碍。
面对中风康复患者,他将针灸与中药结合,在一次次取穴施针中摸索规律,让他逐渐形成 "内外同治" 的诊疗思路 —— 中医的疗效,不仅在于药材的配伍,更在于多种疗法的协同增效。
二、深耕临床:在实践中探寻中医现代解法
基层工作的历练,让范怨武对现代人的体质特点有了深刻洞察。他发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痰湿体质人群日益增多,由此引发的咳嗽、肥胖、疲劳等问题困扰着无数家庭。2014 年,带着对中医临床的深入思考,他在深圳创立德正堂中医馆,决心打造一个 "能解决现代人健康问题的中医平台"。
中医馆的诊室里,挂满了范怨武手书的《黄帝内经》名句,古朴的药柜与现代的体质辨识设备相映成趣。在这里,他推出 "体质调理门诊",通过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健康评估,为顾客定制个性化方案;开设 "儿科特色门诊",用温和的中药贴敷、小儿推拿替代部分西药治疗,深受家长认可。他常说:"中医不是慢郎中,只要辨证准确,一样能快速起效。"
在长期临床中,范怨武总结出一套针对痰湿体质的调理思路。他认为,现代人的痰湿问题,多与饮食油腻、缺乏运动、情绪压力相关,调理需从 "清、化、运、防" 四个环节入手。这种贴近生活的辨证思维,让复杂的中医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也让无数患者受益。
而他将临床中关于外治疗法的经验悉心整理,撰写成《范氏米粒灸》一书,详细介绍米粒灸这一传统中医疗法的操作要点、适用病症与独特优势,为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宝贵参考,助力传统艾灸疗法在现代社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破圈传播:让中医智慧走进千万家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范怨武敏锐意识到,中医的传承需要打破 "围墙"。2016 年,他开通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开始了科普创作之路。不同于晦涩的学术论文,他的文章总是从生活场景切入:如何用保温杯泡出养生茶?孩子积食了有哪些简单推拿手法?湿气重的人夏天该怎么吃?这些贴近日常的话题,迅速吸引了大量读者。
2021 年,他的首部科普著作《做自己的中医》出版,书中用漫画形式解读中医基础理论,让经络、气血、阴阳等抽象概念变得生动有趣。"其实中医就在我们身边,吃饭睡觉都是养生。" 他在书中写道。
另一部作品《痰湿一去百病消》则聚焦现代人的体质痛点,系统讲解痰湿的成因与调理方法,成为许多家庭的 "健康枕边书"。
他还出版了《范医生的针言灸语》,这本书集合了他多年来在针灸领域的心得感悟,将专业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刚接触针灸的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经验的中医从业者,都能从书中汲取到新的灵感与启发,进一步推动针灸这一中医疗法在大众间的认知与应用。
在短视频平台,范怨武的科普账号累计播放量超千万次。他穿着白大褂走进厨房,演示如何制作健脾祛湿的药膳;在诊室里录制问诊片段,讲解辨证施治的思维过程;甚至带着团队拍摄 "中医四季养生" 系列,将节气文化与健康管理结合。
2020 年,他登上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面对全国观众分享 "秋季养肺小贴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中医智慧破圈传播。
他的《儿科手记中医大全》,围绕儿科常见病症,从中医理论根源剖析,结合实际案例与护理、治疗方法,为广大家长提供了一本实用的儿科中医指南,帮助家长们更好地运用中医知识守护孩子健康。
比起 "专家" 的头衔,范怨武更愿意称自己为 "中医传播者"。他常说:"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只有让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才能真正传承下去。" 在他的科普内容里,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只有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无数年轻人重新认识中医,甚至开始自学简单的养生方法。
四、守正创新:在争议中坚守初心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范怨武的职业生涯也面临着不同声音。有人质疑民营中医馆的服务定价,他则用行动回应:坚持每周举办公益义诊,为社区老人提供免费体质辨识;有人对非官方奖项提出疑问,他始终强调 "疗效才是最好的口碑";面对学术理论的探讨,他坦言:"我的总结来自临床经验,希望能为更多同行提供思路,也期待更深入的研究。"
2022 年,他担任深圳市中医经方协会相关职务,积极推动经方在基层医疗中的应用,让经典方剂惠及更多普通百姓。
从医二十载,范怨武始终记得大学老师的教诲:"中医人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他的诊室里,永远备着最新的医学期刊,也放着记录患者反馈的笔记本;他的手机里,既有学术交流群,也有科普创作的灵感备忘录。在他看来,中医的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坚守本质的基础上,用现代人接受的方式传递智慧。
五、结语:中医之路,道阻且长
范怨武的故事,是当代中医人奋斗的一个缩影。他从岭南的小城走出,在基层临床中积累经验,在科普传播中扩大影响,用二十年时间搭建起传统医学与现代生活的桥梁。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中医的魅力不仅在于千年传承的智慧,更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
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像范怨武这样的传播者尤为重要。他们用扎实的专业知识打底,用通俗的语言破圈,让中医不再是古籍里的玄妙理论,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健康智慧。
从诊室到屏幕,从药材到文字,范怨武用行动诠释着中医人的担当。他的职业生涯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那份让中医惠及更多人的初心,始终闪耀在每一次问诊、每一篇科普、每一次公益活动中。这,或许就是一位当代中医传播者最动人的力量。
来源:李菲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