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这是该法公布施行22年以来的首次修订,该法充分落实了
□张祝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这是该法公布施行22年以来的首次修订,该法充分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等重要指示精神,通过法治凝聚科普力量,强化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当前科普队伍中,专、兼职人员数量还远不能满足我国科普事业发展的总体需求;科普产业基础仍显薄弱、国内外科普交流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强化科普价值引领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科普工作政治属性,强化价值引领,“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要发挥科普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领域的积极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培育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撑。二是搭建平台载体。强化科技与教育的融合,践行“大思政课”教育理念,推动科普教育和科学家精神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发挥“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加强科技部门与宣传、教育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发挥校外教育阵地作用,营造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三是创新战略宣教。坚持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科普的宣教功能,以社会关切为切入点,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农业强国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等重大战略,系统阐释科技创新内涵与社会价值,用生动、形象的科普形式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入脑入心。
夯实科普人才支撑
一是完善科普职称体系。2023年,中国科协首次在中央单位设立并开展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河南、湖南等省份随即开展了科普职称评审的积极尝试,但还有许多省、市尚未开启,建立健全科普人才的职称评定制度,畅通科普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增强科普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让能干科普、愿干科普的人才脱颖而出,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精、覆盖广的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为促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汇聚骨干力量,助推我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健全科普培训体系。制定科普能力培训提升的大纲体系,建立专、兼职科普人员的能力提升培训机制和业务交流机制,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等加强对科普人才的培养,把科普能力培训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范畴,树立“科普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将科普的重点放在青少年群体,强化青少年群体的校内科普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建立与我国人口规模相适应的科普培训师体系。三是注重科普奖励激励。科普奖励对科普创作者是一种肯定,能够激发科普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根据科普的受众或类型设置多元化的奖励,制定更为科学的评选标准和奖励方式等,持续开展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等表彰工作,激发现有科普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科普,即盘活存量、又提高增量,同时,推动把科普工作成效作为各级各类科技人才计划评审的一项参考依据,构筑科普人才大格局。
做大科普产业基础
一是完善科普产业政策。科普不仅仅是事业的范畴,“公益化+市场化”将是科普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普将成长为一个规模快速增长、业务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科普展览、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科普玩具、科普旅游、科普研学等业态将得到迅猛发展。我国要积极制定出台推动科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兴办科普企业和发展科普产业。二是完善科普产业金融。依据科普的文化、科技和教育等属性,推出科普产业在金融机构享受“科技贷”等借贷优惠政策,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科普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支持引导国内外机构、企业、或个人组建科普产业基金,逐步实现科普产业投资基金的多元化。三是完善科普产业链条。坚持高起点,引入和扶持一批优秀科普企业、龙头科普企业,改变我国科普产业主体市场化盈利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偏低的格局。坚持强基础,截至2024年8月,我国开展科普业务的企业数量已接近20万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总体而言,小散弱的发展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善,要对小微型科普企业加大扶持,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同时加快推动科普产业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产业体系。
加强科普合作交流
一是推动科普国际化合作交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构建高层次、综合性国际科普合作体系。依托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等品牌项目活动,搭建全球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在国际科学素质标准制定、国际科普项目推进等活动中提升主导权、话语权。二是推动科普区域间合作交流。加强区域间协同发展,以达到互通有无,共同提升的效果,目前,部分区域间合作交流已初见成效。如为促进长三角应急科普共建共享,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签订了长三角应急科普共建共享协议的举措,四方结合各自情况,发挥各自优势,从建立应急科普合作机制、加强应急科普共建机制、开展应急科普合作交流三方面,整合资源、携手共进,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 促进区域内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又如四川省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明确提出加强与全国其他区域,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科普交流与合作,实现科普资源共享共建、互利互惠、共创共赢。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行政学院)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规划决策咨询项目“进一步提升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2024JC093)、河南省科技智库重点课题河南健全科技创新容错机制路径研究(HNKJZK-2025-05A)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