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一粒来自黑龙江青冈县的玉米,生长在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和世界黄金玉米带。这片寒地的黑土呈天然弱碱性,日照充足、降水丰沛,赋予我饱满的颗粒与金黄的色泽。从田间到餐桌,我的一生历经三次蜕变,见证了青冈县如何将一粒玉米的“膳食价值”转化为产业奇迹。
本报记者 高伟
我是一粒来自黑龙江青冈县的玉米,生长在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和世界黄金玉米带。这片寒地的黑土呈天然弱碱性,日照充足、降水丰沛,赋予我饱满的颗粒与金黄的色泽。从田间到餐桌,我的一生历经三次蜕变,见证了青冈县如何将一粒玉米的“膳食价值”转化为产业奇迹。
第一变:从田间到工厂,科技赋能的“黄金变身”
在青冈县,我的“兄弟姐妹”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粗加工。以京粮龙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例,我们被送入数字化生产线,经历发酵、烘干、提纯等工序,化身医用级L乳酸、食品级赤藓糖醇,甚至成为可降解产品原料。这家企业年加工玉米120万吨,生产淀粉84万吨,每吨玉米淀粉的用电量从250度降至180度,生产成本降低20元。更令人自豪的是,我们的“副产物”玉米胚芽被提取为玉米油,胚乳制成玉米淀粉,果皮转化为饲料,真正实现了“吃干榨净”。
第二变:从鲜食到餐桌,舌尖上的“甜蜜革命”
作为鲜食玉米,我们拥有“糯又甜”的独特基因。青冈县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共建“鲜食玉米品质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规程》等三项团体标准,让我们从选种到包装全程标准化。全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产达4亿穗,产值突破6.5亿元。在双义村,青玉食品有限公司以每穗0.8元的保护价收购,带动58户脱贫户户均增收超1000元。我们的身影出现在全国中高端市场,更成为“黑土优品”品牌的代表作。
第三变:从县域到全球,产业集群的“裂变效应”
青冈县以玉米为“链主”,构建起“1+2+N”产业体系: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吸纳14家企业,年加工能力340万吨,产值超100亿元;工业大麻、生猪产业协同发展,配套企业涵盖包装、物流、牧业等领域。在青冈玉米产业园,龙凤玉米与京粮生物二者并立,带动嘉丰塑业等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如今,龙凤和京粮两家企业年加工玉米淀粉210万吨,不仅使当地的玉米种植全部实现了就地转化,还带动了明水、兰西、安达等周边地区的玉米种植,生产的糖类、酸类、醇类等6大品类产品,远销国内外。我们的“膳食价值”已延伸至医疗、化妆品、饲料等多元领域,一粒玉米的“膳”变,正重塑着县域经济的筋骨。
未来之变:从餐桌到健康,生物经济的“无限可能”
如今,青冈县正谋划玉米生物经济新赛道。60万吨淀粉糖深加工项目、京粮乳酸升级改造项目相继投产,玉米花青素茶、玉米须饮品等创新产品即将面世。在青冈县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专家团队用我们的“副产物”研发心血管疾病治疗技术;在青冈实验中学,我们成为“优质生源基地”的营养餐主角。未来,京粮生物开发的聚乳酸项目将用于生产骨钉、免拆型手术缝合线等,以生物技术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实现一粒玉米的“膳”变,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乡村振兴的密码——它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县域增值,更让“中国玉米之乡”的招牌愈发闪亮。
我是一粒玉米,来自青冈。这里的人们用智慧与汗水,将我的“膳食价值”转化为产业奇迹。从田间到全球,从舌尖到健康,我的“膳”变之路,正是青冈县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