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常看到传统文化讲二十四节气,就会提到三候,而且每次都有不同的三候,那么什么是三候呢?为什么古人要用候把节气分开呢?
经常看到传统文化讲二十四节气,就会提到三候,而且每次都有不同的三候,那么什么是三候呢?为什么古人要用候把节气分开呢?
一、“候” 字的讲究:为什么古人偏选它?
咱先把 “候” 字掰开来聊。你看这字,左边是 “人”,右边是 “侯”(甲骨文里像个观测天象的仪器),本义是 “观测、等待”。古人最早用它记录 “物候”—— 也就是观察动植物、气候变化的规律。
为啥不用别的字?因为 “候” 自带 “观察 + 等待” 的双重意思,和节气里 “等一等,看自然怎么变” 的概念死死绑定。比如 “气候”,就是 “按‘候’来分的天气变化”,古人把五天叫 “一候”,三候(15 天)正好是一个节气,72 候凑成一年,你看,这字简直是为节气量身定制的!
二、三候怎么来的?古人靠它种地、过日子!
1. 三候的算法:5 天一小变,15 天一大变
古人发现,自然变化不是突然蹦出来的,而是慢慢 “冒头” 的。比如立春:
一候东风解冻(风变暖了,冰开始化),
二候蛰虫始振(冬眠的虫子动一动,还没全醒),
三候鱼陟负冰(鱼开始往水面游,冰还没化完,像背着冰块)。
每候 5 天,三候 15 天,正好一个节气。72 候就是把一年 365 天切成 72 个 “观察小段”,每段都记着当时最明显的自然现象,比如 “蝉始鸣”“菊花黄”“水始冰”,比日历还准!
2. 三候的作用:古人的 “自然闹钟”
古代没天气预报,农民全靠三候种地:比如 “清明三候” 里 “桐始华”(梧桐开花),就该种棉花了;“田鼠化鴽(rú)”(田鼠变少,鹌鹑多了),说明田里该除草了;“虹始见”(彩虹出现),意味着雨水多了,要防涝。所以三候就是古人的 “物候指南”,看到啥现象,就知道该干啥,比现在看手机提醒还实在!
三、“孟仲季” 和 “伯仲叔季”:古人排行咋分的?
1. 季节里的 “孟仲季”:老大、老二、老三
古人把每个季节的三个月,按 “孟、仲、季” 排顺序:
孟春(正月,老大)、仲春(二月,老二)、季春(三月,老三),
夏天就是孟夏、仲夏、季夏,秋天孟秋、仲秋、季秋,冬天孟冬、仲冬、季冬。
比如 “仲夏” 就是夏天的中间月(五月),“仲秋” 是八月,正好中秋节在这时候。
2. 兄弟排行的 “伯仲叔季”:比 “孟仲季” 多一个 “叔”
如果是兄弟排行,古人用 “伯(孟)、仲、叔、季”:
伯 / 孟:老大(“伯” 用于嫡长子,“孟” 用于庶长子,比如周文王叫 “伯昌”,孔子叫 “孔仲尼”,因为他排行老二),
仲:老二,
叔:老三、老四…… 只要不是最小的,中间的都叫 “叔”,
季:老小。
比如一家五个兄弟,就是伯、仲、叔、叔、季。要是有更多,后面可以加数字,比如 “叔齐”“季札”,或者直接用 “某郎”“某哥”,反正 “伯仲叔季” 是前四名,后面的灵活处理。
四、冷知识:古人咋把排行玩出花?
姐妹也用 “孟仲季”:比如大姐叫 “孟姜”(《孟姜女》的 “孟” 就是老大),二姐 “仲子”,三姐 “季芈(mǐ)”。
季节 + 排行 = 文化梗:比如 “季夏” 一听就是夏天最后一个月,自带 “夏天快结束” 的氛围感;“伯春” 很少用,但 “孟春” 一出口,就知道是正月,比说 “一月” 文雅多了。
七十二候
一、春季(立春→谷雨,6个节气 ×3候 =18候)
1. 立春:春天的起跑线(2月3-5日)
一候东风解冻:东风变暖和啦,河面的冰开始 “偷偷融化”,水里的鱼终于能喘口气。
二候蛰虫始振:冬眠的虫子们伸懒腰了!蚯蚓、蜈蚣在土里动一动,但还没完全醒,像赖床的你。
三候鱼陟负冰:鱼儿耐不住寂寞,游到水面透气,冰还没化完,看起来像背着冰块 “冲浪”。
2. 雨水:春雨滴答滴(2 月18-20日)
一候獭祭鱼:水獭捕鱼后,把鱼摆成一排 “祭天”,古人说这是 “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二候鸿雁来: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春天到了,该回家啦!”
三候草木萌动:小草从土里钻出来,树枝冒出小绿芽,大地开始 “穿绿衣服”。
3. 惊蛰:虫子醒了,雷也来了(3 月5-7日)
一候桃始华:桃花盛开!粉嘟嘟的花海上线,古人看到就知道 “该踏青啦”。
二候仓庚鸣:黄鹂鸟开始唱歌,“叽叽喳喳” 告诉大家 “春天真热闹”。
三候鹰化为鸠:老鹰变少了,斑鸠变多了,古人以为老鹰 “变身” 成斑鸠,其实是迁徙造成的误会。
4. 春分:昼夜平分(3 月20-22日)
一候玄鸟至:燕子飞回北方,“衔泥筑巢,准备生娃啦!”
二候雷乃发声:第一声春雷响起,惊醒最后一批冬眠的动物,“该起床干活了!”
三候始电:打雷时出现闪电,古人说 “阴阳相碰,火花带闪电”。
5. 清明:扫墓 + 春耕(4月 4-6日)
一候桐始华:梧桐树开花,淡紫色的小喇叭一吹,“该种棉花、播玉米啦!”
二候田鼠化鴽(rú):田鼠躲进地洞,鹌鹑在田间蹦跶,古人以为田鼠 “变” 成了鹌鹑。
三候虹始见:雨后出现彩虹,古人说 “这是天空在画桥,连接好运”。
6. 谷雨:雨水养百谷(4 月19-21日)
一候萍始生:水面长出浮萍,像给池塘铺了层绿毯子,“夏天的前奏来啦!”
二候鸣鸠拂其羽:斑鸠梳理羽毛,“咕咕咕” 叫着提醒农民 “该播种啦,别偷懒!”
三候戴胜降于桑:戴胜鸟(头顶有 “羽毛皇冠”)飞到桑树上,养蚕人看到就知道 “桑叶成熟,该采啦!”
二、夏季(立夏→大暑,6 个节气 ×3 候 = 18 候)
7. 立夏:夏天开场(5月 5-7日)
一候蝼蝈鸣:蝼蛄(土狗子)在田地里 “咕咕” 叫,“夏天到,该浇水啦!”
二候蚯蚓出:蚯蚓从湿润的土里钻出来,帮土地 “松土透气”,天然翻土机上线。
三候王瓜生:王瓜(一种爬藤植物)开始疯狂生长,“顺着架子爬呀爬,秋天结瓜甜掉牙!”
8. 小满:麦粒渐满(5月 20-22日)
一候苦菜秀:苦菜开花了,小黄花星星点点,古人用它清热解暑,“吃苦菜,度苦夏!”
二候蘼草死:喜阴的小草在阳光下枯萎,“夏天太晒啦,扛不住啦!”
三候麦秋至:麦子成熟啦!古人把 “秋” 理解为 “成熟”,“割麦子、打麦粒,丰收第一步!”
9. 芒种:忙着种庄稼(6月 5-7日)
一候螳螂生:螳螂幼虫从卵鞘里孵化,“大刀将军上线,帮庄稼捉害虫!”
二候鵙(jú)始鸣:伯劳鸟开始 “啾啾” 叫,“麦收结束,该种水稻啦!”
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能学其他鸟叫)不发声了,“夏天太热,歇会儿再唱!”
10. 夏至:白天最长的一天(6月 21-22日)
一候鹿角解:雄鹿开始脱角,新角悄悄生长,“换套行头,迎接秋天!”
二候蜩(tiáo)始鸣:蝉(知了)趴在树上狂叫,“热啊热啊,夏天巅峰来啦!”
三候半夏生:半夏草从地里冒出来,叶子像小手掌,是治咳嗽的中药,“夏天过半,记得养生!”
11. 小暑:热得冒小汗(7月 6-8日)
一候温风至:风都是热的!出门像进蒸笼,古人说 “摇蒲扇、喝凉茶,熬过去!”
二候蟋蟀居壁:蟋蟀躲在墙角阴凉处,“吱吱吱” 叫着,“屋里比外面凉快!”
三候鹰始挚:老鹰在高空盘旋,“瞅准时机抓猎物,夏天的天空是我的猎场!”
12. 大暑:热到顶点(7月 22-24日)
一候腐草为萤:腐草里飞出萤火虫,夜晚一闪一闪,“这是大自然的小灯笼!”
二候土润溽(rù)暑:土壤潮湿,空气黏糊糊,“蒸桑拿模式开启,多喝水!”
三候大雨时行:常下雷暴雨,“雨水冲走热气,给大地降降温!”
三、秋季(立秋→霜降,6个节气 ×3 候 = 18 候)
13. 立秋:秋天来啦(8月7-9日)
一候凉风至:终于有凉风了!热气慢慢退散,“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安排上!”
二候白露降:早晨草叶上有露水,“天气转凉,该穿长袖啦!”
三候寒蝉鸣:寒蝉叫声凄凉,“夏天再见,秋天请对我好点!”
14. 处暑:暑气退散(8月22-24 日)
一候鹰乃祭鸟:老鹰捕到鸟后,摆成一排 “祭天”,和水獭学的吧?古人说 “这是敬畏自然”。
二候天地始肃:树叶开始变黄,万物变安静,“秋天的肃杀感来了!”
三候禾乃登:稻谷、玉米、高粱成熟,“丰收季到,赶紧收割!”
15. 白露:露水晶莹(9月7-9日)
一候鸿雁来:大雁往南飞,“南方暖和,咱们迁徙去!”
二候玄鸟归:燕子飞回南方,“再见啦,明年春天见!”
三候群鸟养羞:鸟儿开始储存食物,“囤粮过冬,不能饿肚子!”
16. 秋分:昼夜又平分(9月 22-24 日)
一候雷始收声:不再打雷了,“夏天的热闹结束,秋天要安静啦!”
二候蛰虫坯户:虫子用泥土封洞口,“准备冬眠,把门关紧!”
三候水始涸:河流湖泊水位下降,“天干物燥,注意防火!”
17. 寒露:露水变凉(10 月 8-9 日)
一候鸿雁来宾:大雁继续南飞,“前面的兄弟等等我,组队更安全!”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古人看到海边蛤蜊壳像麻雀,以为麻雀 “变” 成了蛤蜊,其实是联想太丰富。
三候菊有黄华:菊花盛开,金黄一片,“赏菊、喝菊花茶,秋天的仪式感!”
18. 霜降:开始下霜(10 月 23-24 日)
一候豺乃祭兽:豺狼捕到猎物后,摆成一堆 “祭天”,和老鹰学的?总之是丰收的象征。
二候草木黄落:树叶枯黄掉落,“冬天快来了,树木开始 “脱衣服”!”
三候蛰虫咸俯:虫子完全冬眠,一动不动,“睡吧睡吧,春天再醒来!”
四、冬季(立冬→大寒,6 个节气 ×3 候 = 18 候)
19. 立冬:冬天开始(11 月 7-8 日)
一候水始冰:水面开始结冰,但还不厚,“小心别掉进去!”
二候地始冻:土地冻硬了,“挖地种菜?等明年春天吧!”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shèn):古人看到海边蜃景(海市蜃楼),以为野鸡“变” 成了大蛤蜊,想象力满分!
20. 小雪:下小雪啦(11 月 22-23 日)
一候虹藏不见:彩虹不再出现,“冬天干燥,雨少了,彩虹也躲起来了。”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暖气团上升,冷气团下沉,天地 “互不搭理”,万物寂静。
三候闭塞成冬:完全进入冬季,“门窗关紧,烤火囤粮,猫冬啦!”
21. 大雪:雪更大了(12月 6-8日)
一候鹖鴠(hé dàn)不鸣:寒号鸟不再叫唤,“太冷了,躲在窝里不出来!”
二候虎始交:老虎开始交配,“明年春天生虎娃,延续种族!”
三候荔挺出:兰草长出新芽,“别看冬天冷,生命力藏在土里!”
22. 冬至:白天最短的一天(12 月 21-22日)
一候蚯蚓结:蚯蚓在土里蜷缩成一团,“太冷了,抱团取暖!”
二候麋角解:雌麋开始脱角,“旧角脱落,新角春天再长!”
三候水泉动:地下泉水开始流动,“冬天虽冷,大地深处有暖流!”
23. 小寒:有点冷(1月5-7日)
一候雁北乡:大雁开始北飞,“春天快到了,提前出发!”
二候鹊始巢:喜鹊忙着筑巢,“选个好位置,准备孵蛋!”
三候雉始鸲(qú):野鸡开始 “咕咕” 叫,求偶模式开启,“找对象,迎春天!”
24. 大寒:一年最冷(1月20-21日)
一候鸡始乳:母鸡开始孵蛋,“温度虽低,母爱温暖,小鸡快破壳!”
二候征鸟厉疾:老鹰飞得又快又猛,“食物少,必须更努力捕猎!”
三候水泽腹坚:湖泊结冰结到最厚,“冰面能滑冰啦,小心别摔着!”
写在最后:
每5天一个 “物候信号”,藏着古人对土地、动植物的深深观察。
看到 “桃花开” 就知道该踏青,看到 “菊花黄” 就知道该赏菊,看到 “燕子归” 就知道冬天要来了。
这些智慧不是死板的规矩,而是老祖宗和自然对话的密码,原来最好的日历,藏在花开鸟鸣里,藏在冰雪融化中。
了解了这些小知识,忽然觉得古人把传统文化里的每个地方,都记录的那么诗情画意。
来源:灯塔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