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朝晚年,有一位名叫王培铸的进士,尽管在31岁高中进士,前途无量,却因家中长辈连续去世,从31岁至55岁间,他不得不连续服丧24年,未曾涉足仕途。这一严格的丁忧制度,让他的官职生涯成为了空白。王培铸的故事,究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孝道的极致追求,还是它对个人命运
乾隆朝晚年,有一位名叫王培铸的进士,尽管在31岁高中进士,前途无量,却因家中长辈连续去世,从31岁至55岁间,他不得不连续服丧24年,未曾涉足仕途。这一严格的丁忧制度,让他的官职生涯成为了空白。王培铸的故事,究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孝道的极致追求,还是它对个人命运的无情绑架?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绍兴,王氏兄弟凭借其卓越的商业眼光,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虽然两兄弟均已成家立业,家中富足,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仍旧困扰着他们:家中的后代稀少。
在他们的家族里,只有大哥王培铸的家庭迎来了一个儿子,这成为了两家人共同的宝贝和希望的寄托。认识到家中只有这唯一的男孙,两户人家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支持这个小孩走上学业的道路,希望他能通过科举为家族争光。
为了这一目标,他们花费了巨资,给这个孩子取名为王培铸,寓意着他能铸就非凡的成就。他们还特地请来了当地知名的才子,以确保王培铸能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为未来的科举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王培铸不负众望,自小显示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在精心挑选的老师指导下,他学习勤奋,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二十一岁那年顺利通过了科举的初试,获得了秀才的称号。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已是一项不小的成就,因为许多人即使努力三四十年,也未必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
尽管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王培铸深知乡试的艰难程度远超初试。他未能在接下来的两次乡试中一举成功,但他并未气馁。他的家庭背景让他无需担忧生活所需,因此他可以全心投入到学业中。
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更加严格的自我要求,王培铸在第三次乡试中大放异彩,成功获得了举人的资格。这一成就使他跻身于社会的上层阶级,为他后续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年届三十,他带着家族的厚望和个人的梦想,进京参加了春季的会试。在会试期间,王培铸表现出色,顺利回答了所有问题,甚至赢得了主考官的赞赏,最终在榜单上名列前茅,位列二甲。
在清朝的科举体制中,二甲学子仍属于极为优秀的才俊。成功的王培铸本应按照常规,前往皇宫参加殿试,之后还将有机会走访孔子庙,进行祭拜,然后等待吏部的官职分配。
很多进士会在翰林学院深造,根据各自的文采和才能,可能被任命为编修或庶吉士。王培铸充满期待地想象着自己未来的仕途,怎料家中突传来噩耗——他母亲病逝的消息,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乱了他的人生计划,迫使他必须放下一切,回乡守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深深打击了王培铸,迫使他放弃了即将到来的朝考和庶吉士选拔的机会,选择回乡履行孝道。
在讨论为何王培铸在家中长辈去世后无法即刻就任官职的问题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官场中的一个核心制度——丁忧。丁忧亦称作服丧离职制度,是指当一位官员的直系亲属,如父母或祖父母逝世时,他必须遵循丧礼规定暂停公职,返回故乡服丧三年。这一制度自汉代以降,就已深深植根于封建社会中,反映了儒家强调的孝道精神。
自汉代以来,丁忧制度一直是官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每个朝代对此的执行力度不一。尤其到了清代,由于统治者为了更好地融入汉族文化圈,并稳固其统治,朝廷对儒家礼教的执行尤为严格,对丁忧制度的遵守无任何妥协余地。
在汉末及三国时期,尽管处理丁忧的方式较为灵活,但到了清代,此制度已变得异常严苛。即便是地位显赫的高级官员,也无法避免服丧的责任。这种对传统礼教的严格遵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员的职业发展,尤其是在突遭亲人去世时。
对王培铸而言,这一刚性的规定成为了他人生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正值他事业初露头角之际,他的母亲突然去世,使得他不得不中断已经展开的官场生涯,返回家中守孝。
当王培铸返回故里,他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履行对母亲的孝道之中。按照古代的丧葬礼仪,他换上了沉甸甸的麻质丧服,每天守候在母亲灵前,不禁沉浸于与母亲生前共度的时光的回忆之中。
在这段漫长的服丧期间,王培铸的日常生活被一种压抑的哀伤所笼罩。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家族的必要事务和对母亲的怀念上。孤独的时刻,他常坐在母亲曾经居住的房间内,目光落在那些她生前常用的日常物件上,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逐渐地王培铸开始适应返回乡间的生活节奏,尽管这种平静被家族中不断发生的细微变化所打扰。这些变化未曾引起他太大的注意,直到一系列的事件逐渐显露,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似乎被某种不可见的力量操控,使他感到自己对即将到来的变故无能为力。
他在守丧三年的期间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甚至婚事都要推迟。然而这种要求对于普通百姓老王来说并无约束力。老王在其伴侣过世一年后,便开始考虑再婚的可能。
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深知家族血脉的重要性。他与王培铸商讨此事,希望得到儿子的理解和支持。老王的家族中,他的兄弟未能有子嗣,而王培铸将来可能会离家出仕,因此家中无人继承。这使得老王不得不反复考虑再婚,以确保家族的继续和繁荣。
尽管王培铸心里有些无奈,还是接受了父亲的决定。老王随后迎娶了姓寿的女子,希望她能为王家带来福气和长寿。然而命运似乎并不如人意,寿小妈在王培铸服丧期即将结束时去世了。
根据礼法,王培铸不得不为后母再次守孝。他再次向吏部报告延长丁忧,朝廷也只得表示同情,让他继续守孝。在第一年的守孝期结束后,老王再次提出再娶的想法,他觉得自己的职责还未完成,需要考虑家族的未来。于是他又娶了一个姓孙的女子。不料历史再次重演,孙小妈也在王培铸的守孝期即将结束时去世。
王培铸对此感到绝望,他的守孝生活似乎成了无休止的循环。尽管有人建议他逃避这份责任,但他清楚,作为一名尚未正式入仕的学者,在那个重视孝道的时代,任何违背传统的行为都可能给他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继续守孝。同时,他也请求老王不要再次娶妻,以免再次延长他的守孝期。老王虽感愧疚,但也只能同意。
王培铸39岁那年,当孙小妈的守孝期终于结束,王培铸已步入中年。就在他预期即将结束服丧的时候,他的父亲意外离世,他不得不再次延长服丧期,他被祖母过继给了叔叔,希望这能为他带来转机,这位过继后的叔父的妻子不久后也病逝,这使得王培铸作为嗣子,再次承担起了服丧的责任。仅仅一年后,他的叔父再娶的继母木氏又因病去世,使得王培铸的丁忧生活又延续了三年。
王培铸50岁时,本以为可以结束这段连续的服丧生活,但他的叔父也随后去世,他又一次穿上了丧服。仅仅两年后,他独剩的支柱——祖母也去世了。王培铸作为王家的独孙,身负厚重的家族责任。
随着他的父辈相继去世,根据传统礼节,他必须承担起为祖母杜氏守孝的责任。因此他不得不多次向朝廷的吏部和礼部报告此情况,并请求延长丁忧期。在此过程中,王培铸的生活无疑是充满了牺牲和等待。
在这漫长的二十四年里,王培铸从一个31岁的有为青年,变成了一个55岁的老者。他的青春岁月几乎都在守孝中消逝,见证了从乾隆至嘉庆的朝代更替,他的仕途梦想也随之渐渐模糊。他的忠孝和牺牲的故事在京城广为传播,甚至触动了嘉庆皇帝的心。
尽管嘉庆皇帝亲自召见王培铸,并提出授予他官职,以示对他孝顺的赞许,但长年的服丧让王培铸感到疲惫不堪,仕途的热情已经消退。他婉拒了皇帝的好意,选择返回故乡浙江绍兴,准备过一种更为宁静的晚年生活。
此后的数十年里,王培铸巩固了家族的财富,还在商界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尽管生活中充满了起伏,他始终保持坚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和对命运的抗争。
他的长寿与幸福的家庭生活也是对传统孝道的最佳诠释,同时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中某些约束的深刻反思。王培铸的生活经历着无常的变化,但他总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从中寻找机会。
成为地方上的富豪之后,王培铸并未沉溺于个人的成功与富裕之中。相反,他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公共福利事业,用自己的财富回馈社会。他资助了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如桥梁和道路,大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也资助了众多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让他们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教育后辈方面,王培铸也尤为注重道德与责任感的培养。他常对他的子女说,要珍视他们所享有的优渥条件,并且要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通过自身的行动和言教,王培铸希望能在子女心中种下良好品格的种子。
王培铸在晚年时经常回顾自己的人生旅程,每当这时,他都会感慨自己的经历之丰富和人生路途之曲折。他深知,正是这些挑战和困境磨练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他认识到,真正的人生价值并非体现在财富和社会地位上,而是体现在能否实现个人的价值,能否为社区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上。
来源:史在没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