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乌克兰女子中国找到失散52年母亲,母亲痛哭:我也在找你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16:27 2

摘要:从乌克兰的贫困童年到中国的寻亲之路,霍丽丽用一张泛黄的结婚照,

52年,是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

对于乌克兰女子霍丽丽来说,则是她与母亲朝思暮想的思念。

从乌克兰的贫困童年到中国的寻亲之路,霍丽丽用一张泛黄的结婚照,

串起了被战乱与国际风云撕裂的家庭。

相见的母女二人

母亲马留巴的哭喊“我也在找你”,刺痛了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不仅是一场跨越国界的重逢,更是历史洪流中普通人亲情不灭的见证。

霍丽丽的坚持,揭开了无数被时代遗忘的家庭伤疤,

亲情可以被时间阻隔,但永不会被磨灭。

这段重逢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辛酸与奇迹?

霍丽丽的外公是一名中国人,在1937年因为回国参军,

只好先与妻儿分开了,留下妻子与女儿在乌克兰。

后来到了1944年,母女二人来到中国寻找着丈夫,

可惜辗转多地都没有结果,后来两人也定居于此。

时间飞快,转眼间,小女孩已经长大成年,

名字叫做马留巴,也许是父亲参军的影响,

马留巴也入了伍,当了一名军队护士。

后来她在工作中认识了一名军医霍彬,

两人擦出火花后于1956年结了婚,霍丽丽也就诞生于这个家庭。

多年后的霍丽丽

一开始的日子也算幸福,只是后来马留巴收到外婆病危的消息,

马留巴的母亲坐不住了,想带着外孙女霍丽丽回国见母亲最后一面。

谁料,中苏关系在1950年代逐渐恶化,至1959年已近破裂,

马留巴的母亲无法带霍丽丽回国,母女二人从此天各一方。

这一分离,不仅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对普通人生活的无情碾压。

此时的霍丽丽年龄也不过才几岁,只能跟着外婆在乌克兰生活,生活很是贫困。

她因混血面孔被同学嘲笑为“孤儿”,甚至自嘲来应对。

但是命运并没有因此对这个小女孩有过什么青睐。

成年后的霍丽丽

到了1964年,此时的霍丽丽已经七岁了,

但是外婆却因病去世了,她也因此成了孤儿。

孤儿院里的她只有一张父母结婚照陪着她,

这张照片也就成了她唯一寻找母亲的线索。

霍丽丽的童年充满了苦涩,但她从未放弃寻找父母。

1974年,17岁的她中学毕业,

选择打工谋生,一方面养活自己,一方面寻找父母线索。

然而,照片之外,她一无所有。

乌克兰与中国的政治隔阂,让她无法获取任何有效信息。

与此同时,在中国兰州,马留巴与霍彬同样在苦寻女儿。

他们从部队转业到甘肃省建职工医院,多次寄信至乌克兰,

联系苏联驻华大使馆,但因线索匮乏和两国关系紧张,均无进展。

2008年,中俄联合推出的《等着我》节目为霍丽丽点燃了希望。

这个节目旨在帮助寻找失散亲人,

霍丽丽将父母的结婚照和基本信息提交给俄罗斯电视台,辗转交至央视俄语频道。

兰州警方接到任务后,面对330万人口的庞大数据,

从“霍兵”(实为霍彬)的名字入手,筛选出数百同名者,再通过年龄和职业信息锁定目标。

2010年10月26日,警方找到76岁的马留巴,

核实身份后,确认她正是霍丽丽的母亲。

马留巴看到女儿提供的结婚照,

泪流满面,激动地说:“50多年了,我的女儿在找我!”

2010年11月10日,霍丽丽飞抵北京,在《等着我》节目现场与母亲重逢。

主持人播放了马留巴的采访视频,霍丽丽当场泪崩。

母女相拥的一刻,52年的思念化作泪水。

马留巴哭喊:“我也在找你”,道尽了半世纪的煎熬。

11月20日,霍丽丽随母亲回到兰州,回到52年前分离的地方。

她还前往父亲霍彬的墓地献花,

遗憾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霍彬已于2009年去世)。

在兰州,霍丽丽陪伴母亲,烧饭、散步,重温母爱,弥补多年的遗憾。

重逢后,霍丽丽并未止步于个人团圆。

她的故事通过《等着我》传遍中乌两国,她成为亲情与坚持的象征。

据报道,霍丽丽在乌克兰已组建家庭,育有一子,

2010年重逢后,她多次往返中乌,陪伴母亲,与弟弟妹妹也常联系。

马留巴与霍彬在兰州育有一儿一女,霍丽丽的归来让这个家庭更加完整。

近年来,霍丽丽积极参与中乌民间交流活动,

分享自己的故事,鼓励其他失散家庭坚持寻亲。

她还通过社交媒体记录与母亲的点滴,表达对中国的深厚感情。

2023年,她在一次采访中提到,

计划在兰州为母亲修建一座小型纪念碑,

纪念父母的爱情与家族的团聚。

此外,她在乌克兰经营一家小型咖啡馆,

生意虽不大,却承载了她对新生活的希望。

霍丽丽的感情生活也颇具波折。

年轻时,她曾因寻亲心切忽略个人幸福,婚姻一度不顺。

重逢母亲后,她重新审视家庭价值,

与丈夫修复关系,家庭氛围更为融洽。

2024年,她在接受乌克兰媒体采访时表示,

母亲的爱让她学会珍惜眼前人,

她希望未来能带孙子到中国,延续家族的纽带。

霍丽丽与马留巴的重逢无疑感人至深,但感动之外,我们应看到更深层的现实。

霍丽丽的幸运,离不开《等着我》的公益平台和中乌警方的协作,

但更多失散家庭或许仍在沉默中等待。

即使是到了如今,仍有许多失散的家庭,

在不断寻找着自己的亲属和子女们。

就在今年4月的时候,泉州就曾有一次报道,

讲的是一位马来西亚的华裔姐妹,带着父亲来到泉州老家寻根的故事。

马来西亚华裔黄氏姐妹带着父亲重返故土

现代化的户籍制度也让找寻亲人变得容易了许多,

通过相关工作人员的查询,

他们仅用了几天时间就联系到了父亲曾经的宗族亲人。

而老爷子在踏上故土之后,不禁热泪盈眶,

与久违的亲人拥抱在一起,团聚的场面让在场人员特别动容。

虽然霍丽丽的坚持值得尊重,但不应过度浪漫化。

她的成功是个例,而非普遍。

社会应关注那些未被聚光灯照亮的失散者,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持。

全球化时代,家庭的纽带需要更多理解与包容。

她的故事不仅是亲情的赞歌,更是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写照。

从乌克兰的贫困童年到中国的感人重逢,

霍丽丽用52年的坚持,完成了与母亲马留巴的奇迹团聚。

这段故事,穿越了战乱与冷战的阴霾,展现了亲情的无坚不摧。

然而,感动之余,我们也应看到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复杂。

霍丽丽的咖啡馆仍在乌克兰营业,她的孙子或许将踏上中国的土地,

而这段跨越国界的亲情,将继续在时间的长河中流淌,

提醒我们珍惜眼前人,守护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团圆。

信息来源:
央视节目:《等着我》

泉州网:《跨国寻亲一日实现 大马华裔圆梦永春》

来源:奇观历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