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说话,能招手,还可跑步、站军姿……在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参赛选手中,一位名叫“0306小巨人”的机器人,凭借小巧可爱的外形,成为机器人选手中的“萌萌哒担当”。它来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北京科技职业大学,该校也是本次机器人参赛队伍
会说话,能招手,还可跑步、站军姿……在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参赛选手中,一位名叫“0306小巨人”的机器人,凭借小巧可爱的外形,成为机器人选手中的“萌萌哒担当”。它来自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校北京科技职业大学,该校也是本次机器人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所职业本科院校。比赛当天,它将带着团队的梦想与期望奋力奔跑,与其他机器人选手一起同台竞技。
“小身板”承载多项功能及技术突破
“你好,我是北职大‘0306小巨人’,我仰慕您已久了,来个亲密接触吧!”“好的,站个军姿让你瞧瞧!”走进该校机器人设计创新团队工作室,这个身高不足1米的“小家伙”身穿一件银蓝色“未来感”连体服,正在做“热身”。它有着灵活的头部、自然垂摆的双臂和稳健的双足,可根据指令完成挥动手臂、唱歌等动作,与人对话时,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望着交流对象,专注认真,十分惹人喜爱。在它灵巧可爱的外表下,是多项功能和技术突破。
据了解,“0306小巨人”机器人的亮点之一是仿生机械结构设计,其采用刚柔耦合关节技术,实现拟人化180°大角度范围运动,构建包含头部灵活转动、双臂自然垂摆、双足稳健行走的仿生躯体结构系统。动态行走控制技术突破方面,则基于强化学习与多模态融合的全身协调控制系统,实现拟人化稳定行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适应性和良好的人机互动性。“同时,我们还应用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抗干扰技术,通过系统模型预测未来状态,并优化控制输入以抵消干扰影响,使得机器人即使遭受外部干扰或冲击,仍能稳定行走。”机器人设计创新团队成员邱钊鹏介绍,在此基础上,团队还通过多传感器融合环境建模技术、集成语音识别与听觉感知模块,实现10米范围内人机对话,使机器人可以边跑边做动作,还可以播放音乐与观众互动,增加其趣味性。
开赛在即,目前,“0306小巨人”机器人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调试与优化工作,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预期标准,整体状态稳定且可靠。据介绍,为了确保机器人在比赛当天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平,团队还额外准备了几套功能齐全的备用机器人,以备不时之需。
11名师生跨学院跨专业组队共同研发
“0306小巨人”机器人背后是一支以7名教师为主导、4名优秀学生参与辅助研发、跨学院、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团队,成员覆盖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物理、服装设计等专业。团队成员专业多元、各有所长,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主导运动控制算法开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师负责轻量化结构设计,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教师开发远程运维系统、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及集成人工智能技术模块,服装设计专业教师设计兼具功能性与科技感的具身机器人服装。
“机器人名字中的‘0306’是我们团队开启备赛征程的起点。面对教学任务与备赛压力的双重考验,我们充分挖掘应用学校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和资源,发挥团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将项目拆解为多个并行且相互关联的子任务,按照各自擅长的领域精准分配给团队成员,确保‘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以“小步快跑”策略推进任务目标实现。同时构建‘5+2’全时工作制,实施‘碎片时间管理法’,利用课间进行方案研讨,将食堂餐桌变成临时会议区,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经过多次系统迭代和夜间测试,最终孕育了‘0306小巨人’。”机器人设计创新团队成员张莉莉回忆说。
在备赛这段并肩作战的时光里,不仅淬炼出创新成果,更在团队成员中镌刻下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机器人设计创新团队成员任天赐同学谈及参与该项目的感受时说:“我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备赛期间,我有幸得到了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最重要的是,这次参赛让我拓宽了视野,看到了机器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无限潜力,更明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献出青春力量。”
“小巨人”未来5年将长高至160cm
机器人名字中的“小巨人”则寓意着该团队对未来的期许。在机器人设计创新团队工作室墙上,一张“‘0306小巨人’2025 - 2030机器人半马比赛规划图”,为它的未来成长轨迹制定了清晰目标:2025年:报名跑,身高≥75cm,距离≥6km;2026年:跑起来,身高≥120cm,距离≥12km;2027年:跑更远,身高≥140cm,距离≥20km;2030年,跑出彩,身高≥160cm,距离≥22km。
“除了外形上的‘长高’,我们未来还计划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方面做以下研究:一是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研究——研究视觉、力觉等多传感器融合算法,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二是自然语言与情感交互——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模型,实现机器人与人类的自然对话;三是机器人自主决策与控制——研究动态环境下的机器人自主决策算法,优化任务执行效率。”机器人设计创新团队成员程雪梅介绍,以此次参赛为契机,团队未来将继续壮大,与“小巨人”一同在机器人研发之路上奋勇向前,期待未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大放异彩。
同时,这支机器人设计创新团队的成立还承载着更多战略意义。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报名参加此次机器人半马比赛,是学校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支撑,我们创新性地构建了‘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理论学习-实验验证-实践训练-优化创新-丰富理论’的螺旋式上升全链条闭环体系,致力于培养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更多高技能人才,为服务北京经开区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高地、推动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做贡献。”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