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视媒介的黄金时代,每到下午和午夜的非黄金时段,人们总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养生栏目”、“健康专题”,这些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的套路,表面看是养生讲座、专家科普,以为是正经养生知识,背后念的却是推销各种保健品、保健仪器的生意经,让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
网络截图
纵览新闻首席评论员 任凯
在电视媒介的黄金时代,每到下午和午夜的非黄金时段,人们总会看到琳琅满目的“养生栏目”、“健康专题”,这些节目都有一个共同的套路,表面看是养生讲座、专家科普,以为是正经养生知识,背后念的却是推销各种保健品、保健仪器的生意经,让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
以刘洪滨等“四大神医”为代表,其中“慈善老太”“保健专家”刘洪滨3年换了9个身份,时而被包装成“北大专家”,时而又是“苗医”“中医”权威专家,似乎有着通天本领,专治疑难杂症,随心所欲地变换身份。针对电视“神医广告”泛滥乱象,相关部门开展了整治行动,公布了一批典型案例,电视广告上的“神医们”逐渐销声匿迹了。
但这些“神医”及其背后推手就金盆洗手,从此退出江湖了吗?并没有。
他们从电视媒介转到互联网平台,短视频轰炸、直播带货,夸大疗效、模糊药品属性,套路和手法跟电视媒介时代几乎没有区别。见效快、疗效好成为这些“神药”的营销噱头,比如鼻炎喷雾“喷一下,鼻塞立刻缓解”、感冒药“只需一天,症状全消”、止痛药“全身伤痛都能治”。
还有一些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某款降糖产品“百日降糖神药”,老人买回家后,服用3个月,血糖没“逆转”,反而升了。电商和短视频平台上频现的“神药”广告,从减肥到调节免疫力、从缓解疲劳到改善睡眠,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听信广告宣传后,把“神药”买回家,轻者损失钱财,重则耽误治疗,害人不浅。
互联网短视频中的那些“神医”“神药”看上去就是一眼假的东西,分明是智商税,为什么有的人还能轻易割韭菜?
一来中国市场规模巨大,市场高度细分,“神药”背后的推手利用信息不对称总能找到“合适的人”,在大数据、AI、算法推荐加持下,更是提高了筛选目标受众精准度,提高了营销效率。二是洞察市场需求,抓住了消费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利用消费者的健康焦虑,尤其是在夜间直播间,人们的判断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直线下降,冲动型消费明显。三是“疗效”显著。被曝光、查处的部分“神药”无一例外都存在超剂量生产、非法添加等通病,缺乏专业知识和检测设备,普通人怎能轻易看穿骗子的伎俩。
市场监管总局严查“神医”“神药”广告,重点聚焦在民生领域和互联网新兴媒介,从“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互联网广告”等5个方面明确广告监管有关重点任务。通知要求依法查处借助人工智能冒充专家、学者、明星、网红等公众人物发布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从严查处宣称保证治愈癌症、绝症或者治愈近视等误导群众健康观念、危害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违法广告。覆盖面广,措施具体,针对性强,市场监管总局此次对“神医”“神药”的治理可谓打在七寸上。
老百姓苦“神药”久矣。市场监管总局这次在全国范围开展广告市场秩序整治,是对“神药”“神医”的一次市场大扫除,是顺应民心、激浊扬清之举。借此机会,提高对虚假药品广告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新问题、老问题全盘清理、纠正,从源头上打掉“神药”广告表演的舞台,才能彻底斩断“神药”背后的产业链。
来源:纵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