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这3点后,解决了我80%的年龄焦虑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17:27 10

摘要:作为格力电器的掌舵人,她在流水线与董事会间穿梭了35个春秋,逐渐将一家地方小厂锻造成世界一流品牌。

71岁的董明珠在纪录片《她和她的故事》里,谈及自己的经历:

作为格力电器的掌舵人,她在流水线与董事会间穿梭了35个春秋,逐渐将一家地方小厂锻造成世界一流品牌。

她在采访里提道:

年龄只是心理的标志,要保持心态年轻,让学习伴随自己一生,才能跟上时代,减少年岁渐长带来的心理焦虑。

剑桥大学老年研究所主任琳达·帕特里奇也在研究中印证了这个观点。

她在研究论文《生命的解绑:衰老科学如何重塑人类未来》中提到:

“生物学上的衰老曲线正在被改写——60岁人类大脑突触密度相当于30年前45岁水平。我们恐惧的从来不是年龄数字,而是被时代列车甩下的失控感。”

换言之,真正决定生活状态的,并不是年龄,而是如何面对年龄增长带来的“不确定性”。

当你能够沉淀自我,化焦虑为行动,就会发现:

年龄不再是线性赛道的计时器,而是切换人生模式的转换阀。

跳出桎梏,年龄不是界限

“后浪研究所”曾针对年龄焦虑做过一个调查,两千多位各个年龄段的受访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20岁怕学业不顺,30岁怕事业无成,40岁怕家庭重担……

其实我们不是被年龄追着跑,而是被“别人的进度条”扰乱了阵脚。

很多人认为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情,否则就会被社会“落下”。

背负太多世俗的期待和焦虑,反而会让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

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在播客里提到:“生命这本账,最终会被平掉。”

漫漫人生长河,与其担心跟不上社会的脚步,不如坦然迎接年岁增长,善用年龄带来的“附加值”,为自己的生活增光添彩。

意大利神经生物学家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便是打破年龄界限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女人的天职就是相夫教子,她却不顾父亲的反对,21岁考入都灵大学。

她坚持钻研科学,积极研究。

在二战期间,由于物资紧缺,为了进行科学实验,她常常骑自行车下乡,从农户手中购买鸡蛋用于研究。

二战结束后,她便开始了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科研生涯。

77岁时,她因之前发现的神经生长因子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她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退休后,丽塔仍然在为妇女解放和受教育权而奋斗,92岁成为意大利终身参议员,直到100岁时仍然活跃在科学界。

她在103岁时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年岁渐长,经验积累,我现在的心理承受能力比20岁时更强。”

正如书籍《暮色将尽》里面的一句话:“我们不是黑色细线末端的小点,而是生命宽阔河流的一部分。”

当你把年龄从“倒计时闹钟”切换成“经验值进度条”,生命自会奖励你隐藏副本。

跳出桎梏,走入属于自己的旷野,人生便不再是乏味的单行道。

不被年龄裹挟,勇于尝试热爱,你的未来才会大放异彩。

沉淀自我,年龄是经历的勋章

华东政法大学文学教授杜素娟谈到年龄焦虑时这样说:“30岁不一定是而立之年,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花都在同一天绽放,以一个节奏生长。”
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似乎有一个隐形的“社会时钟”,对所有人都有统一的时间表和成功模板。

若是在某个年龄段没有达到世俗期待,便会被投来异样的眼光。
很多焦虑的朋友都忽略了:生命是一个沉淀的过程。
在《人物》杂志对俞飞鸿的采访里,一个25岁的女演员问俞飞鸿:“姐姐,你保养得真好,我都有法令纹了。”
俞飞鸿说:“你才25岁,现在思考的都是这些问题吗?你应该好好沉淀,好好感受。”
“任尔大神嗖嗖过,我自七分慢慢落” ,是俞飞鸿的经历和人生态度。
在人们追逐流量和曝光度的时候,她却一直坚持着“演自己喜欢的戏与角色”。
接下电影《第一炉香》的半年时间里,俞飞鸿推掉了所有的工作,静下心来感受角色“香港富太姑妈”的一生。
在正式拍摄前,她试着锻炼自己的仪态,看上个世纪的电影作品,感受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情节。

甚至还开始重新学习新的表演与实践课,寻找最接近主人公的情感。
后来,她尝试剧本写作和制片,为自己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

当谈及能够让50岁的她感到最愉快的事情时,她莞尔回应:“我最愉快的事情就是感觉又得到了成长,年岁带给我的,对工作表演的体验和对世界的认知都更加丰厚了。”
她用几年时间的沉淀,让镜头前的观众看到了更为饱满、更加充盈的人生样本。

就像俞飞鸿说的:“我都50了……我还焦虑啥?精神上,我早就自由了!”

一个愿意耐心沉淀的人,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保持面对困难的勇气。

在繁华中自律,在落魄中自我治愈,她越活越通透。

俞飞鸿/来源:视觉中国

去做具体的事,体验年龄带来的丰盈感

周轶君老师在《圆桌派》里看到聊到“焦虑”这个词,引人深思。
“其实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我们的脚踩到具体的路径上,一步一步向前走的时候,就没有了焦虑。”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过具体的生活,减轻年龄焦虑呢?
①不以社会时钟为模板,规划自己的人生节奏。

为了迎合社会的预期,我们常常忽略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是曲折而独特的,“社会时钟”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

我们需要跳出社会时钟的框架,规划自己的节奏。

比如,当你看到同龄人晒出一战上岸、买房买车的动态而感到焦虑时,要及时停止比较,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内心真正追求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人生有快有慢,不必慌张追赶。

学会在社交生活里寻求自洽,循环在自己的热爱里。

就像《人民日报》的标语:“人生缓缓,自有答案,允许自己做一朵晚开但独特的花。”

②用时间投资自己,发展成长型的爱好。
成长型爱好需要我们从0到1,花时间和精力坚持,才会有好的结果。比如阅读、写作、登山、绘画、插花、演奏……
大多数人年龄焦虑,其实是因为“闲来无事”,没有能让自己产生价值感和意义感的事情。

而培养一个长期性的爱好,可以丰富和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专注自身的平和感。

86岁的演员吴彦姝在演戏之余有各种各样的爱好。

她坦言道:“年龄从来不是困扰,人生就是超越未见的过程。”

在生活中,她尝试学习英语,能平板支撑、完成劈叉,甚至还想去考驾照,把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趣。

在岁月流转之中,用时间投资爱好,才能在纷繁世界中坚守自我,减少焦虑。

③养成规律的习惯,建立生活的秩序感。

生活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里,人会感到焦躁烦闷,精气不足。

当生活作息逐渐走向正常的轨道,能量也会慢慢恢复,而这也是一个制造“确定性”的过程。
制造秩序感和确定性,可以尝试固定每天80%的动作,比如每天坚持睡够8小时、早晨坚持运动20分钟、睡前阅读30分钟……

用行动对抗焦虑,坚持长期主义。
有秩序感的人生,才走向踏实、丰盈、正循环。

写在最后

三毛曾写给自己一段话:

“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的前进,我们不要焦急,30岁的时候,不必去想50岁的事情。”
按照自己的步伐徐徐前进,年龄不会阻碍你,而时间会持续发酵你。

愿你我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活出自己的丰盈人生。

作者:咩咩咩曦呀,正直勇敢有阅读量,尝试用内容连接世界。

来源: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