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7日清晨,一位来自广州的科普博主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临震信号”,称她根据动物行为异常、地磁波动、经验数据分析等,判断将在48小时内发生6级以上强震。她还特别提到一段拍摄于广州的视频,画面中一只猫在清晨8点多不断扑向母猫,引发博主推测为“临震反应”。
4月17日清晨,一位来自广州的科普博主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临震信号”,称她根据动物行为异常、地磁波动、经验数据分析等,判断将在48小时内发生6级以上强震。她还特别提到一段拍摄于广州的视频,画面中一只猫在清晨8点多不断扑向母猫,引发博主推测为“临震反应”。
这条微博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评论和转发,因为在半个月前的3月28日,缅甸中部实皆省才刚发生了7.7级强烈地震,造成超过5,000人死亡,而震感也波及泰国、孟加拉国、印度、越南和中国西南部等地区 。
这一连串事件和预测,让不少广州网友开始担心:广州会不会真的地震?我们是否应该提前准备逃难包?
这次微博预测的主要“依据”包括:猫狗蛇龟等动物的异常行为;地磁异常;基于经验数据的“直觉判断”。
这些听起来“有点道理”,但如果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看,目前国际与国内的主流地震研究机构(如中国地震局、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都明确指出:目前全球尚无任何国家或研究团队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具体时间、地点和震级。
关于动物异常反应的说法,虽然历史上确实有不少记录,例如唐山地震前养鸡户说鸡“集体不上架”,但这些都是事后总结,没有建立可重复、可验证的预测模型。动物可能因雷声、地气、气味、气压等各种非地震因素发生变化,把这些行为当作“预测信号”极易误判。
▲图源网络
地磁波动同样存在问题。地磁确实会受到地壳运动影响,但它也极容易受太阳活动、雷电、通讯信号等干扰,在实际观测中很难提取出有稳定指向性的“预震信号”。
这些所谓“预测依据”,在科学界并不成立。
这里就要讲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幸存者偏差。我们每天在网上看到的“地震预测成功案例”,其实只是海量预测中的一小部分。
真正的问题是:有多少预测失败的案例你没看到?又有多少被删帖、无人关注的“神预言”,早就沉在茫茫信息海洋中?
▲图源网络
举个例子:如果有1000个人每天随口预测不同城市要地震,总有一两个会“蒙中”。而被转发、截图、封神的,就是这两个“命中者”,他们一夜之间就成了“地震预言家”。
但这其实和买彩票中大奖没有本质区别——中奖的是运气,不是能力,更不是科学。
所以我们看到的那些“神预测”,很多只是信息选择后的结果,而不是因果逻辑链条成立的证明。
要判断一个城市是否有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最重要的依据其实是——地质构造与历史记录。
从地质构造来看,广州位于华南块体内部的稳定区,远离大型活动断裂带,也不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或喜马拉雅地震带之中。
根据地质研究,广州附近并无构造活动强烈的大型活动断裂带;地壳较厚且结构稳定,没有强震孕育的“能量库”条件。
从历史地震记录来看:自有地震记录以来(包括清代地方志等),广州从未发生过一次5级以上的地震;周边地区(如从化、花都)偶尔有3~4级小震,但震感轻微,几乎不会造成破坏;即便是广东省内历史上震感最强的几次地震,也都集中在梅州、河源等靠近粤赣交界处的区域,与广州差距明显。
换句话说:广州在全国属于地震危险性最低的一类地区。这并不代表100%不会地震,但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不妨从历史角度看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秦朝攻打南越之后,会选择在番禺(今广州)设立南海郡治?而南越国亦把都城建立在这里呢?
当然有政治和军事因素,但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广州也有诸多优势:地形开阔,适合屯兵、建城、行商;河网密布,珠江水系便于内河航运与对外贸易;自然灾害少,地震、台风、洪涝等破坏性事件相对稀少;四季温暖宜居,农业耕作条件优越。
广州之所以能在古代成为岭南重镇,并在唐宋之后迅速崛起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与它“少灾多福”的地理属性密切相关。
这也解释了为何清代地方志、近代地理学家普遍称广州为“岭南福地”。它不是偶然被幸运眷顾,而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长期积累结果。
对自然的敬畏,是人类的本能。但对灾害的应对,不能建立在情绪、直觉、和未经验证的“经验预测”上。
在信息混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相信权威信息:关注中国地震台网、广东地震局等官方渠道;提升防灾意识:学习基本的地震避险技能,而不是迷信预测;理性传播信息:不轻信、不转发“恐慌性”内容,避免造成社会不安。
▲图源网络
广州不是不会发生地震,但确实是一座在地震风险上非常安全的城市。它过去如此,现在仍是,未来也大概率继续如此。
请记住: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靠预测出来的,而是靠知识、准备与理性建立起来的。
各位自己友,
你怎么看这类地震预言?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来源:羊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