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掘金难?别忘了身后还有医疗与商保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7 18:07 2

摘要:体检是流量入口,但真正能实现盈利的,不是那一张体检报告,而是体检背后的医疗服务与商保连接。当“体检+医疗+保险”形成闭环,机构才能从一次性交易走向全年管理,从浅层流量生意走向深水利润空间。

体检是流量入口,但真正能实现盈利的,不是那一张体检报告,而是体检背后的医疗服务与商保连接。当“体检+医疗+保险”形成闭环,机构才能从一次性交易走向全年管理,从浅层流量生意走向深水利润空间。

作者:弧矢

编辑:弧矢

封面来源:pixabay

常规体检服务标准化、客单价低、用户复购率低,成了“做完就走”的流量生意。但当“体检+医疗+商保”开始打通,产业逻辑正在悄然改变。那些会讲故事、会建闭环的机构,已经从一纸报告延伸到患者全年的健康管理,甚至为健康险产品提供数据支撑,成为商业险定价的新入口。

一场从“查一次病”到“管一整年”的升级,已经在路上。AI视网膜、肿瘤基因筛查、肠道菌群、焦虑问卷、睡眠质控……越来越多体检套餐不再满足于“有没有问题”,而是转向“未来可能会出什么问题”。用户也在变,“90后”开始为父母买体检,“00后”焦虑得一年查两次,女性和中产成了高端体检的消费主力。

现在的体检行业,表面上看是各机构“拼价格、卷套餐”,实则背后是“拼闭环、卷转化”。谁能把一个体检客户,变成慢病管理、线上问诊、健康保险的长期用户,谁就能拿到更高的利润曲线。未来这场仗,拼的不是套餐贵不贵,而是谁能接住一个客户的“下半生健康”。

中国体检市场:公立为主、民营崛起、互联网平台融合

据《2024-2029年中国体检中心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公立医院在体检市场中的占比高达70.8%,远超民营机构的21.5%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7%。随着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强化成本控制,而且医保监管趋严,按病种付费推行等推行下,传统医疗业务盈利困难。而体验作为纯自费医疗项目,不涉及医保支付,已成为其多元创收的重要一环。体检业务被愈发重视,已成为其多元创收的重要一环。

在民营市场中,以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和瑞慈医疗为代表的连锁机构占据主导地位。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23年三者体检人次分别为2834万、800万和429万,合计约占民营体检市场的34.4%。这些机构依托覆盖全国的连锁门店、标准化服务流程和多样化体检套餐,形成稳定的团体客户和中高端个人客户群体,在健康管理与体检一体化服务方面具备领先优势。

与此同时,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互联网医疗也开始切入体检赛道,通过线上资源整合与平台生态优势,提供体检预约、报告解读、会员服务等闭环服务。以京东健康为例,新开年卡京东PLUS会员可获12积分,用3积分可以免费兑换一次价值358元的体检服务。平台还设立线下“京东健康(北京)体检中心”,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能力,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流程健康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体验。

除了平台自营,市场上也涌现出如悦康体检网这样的第三方预约平台,它整合全国数千家公立医院和民营体检机构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比价、预约与服务筛选,进一步拓宽了体检服务的可及性与透明度,成为各类体检机构与用户之间的重要桥梁。

体检市场的变化

(1)体检套餐与项目创新

① 基因检测进入体检套餐

随着精准医疗概念普及,基因检测正成为体检套餐的新亮点。大型体检机构与基因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将遗传易感基因筛查、肿瘤早筛基因检测等纳入增值服务。

据证券时报网,美年健康于2024年初宣布与美因健康签署《基因检测项目合作协议》,在旗下体检中心向客户提供基因检测产品,预计2024年相关服务交易额可达1.5亿元。据21经济网,爱康国宾则早在数年前引入了诺辉健康的结直肠癌粪便基因早筛产品“常卫清”,并在2017–2020年的试点中有约20万人次接受此项检测,结果阳性率约9%,后续肠镜证实3.5%左右为癌症、七成以上为癌前病变,实现了大量早期病变的发现。

此外,一些体检套餐还提供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药物基因组学检测等,用于评估个人疾病风险和指导健康管理。这些基因检测项目的加入,使体检从传统的“查已发生疾病”为主,拓展到“筛未来风险”和“早诊早治”层面

②AI一体化赋能

AI在体检中的应用不局限于诊断环节,更通过提升运营效率、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以及实现数据驱动的洞察,重塑整个体检服务流程。以美年健康为例,其自主研发的“扁鹊”智能体检管理SaaS云平台实现了分时预约、快速登记和智慧导诊等功能,减少人工干预的同时提升了客户体验。

在诊断辅助领域,AI显著增强了影像分析和报告解读的精准度与效率。爱康国宾自2018年起,每年发布《五百万体检人群健康蓝皮书》。截至2024年,累计分析样本量已超过524万人次,平均年龄42.2岁。2024版蓝皮书特别引入了AI视网膜分析技术,受检者仅需拍摄一张视网膜照片,AI即可评估眼底血管、黄斑、视神经等异常。据爱康国宾官网,持续参与AI视网膜健康评估的人群累计超过80万人次,检出率高达77.4%。

据观察者网报道,一位曾在爱康集团旗下爱康君安健疗国际北京旗舰中心接受体检的张女士,得益于AI视网膜分析,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检出了视网膜脱落的前兆。随后及时去医院诊断确诊并采取了手术治疗,与致盲危机擦肩而过。

瑞慈体检于2024年9月正式上线方舟智检系统,该平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深度融入个性化健康方案定制、体检报告生成、检后健康管理等多个关键环节,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与精准度。系统通过AI算法动态生成‘千人千面’的体检套餐,有效减少10%—20%的无效体检项目,同时依托AI自动生成终检结论,使整体工作效率提升6倍以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分子医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研究成果显示,团队基于大规模血浆样本,构建了“血浆蛋白质组+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可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前 10至15年 发出早期预警。该模型已在多个独立人群中完成验证,准确率显著高于传统风险筛查方式。

可以预见,“AI+体检”将成为行业标配,未来将在运营优化、诊断精准化和健康管理智能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体检市场向数智化、个性化方向迈进。

③慢病管理与体检结合

体检不再是孤立的年度任务,越来越多机构将其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在检查项目上,针对“三高”等慢病高风险人群增加了相关指标检测和功能检查(如动脉硬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等),检后则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干预建议和跟踪服务。

平安健康、北大医疗健康管理中心等机构开展会员制的健康管理计划,配备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定期跟进,帮助客户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将体检结果真正应用到日常健康管理中。通过体检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可以对个人健康风险进行分层管理,纳入持续的慢病管理路径,实现“查体+干预”闭环。这样的转变迎合了大众对体检“检查+改善”一体化需求的提升。

④新增热门体检项目

大众健康需求的多元化催生了许多新兴体检项目。除了上述基因和AI筛查,近年体检套餐中开始出现心理健康评估、睡眠质量检测、肠道菌群检测等新项目。北京朝阳医院开发的朝阳健康云APP已增加了抑郁和焦虑筛查问卷、心理咨询选项,以应对现代人心理亚健康的突出问题;又如“肠道微生态检测”作为自费增项进入市场,客户通过自取样本寄送检测,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对肥胖、糖尿病等风险提供前瞻性预警。虽然这类项目目前多属于高价增值服务,但体现了体检内容从“查体”拓展到“身心全面评估”的趋势。再如,针对都市人常见亚健康问题的专项体检也兴起,如压力指数检测、营养状态评估、骨密度检测、过敏源筛查等,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总而言之,体检套餐正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定制化。基础套餐走向平价普惠,而中高端套餐则不断融入最新科技和专项筛查,以差异化吸引注重深度检查的客群。

(2)体检人群画像在变:年轻化、女性化、家庭化三大趋势显现

①体检人群年轻化

过去常被视为中老年人才需要的健康体检,如今在年轻一代中迅速普及。职场高压和健康意识提高使得20-30岁的群体主动体检增多。爱康集团联合36氪年轻态公众号联合发布的《2022年轻人恐病报告》显示,近一半的年轻人已经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90%的年轻人在拿到体检报告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担心和焦虑。这反映出年轻群体普遍存在“健康焦虑”,害怕身体出现问题但又希望通过体检求得安心。社交媒体上关于年轻人猝死、亚健康的讨论,以及疫情后的健康关注度提升,都推动了“90后”、“00后”加入体检大军。以小红书为例,体检相关话题浏览量达到1.8亿。

年轻人不仅关心自身健康,也开始为长辈安排体检,小红书上“父母体检“话题浏览量也达到了近440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为年轻人对父母身体健康愈发关注。《2022年轻人恐病报告》显示80后为父母购买套餐的比例达到了35.43%。淘宝发布的2025年春节送礼榜也显示体检套餐已成为银发礼物的首选。

②女性体检需求增长

随着女性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社会角色的转变、职场女性面临的工作压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女性正成为体检市场中非常活跃的群体。比如育龄女性对孕前检查、妇科B超、乳腺检查、HPV筛查等项目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针对45岁以上女性推出的体检服务包(D)中,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乳腺彩超等项目,旨在满足女性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健康需求。除公立机构外,许多体检中心推出了“女性专项体检套餐”,涵盖乳腺MRI或钼靶、妇科肿瘤标志物筛查、内分泌全面评估等项目。

在国家层面,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等公共卫生项目的推进,也在客观上提高了女性定期体检的参与率。北京市总工会在过去五年中,为3万名女职工提供了健康体检套餐,推动用人单位依法为女职工定期进行“两癌”筛查。

(3)高端、个性化体检兴起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健康消费升级,催生了高端体检市场。区别于普通体检,高端体检提供更加深入和个性化的检查项目、更私密舒适的体验,定位高净值人群和追求高品质服务的客户。早在数年前就有国际企业瞄准中国高端市场,例如日本Resorttrust公司2015年就在杭州合资开办会员制防癌体检中心,会员每年花费折合人民币3.5万-4万元,面向当地富裕阶层。如今国内机构也争相布局高端。美年健康也在2016年收购了与英国BUPA、日本PL并列的世界三大高端体检机构的美兆健康体检集团。美兆健康专注于 高净值人群的精细化体检服务,引入 PET-CT、核磁共振(MRI)等高端影像设备,为用户提供早期肿瘤筛查、慢病管理等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据 2023年美年健康年报,高端体检业务已占总收入的 12%以上,并在12个核心城市运营高端健康管理中心,年度服务高净值客户超 15万人次。

高端体检的兴起还表现在跨境体检和医疗旅游,一些富裕人士选择赴日本、香港等地接受精密体检,体验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服务。这也倒逼国内机构提升自身的高端服务能力。

此外,个性化体检的趋势也日趋明显。不少机构允许客户依据自身家族史、职业特点自由增减项目,甚至推出私人医生咨询下定制体检方案的服务。这种由“套餐”向“订制”转变的探索,正迎合那些对自身健康有明确关注点的客户。

总体而言,高端与定制体检市场虽然基数相对小,但增速快、客单价高,正成为体检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创新尝试田。

(4)从单次交易到长期关系:会员制成体检机构新支点

越来越多的体检机构正在通过引入“会员制模式”来拓展业务,将传统的“一次性体检”升级为“全年健康管理服务包”。会员制通常采用按年付费的模式,用户在有效期内可享受多次体检、复查、健康咨询以及增值服务。这一趋势不仅提升了客户的健康管理体验,也为体检机构带来了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克瑞斯中国的会员在入会当年可享受一套全身的综合深度体检,包括约200项常规体检和约400项医院不包含的深度体检。根据检测结果,私人医生和健康管理团队会为会员制定全年的健康管理计划。全套检测价值约4万元。会员每年还可享受到价值200万元的免费医疗服务和全国280家医院的贵宾通道。

体检方式多样化:居家检测成为新兴补充路径

受技术进步和疫情居家需求影响,部分居家检测产品开始走入大众视野。这些产品允许用户在家自行采集生物样本并送检,从而替代部分需要到体检中心进行的检查。典型的有各种家用检测包,如血脂血糖检测卡、维生素D滴血检测、胃幽门螺杆菌自测包、肠道菌群检测盒等。用户按照说明采集一两滴血或少量尿便样本,邮寄至实验室,由专业检测后出具报告,通过APP查看结果。这类居家体检方式在年轻互联网用户中具有一定吸引力,因为其便利私密,不用空腹跑医院。

此外,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普及,使得血压、心率、睡眠、运动等数据可以被长期连续地监测。这些远程健康监测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一年一次的静态体检”变为“全年动态体检“。

虽然医生对此自测的专业性和解读价值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居家检测正逐步被接受作为传统体检的补充。

政策监管

(1)政策端推动体检行业从“查病”走向“防病”

近年来,国家政策持续强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疾病防控关口前移,体检作为健康筛查与早期干预的重要抓手,正逐步从“辅助诊断”角色上升为公共健康治理的重要一环。

在顶层设计层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广定期健康体检与早诊早治机制。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四版)》也进一步细化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体检等项目,强化基层体检作为公共卫生体系基础的定位。

在财政支持与地方执行层面,多地已将“两癌筛查”、老年人免费体检、职业病筛查等项目纳入政府补贴范畴。如北京市2023年起对65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

政策端的这些引导,正在促使体检行业从“查病”走向“防病”,由单一检测服务走向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未来,体检机构不仅要提供一次性的体检报告,更需承接起疾病风险管理、健康干预、数据归档等功能,在分级诊疗和慢病管理体系中承担更大责任。

(2)互联网体检走热,监管加快跟进规范化发展

互联网体检作为传统体检服务的延伸形态迅速兴起。2022年出台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明确提出,所有涉及线上医疗服务的机构必须具有实体医疗资质,医生需实名执业,服务全过程必须留痕、可追溯。2023年,国家药监局进一步规范体外诊断试剂的管理,要求居家使用的检测试剂必须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严禁未经审批擅自开展检测服务。

可以预见,监管趋严将倒逼互联网体检平台加强合规体系建设、强化数据安全保护、提升医疗专业参与度,从“平台逻辑”向“医疗逻辑”回归。对于行业而言,这既是风险,也是推动标准化、规范化、医患双向信任机制建立的重要机遇。

医疗+商保的生态联动,才是体检机构未来盈利点

从盈利结构来看,常规体检服务多为一次性消费,客户频次低,价格透明,标准化程度高,即便通过套餐升级、增设高端服务等方式提升客单价,但在设备投入、医技人力、运营成本高企的背景下,体检的利润空间确实有限。

相比之下,医疗服务与健康保险在体检后的产业链延伸中,具备更强的价值捕获能力。

从医疗服务来看,体检发现问题后自然引导出复查、诊疗、慢病管理、心理调理等系列消费行为,尤其是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高血脂等中高发项目,均为后续高频医疗干预提供了入口。机构若能在体检发现后,精准提供转诊服务或分级诊疗,不仅可提高客户留存率,还能获得更高毛利的后端服务收入。

从体检与商业保险的联动来看,过去保险核保高度依赖用户自报信息,存在风控难、逆选择严重的问题,而体检数据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健康基线,为定制化健康险产品开发、精准定价与动态风控提供可能。尤其在国家鼓励商业健康险发展的政策背景下,部分险企已试点探索“体检+保险”的产品形态。阿里健康与太平洋保险旗下的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分级诊疗、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疾病防控、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及养老护理等领域,探索商业保险服务模式。

在检后的产业链延伸中,体检更多承担了流量入口和风险筛查的功能,而真正带来商业化突破的,恰恰是医疗与保险两端的高频次、高价值服务。因此,与其挖掘单次体检的边际利润,不如打通“体检+医疗+商保”的生态链路,延长客户生命周期,才有可能从“浅层流量生意”转变为“深水区价值战”,获得稳定的利润来源。

来源:诊锁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