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消费升级与健康需求驱动的乳品市场中,羊奶产业凭借易消化、低致敏等特性快速崛起。但是,羊奶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产业链的完整性——从牧草种植、奶山羊养殖,到加工技术、包装物流,再到终端市场教育,任何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制约行业整体发展。
在消费升级与健康需求驱动的乳品市场中,羊奶产业凭借易消化、低致敏等特性快速崛起。但是,羊奶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产业链的完整性——从牧草种植、奶山羊养殖,到加工技术、包装物流,再到终端市场教育,任何环节的短板都可能制约行业整体发展。
此前本刊已有多篇文章围绕牧场种植、奶山羊养殖等产业链上游和下游消费者教育等主题展开探讨,本期我们将视角转向产业链中游—工厂端,聚焦羊奶加工技术,探讨羊奶产业中鲜为人知的门道。
撰写本文的初衷,源于今日中童传媒探厂百跃羊乳集团所引发的一系列深刻思考。
中游工厂:规模和技术一样不少
在羊奶产业链中,工厂是中心枢纽。
生鲜羊乳到婴幼儿配方粉、儿童奶粉、中老年营养粉等系列产品的蜕变过程中,加工工厂承担着产品形态的转换,决定产品营养保留度、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枢纽。当前,随着消费升级和行业竞争加剧,羊奶产业的中游加工环节已然成为头部企业角逐的主战场,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企业的市场话语权。
4月9日上午,中童传媒探厂团队走进陕西百跃羊乳集团,全方位了解羊奶产业中游端的加工技术、生产流程以及质量管理等关键环节,探寻羊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密码。
探厂直播中,本刊了解到,百跃羊乳集团斥巨资整合德国、瑞士、瑞典、美国等全球十多个国家顶尖乳品供应商最新的设备及工艺技术。例如,产能6吨的喷雾干燥塔(全球羊乳最大且唯一一台6吨/小时喷雾干燥塔)、瑞士乌尼贝丁MVR降膜蒸发器、瑞士利乐集团细菌、芽孢菌分离机及超高温超瞬时浓奶杀菌机(羊乳行业首台套)等。从生鲜乳预处理到低温干燥成粉、三重脱膻工艺再到纳米级智能无菌包装,构建一条从原料到成品的完整、高效、高质生产线。
行业增长承压下,行业头部依然以重资产为基础核心,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和扎实的技术投入,纷纷斥巨资升级产业线,彰显出打造高品质羊奶产品企业决心和产业自信。
例如,百跃羊乳先后投入5.9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和生产设备升级,宜品乳业投资数亿元打造智能化生产线,陕西圣泉乳业投资2.5亿元建设4.0智能化工厂,红星美羚投资建设2万吨羊奶粉智能工厂,盛健羊乳集团耗资4.3亿元,建设羊奶粉现代智能工厂,2020年投入生产运营,陕西英童乳业投资3.79亿,扩建二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和三万吨液态羊奶生产线.............。
这些动辄数亿元的“反周期”布局,折射出中国羊乳产业逐步突破同质化竞争桎梏,实现规模扩张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
产能是基础,技术是关键。
一边是消费需求带来的产能需求,一边是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技术迭代。羊奶粉这个曾经的小众品类,正在技术创新和消费升级的双轮驱动下,逐步走向乳品消费的主流舞台。
本刊调研显示,在小红书、抖音等新生代消费者聚集的平台上,关于“羊奶粉是否值得买”“羊奶粉vs牛奶粉怎么选”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羊奶粉的售价普遍高于牛奶粉(同等规格下价格高出20%左右),但其独特的营养优势和低敏特性,仍然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凸显出羊奶粉产品的刚需性和高价值。
羊奶粉的高价本质是"稀缺资源+刚性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让更多消费者能够畅享羊奶粉这一优质乳制品带来的健康益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持续升级——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产能瓶颈,借助规模化生产降低边际成本,最终实现"优质优价"的市场良性循环,让技术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消费者的健康福祉,共享产业发展的健康红利。
以工厂中游为例,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如引入机器人挤奶系统、智能温控牧场等先进技术;优化生产工艺,研发更高效的脱膻技术和营养保留工艺,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形成"技术突破-产能提升-成本优化-消费普及"的新产业链条,推动羊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主可控:工厂设备的国产化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许多样板级羊奶工厂的智能化生产车间中,多以国际进口设备为主,如德国GEA的离心喷雾干燥塔、瑞典利乐自动包装线、丹麦阿法拉伐的杀菌设备、德国GEA102位转盘式挤奶台..........这些动辄千万级的进口设备,构成了中国羊奶粉产业现代化的筋骨,为产业向上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师夷长技,可兴业强国!
中国用7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300年的工业化进程,已经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在某些尖端领域如特种材料、精密制造、工业软件等,工业技术的积累往往需要长期沉淀,很难通过短期投入实现突破。
工业技术的突破没有捷径,要推动中国羊奶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在开放合作中实现技术跃升,通过长期战略定力、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并举,国内羊奶产业有望在关键领域逐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技术自主可控。
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这个过程中,既不能因暂时落后而妄自菲薄,也不能为求速成而拔苗助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欧精密机械、日韩电子产业的领先地位,都是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投入才建立起来的。中国羊奶产业要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同样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在开放合作中积累,在消化吸收中创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这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然,工业设备的研发、制造不是羊乳企业能左右的,但乳企可通过与国内具备精密制造能力的装备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羊乳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在引进消化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强化产业协同,才能逐步实现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替代,真正确保产业自主安全、发展可控。
这种引进-消化-创新的发展路径,是中国羊奶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中国制造业各领域突破"卡脖子"困境、实现自主可控发展的可用公式。
来源:母婴产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