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AMS会议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顺利举行。副院长简崇东致开幕词。他说,为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应对当下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趋势,众位专家教授在此集思广益,为医院如何做好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添砖加瓦。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利于医院提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撰文丨钱小昊
近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AMS会议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顺利举行。副院长简崇东致开幕词。他说,为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应对当下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趋势,众位专家教授在此集思广益,为医院如何做好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添砖加瓦。
会议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宏亮教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莫昕莹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丽华教授进行主题分享。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周歧骥教授、医务部林娜教授、ICU李军教授、检验科易雪丽教授、临床药学科郭小葆教授、感染性疾病科吕建楠教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蒋玉洁教授、ICU陆亿教授、血液内科左瑶教授参与讨论,对抗菌药物精细化管理、AMS体系运营一系列问题出谋划策。
会议由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周歧骥教授主持。
张宏亮教授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运用与管理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张宏亮教授介绍了部分医疗机构存在的耐药菌株增加、新抗菌药研发困难等抗菌药物应用现状。他说,应对耐药问题需要减少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落实相关政策和管理规定。首先是正确认知并把握抗菌药物的概念、类别,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分为治疗性应用原则和预防性应用原则。
治疗性应用原则重点包括指征把握、目标治疗、经验治疗、方案制订、联合用药,比如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病原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等;而预防性应用原则分为非手术患者和围术期患者两个层面,需要了解非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误区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持续时间、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等因素综合考虑。
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面,张宏亮教授分享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做法: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综合施策,加强各级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培训,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点评结果由分管副院长进行周会反馈,及时对抗菌药物三要素做好小结等。
莫昕莹教授
医院2024年细菌耐药数据分析及合理用药建议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药学科莫昕莹教授从细菌耐药问题切入进行了探讨。她说,细菌耐药速度远快于新药研发速度,目前医院感染重点关注的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目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等,它们正在威胁人类健康。
会议上,莫昕莹教授展示了他们医院在2024年的细菌耐药监测总体数据情况:医院共监测到14487株临床非重复分离株,另有全部标本分离菌株、呼吸道标本分离菌株、尿液标本分离菌株、血液标本分离菌株的排名情况。同时结合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数据,她还呈现了上述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变迁和检出率变迁等。
莫昕莹教授还讲述了常见耐药菌的治疗策略。她说,理想的抗菌药物具备良好的抗菌活性、能迅速富集于感染部、低耐药率、药物相互作用少、安全性佳、使用方便等特性。想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及时规范采样送检和区分感染、定植或污染来明确指征、减少滥用,通过药物的抗菌谱和抗菌活性、药物的PK/PD特性、正确的给药剂量和途径、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实现合理选择,正确使用。持续评估和监测临床表现、炎症指标、影像学改变给出适当疗程,做好消毒、隔离、手卫生来落实院感管理。
刘丽华教授
呼吸及危重症患者的抗真菌治疗思考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丽华教授根据数据分析了慢性阻塞性肺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罹患侵袭性霉菌感染方面的风险,比如重症流感和COVID-19感染患者是罹患侵袭性曲霉病的危险人群。侵袭性曲霉病与毛霉病高危因素在临床上存在重叠,危险因素叠加伴随潜在混合/少见霉菌(毛霉菌)感染风险。此外非中性粒细胞缺乏和慢性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伴随高死亡率,毛霉病伴随46%的高死亡率,累及中枢和肺部患者死亡率大于50%,而混合霉菌感染患者的并发症严重程度高于单一的曲霉菌或毛霉菌感染。
针对侵袭性霉菌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刘丽华教授表示,据影像学鉴别可得肺毛霉病伴随更高反晕征CT表现、侵袭性肺曲霉病(IPA)伴随更高气道侵袭型影像学表现,而非血液恶性肿瘤/非粒细胞缺乏IPA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
她说,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是非中性粒细胞/非血液肿瘤患者罹患IPA的重要诊断手段,肺毛霉病缺乏商业化抗原检测手段,GM检测用于毛霉病排除,PCR、培养和直接镜检(荧光染色)是侵袭性霉菌感染的主要鉴别诊断方法。
刘丽华教授强调,关于侵袭性霉菌感染的治疗药物选择,经研究表明,艾沙康唑是唯一同时具有侵袭性曲霉病和侵袭性毛霉病初始单药适应症的三唑类治疗药物,指南推荐用于侵袭性曲霉病(A级推荐)和毛霉病(B级推荐,肾功能损害患者首选)初始治疗,可有效治疗混合霉菌感染患者。
会议讨论
会议讨论穿插在各位教授的主题分享之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教授们围绕“AMS体系如何运营”“抗菌药物如何精细化管理”“结合流调现状,如何多维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真菌感染如何早期诊断与精准诊疗”“特殊患者的抗真菌管理”“抗真菌药物管理如何多学科协作”等多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AMS体系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体系,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专家们谈到,他们通过搭建平台、定期召开培训讲座、组建工作组等措施,针对疑难杂症病例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致力于建立一个常态化的长效的多学科协作机制。此外他们还关注抗菌药物的DDD值、应用疗程等,重视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抗菌药物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大家也提到了耐药监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对耐药监测数据的应用不够、缺乏与临床及时沟通等,尚需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整合数据准确分析,有助于抗菌药物管理和临床经验治疗。此外,抗菌药物的快速检测结果不能及时反馈给科室,需要拓展系统自动审核功能,而该功能的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
众所周知,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极为重要,而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特征不突出等问题让医生难以鉴别,尤其是一些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病情更加严重、复杂。目前GM试验、荧光PCR等临床诊断技术正在更新,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用药依据。医生还可以根据临床指南优化给药方案、持续跟进病情评估,实现精准诊断提高救治率。
会议上,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周歧骥教授对大会做了进一步总结,他说,三位专家的分享对提高医院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医院将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的文件要求,持续推进多学科协作抗菌药物管理(AMS)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抗菌药物的科学化管理和感染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能力。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智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