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沪郊,有一批蔬菜、食用菌生产园区,融合江南水乡风情与现代科技,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让蔬菜、菌菇茁壮成长,为大都市“菜篮子”保供应、提品质,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近日,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携手多方力量,筛选出11家“美丽菜园”建设单位。让我们走进这些“美丽
在沪郊,有一批蔬菜、食用菌生产园区,融合江南水乡风情与现代科技,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让蔬菜、菌菇茁壮成长,为大都市“菜篮子”保供应、提品质,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近日,上海蔬菜食用菌行业协会携手多方力量,筛选出11家“美丽菜园”建设单位。让我们走进这些“美丽菜园”,聆听泥土下的故事,感受农业发展的澎湃力量,探寻蔬菜食用菌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春到万物生,田管正当时。位于浦东新区宣桥镇张家桥村的清美集团蔬菜种植基地的大棚里,鸡毛菜、杭白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来回穿梭,细心呵护每一株菜苗。
科技赋能,深耕田间沃野
清美集团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现代食品民营企业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专精特新企业、中国驰名商标获得企业。
目前,清美在上海地区拥有蔬菜种植基地总面积超过10000亩。其中,张家桥基地占地面积1230亩,土地规模集中连片,现有243个单体棚,9个连栋大棚,已获得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生产型)、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上海市蔬菜标准园、上海市蔬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上海市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等多个称号。
在基地智慧蔬菜种植区,利用菜田智能监测杆、土壤墒情监测等设备获取基地高通量数据,由人工智能系统自主管理,实现了数据采集、分析、决策、管理等全过程的智能化。清美集团副总裁李立介绍说,为了提升蔬菜生产的智能化水平,清美还引进了一系列智能农机装备,包括旋耕机、起垄机、播种机、蔬菜全自动移栽机、蔬菜收获机等农机设备。蔬菜种植耕、种、管、收等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
“2020年,张家桥基地被认定为首批上海市蔬菜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基地,2023年和2024年我们基地的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64.45%和74.44%。”李立介绍道,张家桥基地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技术,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尤其是大力推行“三诱一网一膜”技术的运用;利用雨水回收系统、农业秸秆处理设备等实现雨水、农业废弃物的循环、资源化利用;定期监测基地的土壤和水质,确保不含有害物质,符合农业生产的标准。目前,基地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和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备案,认证的绿色食品有结球甘蓝、花椰菜和杭白菜。
直采自配,做足“鲜”字文章
都市农业要做到“鲜”,在低头种地的同时,也要抬头看市场。“不是种什么卖什么,而是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李立说,通过产品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和作业标准化,确保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同时,将产业链向后拉,通过配套物流服务以及在田间地头建设加工厂等方式,加快农产品从田头转换成产品上线的速度。
据介绍,为快速触达消费者,清美利用自身产品和渠道优势,创新经营体系,第一时间向市场供应鲜美农产品。主打生鲜便利店模式的“清美鲜家”,以每10亩生产基地供应一家门店为规模,以每家门店服务周边300米约2000户社区居民为半径,在全市开设了900余家门店。还有主打B2B直配模式的“清美鲜达”,依托自身强大的中央工厂定制加工能力,采用冷链物流、热链物流、限时配送等灵活方式,为长三角地区3万多家学校食堂、酒店餐饮、企事业机关等客户提供新鲜食材和日杂百货直送服务,打造“城市生活综合服务商”。
在张家桥基地,仅两名工作人员就能实现对百余亩蔬菜自动化种植基地的管理。这种“科技+农业”的深度融合,让浦东的田野不断长出“高精尖”。而在转型升级,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民营企业还在不断迎接新的市场挑战。如何乘势而上?在李立看来,大力推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就是强有力的抓手和突破点。据了解,清美集团还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家科研院校合作,成立农业产业研究院、食品设计研究院、高标准现代化实验室、创新设计中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30余个,并结合地理纬度分布培育5类绿叶菜种源,在云南、甘肃、青海等地实现品种和技术输出,让市民“吃菜跟着纬度走”,一年四季尝时鲜。
当北斗卫星导航农机在田间划出笔直的线条,当5G信号覆盖每一个蔬菜大棚,当信号传感器精准捕捉每一种微量元素的变化,浦东乡村的实践昭示着:农业现代化从来都不是田园牧歌的反面,而是让千年农耕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这片土地上的探索,或许正应了陶渊明那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只不过,今天的“自然”里,既有蔬菜香,也有芯片光。
文:刘晴晓
来源: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