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经过的恶滩系傍山而生,嘉陵江到此形成九十度的圆弧,槽口在近山的一面。水流是那么的湍急,槽口是那样狭窄,一操纵不当心木船撞在山石上便糟了,过这滩时,我们大部客人下船沿江边走过,江左岸沙滩上搁置着几只打坏——四川船家称船遭撞损为打——了的大船,看过后使人心虚。
作者/国立西南联大 贺联奎
原载/《旅行杂志》(1945年第19卷第10期,23-27页)
十一月十九日 宿于虎跳驿①
早晨闯过险滩,傍晚平安到达虎跳驿。
今天经过的恶滩系傍山而生,嘉陵江到此形成九十度的圆弧,槽口在近山的一面。水流是那么的湍急,槽口是那样狭窄,一操纵不当心木船撞在山石上便糟了,过这滩时,我们大部客人下船沿江边走过,江左岸沙滩上搁置着几只打坏——四川船家称船遭撞损为打——了的大船,看过后使人心虚。
十一月二十日 仍宿虎跳驿
为犒劳水手们几天来的辛苦,船老板割肉给他们“打牙祭”——四川称加餐为打牙祭,意即供奉牙齿——今天又在虎跳驿停了一天。
虎跳驿俗名猫儿跳,本来是个很繁荣的镇市,不幸剿共之后烧了个七零八落,新市镇建筑在上游方面,下游方面依然是残瓦颓垣,满目荒凉。
这一带出产木材,下驶的船只都要买些带在船上以备日后修补之用,自然我们的木船也没有例外。
十一月二十一日 宿于苍溪县②
昨天刚打过牙祭今天船夫们特别卖力,不住地呼喊拼命荡桨,继续努力到天黑后很久,最后在皎洁的月色中行驶到苍溪。
踏着白如敷霜的沙滩到城里漫游,这是一个只有一条大街的小小县城,在月光下看来是那样的妩媚,可爱。
十一月二十二日 宿于阆中县
不到正午便拢了阆中,嘉陵江在这里受三面山峦的约束,形成一个大的U字行,U字的里面是一块冲击平原,近似四方形的阆中县城便建筑在这平原南部。
U字形底是南向的,出阆中南门有南北往来大道,所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渡口,目前嘉陵江水枯,江面窄缩,当地政府便在江上架了一道差不多擦及江面的浮桥以便往来行人,兼对过往船只抽税,浮桥三天开放一次,使上下船只纳费后通过,美其名叫“开关”,每次开关都在早晨,今天恰是开关的日子,而我们的木船恰在闭关后到达,没奈何只得等候三天了,船老板唉声叹气,多停一天多供客人一天伙食,旅客们愁眉苦脸,那天才到重庆?搭浮桥应当不应当根本成很大问题,即便应当也不该三天才开放一次!
中央大学限十一月二十五日前报到,我心急如火,下船后便发了封快信,向中大③注册组请假。
十一月二十三日 仍宿阆中
阆中县城相当不小,城内外商业也够繁荣,三合土④所筑的光亮亮,平滑滑的马路上,行人熙攘。
这里的白糖蒸蹄⑤——四川称馒首⑥为蒸蹄——同桃花醋近远驰名。醋局多开在南关内外,下船进城——码头在南关——一路醋香。面馆小吃,牛肉包子蘸桃花醋,味极鲜美。
国立第四中学在县城东北一二里路,今天跑去参观一下,零零落落,和自己的想像的样子差的很远。
十一月二十四日 仍宿阆中
锦屏山矗立在嘉陵江的南岸,恰像一面屏风。今天闷极无聊,爬到上面看了一看。上山的小路位在山后,曲曲折折地走上,半山腰竹林丛里有座道士的观宇。大禅堂面对中坝子,凭栏远眺,平原一切景物均收入眼底,心怀怡然,赶出道士观,盘旋再向上爬,经过一段较倾斜度较大的山径,即到达山顶,举目南望,丘陵起伏,水田交错,囗囗曲线化之美。
十一月二十五日 宿于河溪关⑦
早九点,囗囗囗囗囗囗“关口”,傍晚拢河溪关小镇,下船走走,荒凉得很。
[未完待续]
注 释:
①虎跳驿:今四川省广元市虎跳镇。宋时设积善场,元代设积阳里。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正式建驿,名虎跳驿,设驿站,负责公文传递,官吏公差住宿接送,管理嘉陵江上下船只停泊、航行,检查捐税等。民国初,设虎跳团防,属昭化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红四方面军在此设乡苏维埃政权,辖柏家院、龙门口、苏家、黄家増4村苏维埃。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后,乡苏维埃被废,设虎跳联保处,属昭化县第二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虎跳联保处改为虎跳镇。
清代诗人王士禛路过此地,有五言诗《虎跳驿》一首:
路逗苍溪县,荒凉破驿存。
漉金稀见艇,畏虎早关门。
水合南江壮,山连大剑昏。
巴西兵马后,多少未招魂。
②苍溪县:因嘉陵江在此段两岸高山壁立,峡谷幽深,江水流经其间呈碧绿色,称为苍溪谷,故取名苍溪。苍溪县古称“秦陇锁钥”“蜀北屏藩”,因地处苍溪谷而得名。西晋太康六年(285年),于巴西郡阆中县境分置苍溪县,县治所在今陵江镇农坛村(又名县坝)。
民国元年(1912年),属四川省保宁府;民国三年(1914年)起,属四川省嘉陵道署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③中大:国立中央大学的简称。
④三合土:由石灰、黏土和砂(或石子)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传统建筑材料,具有较高强度和耐水性,常用于地基、路面垫层等。南北朝时期(公元5世纪)首次出现,逐渐取代早期的泥草土浆和石灰砂浆,成为重要建筑黏合剂。明清时期广泛应用,如故宫宝顶、城墙、陵墓等均采用三合土加固,配方中可掺入糯米汁以提高耐久性。
⑤蒸蹄:疑为“蒸屉”(音zhēng tì)之误。蒸屉,又称为蒸笼,用竹篾﹑木片等制成的蒸食物用的器具,为中国传统厨具,起源于汉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其中竹蒸笼以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为蒸包子、馒头的首选厨具。
根据下文来看,白糖蒸蹄即白糖馒头。现今阆中白糖蒸馒头仍是当地的名优小吃。
⑥馒首:即馒头。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元旦》:“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飥。”《续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大家喫了馒首,又添了菜,喫了一个酒空菜净。” 《醒世恒言·卷一八·施润泽滩阙遇友》:“里边托出一大盘抛梁馒首,分散众人。邻里们都将著果酒来与施,复把盏庆贺。”
宋代《事物纪原》记载,诸葛亮创制馒首祭祀,明代《三国演义》采纳此传说,强化了其历史传播: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班师时,遇泸水风浪阻隔,需以人头祭祀亡魂。为免杀戮,他命人以牛羊肉为馅,包入面皮捏成人头状蒸熟,称为“馒首”作为祭品。
“馒首”中的“首”指人头,直接反映其替代人头的用途。
祭祀后的“馒首”逐渐被拿来食用,人们开始改进其做法。最初带馅的“馒首”演变为包子(皮薄有馅)和馒头(无馅或皮厚)。晋代已有“曼头”作为祭品记载。宋代文献《清异录》首次记载“包子”一词,而“馒头”仍常指带馅面食。明代《七修类稿》明确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证实名称演变。
清代以后,北方地区逐渐区分“馒头”(无馅)和“包子”(有馅),但南方如吴语地区仍保留“馒头”指代带馅面食的传统。
⑦河溪关:今阆中市河溪街道。宋、明、清时,属甘泉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河溪乡。位于阆中城区东南,与城区隔嘉陵江相望。
特别说明:
1.原文作者没有对文章分节。现因新媒体阅读习惯,编者将原文分节刊发。
2.原文有副标题:大学生征文评选第十一名
来源:人世历尘一微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