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八百名红军在贵州失踪,中央数次搜寻无果,67年后才揭开谜团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20:46 2

摘要:1934年10月16日,为了掩护红六军团的主力部队南撤,18师的52团决定改道向西,吸引前往“围剿”的国民党军队。

1934年10月16日,为了掩护红六军团的主力部队南撤,18师的52团决定改道向西,吸引前往“围剿”的国民党军队。

52团红军战士且战且退,最终被敌人围困在了“困牛山”,敌人为了“剿”灭52团,竟然想出了用百姓作“人盾”的恶毒进攻方式。

52团的后方是万丈悬崖,前方被敌军裹挟的百姓,战士们只能不断朝天放空枪,可是,敌人的包围圈越收越紧。

“宁愿死也不伤害老百姓!”一名重伤的战士砸碎了步枪。

“宁愿死也不能做敌人的俘虏!”另一名浑身是血的战士大吼道。

话音刚落,52团战士一齐起身砸坏了手中的步枪,随着司号员的最后一声号角,52团近百名战士纷纷跳下了悬崖……

一、长征前夕、奉命断后

1933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华北的侵略,然而,蒋介石却对此置若罔闻,依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为了消灭共产党和红军,蒋介石已经组织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了四次“围剿”战争,却均以惨重的代价宣告失败。不甘心的蒋介石决定调集五省的军队,发起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战争,誓要将中央苏区的红军彻底摧毁。

为了应对这场战争,蒋介石不惜向列强借款筹钱,购置军火的同时,还聘请军事专家,不仅如此,蒋介石还请亲自坐镇指挥,并对中央苏区实行经济和交通封锁。

面对蒋介石的百万大军,红军只能仓促应战,可当时的红军,被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所迫害,拒绝接受毛主席的运动战和游击战。

为了防止被国民党部队歼灭,红军决定向西转移,前往国民党兵力薄弱的贵州,漫长的西征之路由此开始。

作为红军的先锋部队,任弼时率领红六军团最先到达了贵州的甘溪地区,可是,还没等部队站稳脚跟,红六军团便与敌军不期而遇。

双方交火后,任弼时才得知对面的部队是国民党桂系主力部队,足足有24个团,转眼间,红军部队就被截成三段。

面对敌人居高临下的进攻,红六军团不得不全力突围,随着军参谋长李达撕开敌人防线的口子,红六军团各部队才陆续撤离。

在红军整个西征过程中,甘溪遭遇战是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原本近万人的队伍,在于红三军会师后,仅剩4000多人。

由于国民党桂系部队已经发现了红六军团的行踪,朱总司令不得不让红六军团停止西进,改道向江口方向进军。可身后的国民党桂系部队紧追不舍,前方又一直有国民党军队拦截,疲惫不堪的红六军团每行军一步都十分艰难。

为了不影响与红三军的会师,任弼时作出决定:“红六军团主力继续向南撤退,18师52团负责断后!”

52团可谓是红六军团中的“尖刀”,从西征一开始,52团就是红军的先锋部队,总是为红军大部队扫清一切障碍。

也正是因为如此,任弼时才将断后的任务交给了52团,接到任务后,18师师长龙云随即命令部队改道向西,吸引国民党部队。

无奈之下,52团全军800多名红军战士只得紧急筑起一道防线,用身躯拦住了敌人的进攻。

没过多久,鲜血就洒满了52团的阵地,许多战士倒下了又再站起来,忍着伤痛,顶着疲惫,52团硬是死死地拖住了敌人。而此时的红六军团主力却迷了路,任弼时带着部队走进了林子中,随即失去方向,一股强烈的压抑感充斥在红军战士中间。

听着后方52团的枪声,任弼时的内心十分着急,恰在此时,一位名叫刘光荣的猎人出现,帮助红六军团暂时化解了危机,可是,52团的处境却变得越来越危险。

原本52团的任务是阻击敌人之后,边打边向南撤退,与红六军团主力回合,奈何敌人的进攻势头太猛,一直粘着52团。

摆在18师师长龙云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按照红六军团总部的指示,阻击敌人后向南撤退,另一条是按照战前的计划,向西进军,尝试将追击的敌人吸引到困牛山地区。

龙云不假思索地放弃了第一条路,他果断带着部队改道向西,径直朝困牛山的方向行军……

二、受骗上山、进退维谷

52团全体官兵已经做好了与敌人殊死一搏的准备,在前往困牛山的路上,52团一边与敌人激烈战斗,一边吸引敌人偏离红六军团主力的行军方向。

在52团到达困牛山时,由于敌人的追击和阻截,许多红军战士永远地站不起来了,仅剩一小部分人来到了困牛山脚下。

活下来的52团红军战士中,没有一人选择回头,他们的内心有一个信念,那便是掩护红六军团主力撤退,完成与红三军的会师。

虽然52团红军战士众志成城,但是,由于国民党方面早就掌握了52团的行军路线,这让52团的处境变得十分凶险。刚赶到困牛山脚下,52团便与敌军打了一个遭遇战,在师长龙云的指挥下,52团占领了困牛山附近的高地。

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52团红军战士击退了敌人数次进攻,获得了短暂的休整时间,52团的战斗力也得以保存。

不过,这场激战也暴露了52团的具体位置,18师师长龙云的内心清楚,接下来,敌人一定会组织更大规模的进攻。面对蜿蜒陡峭的困牛山,“如何才能让部队全身而退呢?”龙云眉头紧锁,脑海里一直在盘旋着这个问题。

困牛山的地形比较复杂,是由两条山脉组成,中间有一道河谷,周围尽是悬崖峭壁,而在远处是看不清楚这些具体地形的。

困牛山的名字是对这座山最形象的比喻,即上山容易下山难,前往困牛山的山顶,有一条必经之路,路上有一个关口。

此关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红军守住关口,敌人无论如何也上不来,但是,反过来,一旦敌人包围住了困牛山,那么山上的红军拼尽全力也是难以突出重围的。

刚到困牛山的52团,对此却是茫然不知,在部队休整期间,龙云遇见了一位当地的老农,便决定向他打探出山的路。

令龙云和52团红军战士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农已经被敌人洗脑,故意给龙云指了一条错误的路。

当时,国民党政府在西南地区广泛传播反动思想,称红军是“土匪武装”,专门劫掠百姓的粮食和财物。

龙云带领52团登上困牛山后,一直在山上来回打转,这时的龙云才意识到,困牛山是一条走不出的绝路。

龙云随即命令52团全力返回上山的路口,准备撤退到山脚下,可敌人已经赶到此处,并封锁了下山的路。

原来,那位老农在于龙云分别后,急忙跑回村中,将遇见红军的情况报告给了当地的保安团,追击52团的桂系部队随即收到了情报。

国民党军队得知52团已经上山,下山的路也已经被封死,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队甚至开始悠哉地进军。

在赶到困牛山后,胸有成竹的国民党军队便开始对52团喊话,劝52团放下武器投降,并且用威逼的方式,命令52团说出红六军团主力所在的位置,这令52团所有战士愤恨不已。

就在两军僵持之际,52团的一些战士开始琢磨起了突围行动,这些战士不愿作困兽之斗,决定放手一搏。几位有大局观的红军战士提出:“全团突围已经难以实现,不如分头行动,至少掩护龙师长和52团大部分人撤离困牛山!”

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这一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如果成功,那么52团便能逃过被全歼的命运,而师长龙云却陷入了沉默……

三、壮烈跳崖、精神长存

龙云不忍心丢下每一位红军战士,奈何52团众人纷纷请求龙云同意这一行动,龙云只能含泪答允下来。

当敌人的主力部队被田海清吸引至山上时,龙云率领剩余的200名红军战士开始缓缓下山。

困牛山虽然险峻,却阻挡不住红军坚定的步伐,顺着陡峭的山坡,龙云带领红军战士来到了河谷。

虽然龙云和这200名红军战士最终成功突围,但是,同样伤亡惨重,许多红军战士倒在了敌人的阻击和复杂的山路途中。

剩下的红军战士,在龙云的带领下,一直向北突围,在越过了老君山后,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不过,留在困牛山上的田海清和100名红军战士却身陷险境,敌人将他们包围在了困牛山的山顶。

在得知红军首领龙云已经逃离后,国民党部队气急败坏,连续向田海清等人发起了数次进攻,但是均被红军战士击退。

“红军不杀老百姓!”一个声音在国民党军队内部响起,敌人采用了最恶毒的进攻方式,裹挟当地的老百姓再次发起进攻。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当国民党军队征集协助“剿匪”的民众时,许多老百姓争先恐后地报名,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冰冷的枪口。

面对老百姓组成的“人墙”,52团红军战士怎么也下不了手,只能等后排的敌人冒头,再尝试开枪,可这样的进攻方式却收效甚微。

战士们痛哭流涕地朝天上开枪,他们宁愿被敌人击毙,也不愿意伤害老百姓分毫,可是,敌人却步步紧逼。

仅仅几个小时过后,敌人的恶毒进攻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52团红军战士被逼到了悬崖边上,尽管他们手中仍握有武器。

这时,红军部队的指挥权已经被迫交到了连长石正义手上,面对敌人的劝降,石正义不为所动,他坚定地对战士说:“同志们,我们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大部队已经顺利南撤,龙云师长也已经安全下山,我们能走到这里,已经很值了,但是,我们绝不能做敌人的俘虏。”

说着,石正义砸碎了手中的步枪,在石正义坚定的眼神中,战士们都明白了连长的意思,纷纷销毁了手中的武器。

就在战士们一齐望向悬崖时,身负重伤的何步荣说道:“报告连长,我请求再吹一次冲锋号!”

石正义含泪指示道:“司号员,吹冲锋号!”

随着何步荣手中冲锋号的响起,石正义呐喊道:“同志们,跟我一起冲锋啊!”

一瞬间,52团近百名战士相继跳下了悬崖……

在52团身后,那些被国民党部队裹挟的老百姓此刻已经幡然悔悟,他们痛哭着感慨道:“这才是我们人民的队伍,他们是真正把我们当亲人的军人,宁愿死也不对我们开枪……”

另一边,翻过老君山的龙云和52团红军战士再次遭到敌人的阻击,在部队弹尽粮绝后纷纷被捕。

在叛徒的指认下,龙云的身份得到确认,敌人随即对龙云施展了酷刑,但是,龙云同样宁死不透露一丝情报,最终,龙云被敌人虐待致死。

红六军团胜利与红三军会师后,开始尝试查访52团的下落,不过,这次简单的查访却没有任何结果。后来,随着红军长征结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爆发,寻找52团踪迹的事便被党中央搁置下来。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成立了特别调查小组,再次将查访52团下落的事提上了日程,只可惜,所获的线索却寥寥无几。

直到67年之后的2001年,负责石阡县党史研究的杨又铸发现,每年的重阳节,困牛山上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而这一祭祀的对象正是当年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们。

经过杨又铸的仔细调查后,世人才知道,原来在“狼牙山五壮士”出现的七年前,这里就上演过这一幕……

来源:善良光束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