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庭经》为道家至宝,《云笈七签》载:"黄庭之道,开天地之奥秘,明性命之玄机。"历代真人皆言此经难解,唯有慧根深厚者可窥其中玄机。相传吕纯阳祖师是古往今来参透此经最深之人,曾在终南山亲授秘法。
《黄庭经》为道家至宝,《云笈七签》载:"黄庭之道,开天地之奥秘,明性命之玄机。"历代真人皆言此经难解,唯有慧根深厚者可窥其中玄机。相传吕纯阳祖师是古往今来参透此经最深之人,曾在终南山亲授秘法。
深夜的终南山,山风轻拂过道观的琼枝玉叶。观内晚课刚毕,钟声余韵仍在山谷中回荡。
此时,一位年轻修士正捧着一册《黄庭经》,在油灯下专注研读。这位修士便是后来得道成仙的吕岩,时年二十有六,虽已是进士出身,却因心系大道,放下功名,入山寻师。
"咚——"远处又传来一声钟响。吕岩抬头望向窗外圆月,轻叹一声。三年来,他日夜研习此经,却总觉其中真意难明。
"道友夜深未眠?"一个温和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吕岩回头,见是观中德高望重的清远道长,连忙起身施礼:"师父安好。弟子正在研习经文,一时入神。"
清远走进来,看了看案上的经书:"《黄庭经》?你对此经可有心得?"
吕岩恭敬答道:"弟子资质驽钝,读之三年,却如隔靴搔痒,始终不得要领。"
清远捋须微笑:"此经玄妙,确实不易参透。你可知终南山后有一处古洞?"
"可是传说中的太上洞?"
"正是。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洞中传授《黄庭经》。明日我带你去一观。"
次日清晨,清远领着吕岩沿着山间小径向后山行去。浓雾中,只见青松翠柏,古木参天。
行至一处幽谷,清远指着前方说:"看,那就是太上洞。"
浓雾渐散,现出一个天然石洞。洞口藤萝垂挂,洞顶有一线天光透下,洞内隐约可见几处石刻。
"这些石刻是何人所留?"吕岩好奇问道。
"有的是历代真人所留,有的已经模糊难辨。"清远说着,取出一支长明灯,"我们进去看看。"
洞内清凉如秋,石壁上确有不少古刻。清远举灯照去,只见字迹有深有浅,有晦有明。
"你且看这幅。"清远指着一处较新的石刻。
吕岩凑近一看,见上书"心动气散,心静气聚"八个大字,落款是"纯阳真人"。
"纯阳真人是谁?"
清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今日带你来此,是因见你与道有缘。这太上洞中藏有一个秘密,关系到《黄庭经》的修持之法。"
"请师父明示。"
清远说:"你既然苦研此经三年,想必知道经中常提到'守'字?"
"是。经中多处提到'守一'、'守中'、'守神'等。"
"那你知道如何'守'么?"
吕岩摇头:"正是不解此处。"
清远说:"修道如农夫种地,若想有所收获,需得先选好土地,再播种施肥,最后静待花开。"
"弟子明白了。是说修行要循序渐进?"
"不错。许多人求道心切,却不知循序渐进的道理。就如登山,欲速则不达。"
从此,吕岩改变了修行方法。他不再一味死读经文,而是按清远指点,从最基础的心法开始练起。
一年后的春日,吕岩正在洞中打坐,忽闻远处传来仙乐飘飘。他睁眼四望,只见满洞金光,恍若身在云端。
这时,清远道长走了进来:"你可知此境界为何?"
吕岩答道:"弟子也说不清,只觉得身心轻安,与往日大不相同。"
清远微笑道:"这说明你已经入门了。不过《黄庭经》玄妙无穷,这只是开始。"
"还请师父指点。"
清远说:"你且随我来。"
他带着吕岩来到洞后一处密室。密室中供着一面古镜,镜面黯淡,却隐隐有光晕流转。
"此镜名为'照神镜',你可照看。"
吕岩依言照去,起初只见一片昏暗,渐渐地,镜中现出微光。
清远说:"此镜能照见人的根基。你能见光,说明道基不错。"
正说话间,镜光忽然大盛,一道金光冲天而起。
"难得,难得!"清远惊喜道,"此镜百年来从未现过此象。看来你与大道真有缘分。"
吕岩问:"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清远郑重道:"这意味着你可以开始接触更深的功法了。《黄庭经》内蕴无穷妙理..."
话音刚落,守一子忽然起身,来到古洞石壁前。他抚摸着石壁上那幅吕祖真迹,神色凝重:"《黄庭经》藏有三重奥义,历代道门弟子能明其一者已是难得,能通其二者更是凤毛麟角。
而第三重奥义,乃是直指太上玄机,一旦参透,便可入仙境、见真人。只是参透之法,需要有大机缘大智慧之人。你可知吕祖当年是如何..."
"吕祖当年是如何参透这三重奥义的?"清远道长望着石壁上的真迹,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这还要从他遇见钟离权真人说起..."
话说那日吕岩在密室见到金光冲天异象后,夜半时分,忽闻洞外仙乐阵阵。他循声而出,只见一位道人踏月而来,白须飘飘,仙风道骨。
这位便是钟离权真人。他对吕岩说:"我观你骨相不凡,正是可传《黄庭经》三重奥义之人。"
吕岩拜倒在地:"求真人指点。"
钟离权说:"《黄庭经》三重奥义,如三重天门。第一重明心见性,第二重通达天地,第三重见真入圣。你已通过照神镜的考验,可以开始修习第一重了。"
"如何修习?"
钟离权取出一枚玉简:"此中记载着第一重口诀:'玄关一窍通三关,心火既生丹自结。'"
"此诀如何理解?"
"玄关者,在两眉之间,乃是通天达地之门。你且闭目凝神,专注于此。"
吕岩依法修持。三月后,忽见玄关处现出一点金光。他将此事告诉钟离权。
钟离权说:"好,这是第一重的开始。接下来要教你'内视法'。"
说罢,带着吕岩来到一处幽谷。谷中有一潭清水,月光照耀下波光粼粼。
"你看这水中倒影如何?"
吕岩俯身一看:"清晰可见。"
"再仔细看。"
吕岩凝神细看,忽然发现水中倒影渐渐变化,竟能看到自己体内的经络和气脉。
钟离权说:"这就是内视之法。《黄庭经》言:'内视反听,道之至要。'你现在能见内相,说明第一重已入门。"
吕岩欣喜之余又问:"第二重又该如何修持?"
钟离权说:"第二重比第一重更难。要先明白'天人合一'之理。"
他指着夜空中的北斗七星说:"你看这北斗,可知为何能恒常不变?"
"请真人指教。"
"因为它与人体有感应。北斗七星对应人体七窍,天上星辰运行,人体气机也随之运转。这就是天人感应之理。"
从此吕岩开始修习第二重功法。每日子时观星,午时察地,渐渐感应到天地间的玄妙变化。
一年后,吕岩在打坐时忽然发现自己的意识能够离体遨游,看遍山河大地。
钟离权说:"这是第二重的境界。不过要想更进一步,还需明白'金丹大道'。"
"何为金丹大道?"
"金丹者,乃是性命双修之至宝。你且记住:性为天,命为地,二者结合方能成丹。"
随后钟离权带吕岩来到一处清泉旁,指着泉水问:"你可知这泉水为何终年不竭?"
吕岩思索片刻:"可能是因为有源头活水吧。"
钟离权欣慰道:"不错,这就是第二重境界——'心神归一'。人心如猿猴,意如脱缰野马,东奔西窜,耗损精气。若能心神专一,如此泉水有源不竭,自然能够延年益寿。"
吕岩连连点头,记下心神归一的要诀。
吕岩又修炼半年,终于在丹田中凝结出一颗金丹。
钟离权说:"好,你已具备修习第三重的基础。不过第三重最难,需要参透'坎离水火'之理。"
"请真人明示。"
钟离权画了一个太极图:"坎为水,离为火。水火既济,阴阳调和,方能见真人入仙境。"
吕岩依法修持。一日,忽见体内水火交融,化作一团清光。就在这时,异象陡生:天开地裂,金光万道,三清真人现身空中。
钟离权欣慰地说:"恭喜你,这就是第三重境界。从此你可以遨游仙境,参见诸天真人了。"
吕岩由此得道,成为了吕纯阳祖师。后人问他修行的关键,他说:"《黄庭经》三重奥义,如三重天门。第一重要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第二重要通达天地,了知造化;第三重要水火既济,见真入圣。修行之人,当依此次第渐进,不可躐等。"
他还特别强调:"修行贵在持之以恒。第一重要'守',守到心神合一;第二重要'化',化去凡胎;第三重要'济',济通天人。三重圆满,自然可见真人入仙境。"
吕祖这番话,被后人记录下来,成为道门修行的重要指南。他还特别告诫后学:"修行不在速,而在稳。欲速则不达,欲巧反拙。只要守住本心,依法修持,自然可以渐入佳境。"
当你真正领会'抱元守一'的三重境界,达到'虚极静笃'的最高境界,不仅能延年益寿,更能超脱生死。
这就是《黄庭经》三重奥义的由来。千百年来,虽有无数人研习此经,但能真正参透三重奥义者,却寥寥无几。正如吕祖所说:道在人心,悟在自己。只要诚心修持,终有大道可成。
古人有云:'得道者形神俱妙,与天地同寿。'你可知这最高境界的奥秘所在"
来源:小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