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2024年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87.33亿元,同比下降8.61%;归母净利润108.68亿元,同比增长15.86%,虽然净利润有所增长,但营收的下滑还是让市场为其捏了一把汗。单看第三季度,营收290.37亿元,同比下降 6.66%;归母净利33.
曾经在乳业市场风光无限的伊利,如今却陷入了业绩下滑的困境。
据2024年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887.33亿元,同比下降8.61%;归母净利润108.68亿元,同比增长15.86%,虽然净利润有所增长,但营收的下滑还是让市场为其捏了一把汗。单看第三季度,营收290.37亿元,同比下降 6.66%;归母净利33.37亿元,同比增长8.53%。这样的数据对比以往伊利的高速增长,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
从业务板块来看,液体乳业务作为伊利的营收主力,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75.24亿元,虽然规模仍居行业第一,但增长乏力。冷饮业务前三季度营业收入83.44亿元,虽然业务规模、市场份额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一,但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变化的挑战。而奶粉及奶制品业务,尽管前三季度营收213.30亿元,同比增长7.07%,创历史新高,但在整体乳业市场的大环境下,也难以独善其身。
内外交困
近年来,国内牛奶产量持续增长,2021-2023年,国内牛奶产量年增速均在6.7%及以上,然而消费增速却相对缓慢,仅为2%-3%。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日益凸显,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大量的牛奶涌入市场,而消费者的需求增长有限,使得原奶价格不得不承受巨大的下行压力。
首先,自2021年开始,原奶价格就从高位持续滑落,截至2024年9月已连续31个月下跌,总体跌幅约30%。原奶价格的下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伊利的生产成本,但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市场上牛奶价格竞争激烈,产品价格难以提升,伊利的营收受到了明显的冲击。而且,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也使得伊利的库存压力增大,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来管理库存,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其次乳业市场的竞争可谓是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蒙牛作为伊利的老对手,一直紧紧追赶,在产品创新、市场份额争夺等方面给伊利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蒙牛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系列,加强品牌营销,试图在市场中分得更大的蛋糕。
除了蒙牛之外,新兴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它们凭借着独特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些主打有机、低脂、高钙等特色的乳制品品牌,吸引了不少追求健康和品质的消费者。这些新兴品牌的崛起,进一步分散了市场份额,使得伊利面临着份额被蚕食的风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伊利不得不加大市场推广和促销力度,这无疑增加了销售费用,降低了利润。为了吸引消费者,伊利可能会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广告宣传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竞争对手也在采取类似的策略,使得市场竞争陷入了恶性循环,伊利的市场拓展难度不断加大。
最后,新生儿数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奶粉市场的萎缩。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新生儿数量持续下滑,这使得婴幼儿奶粉的需求也随之减少。而经济下行引发的消费降级,也让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更加谨慎,对价格的敏感度提高。他们可能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或者减少乳制品的消费。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也在发生着变化,更加注重健康、营养和品质。对于有机、低糖、无添加等概念的乳制品需求逐渐增加,而传统的乳制品则面临着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如果伊利不能及时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就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伊利的应对之策
面对困境,伊利积极采取内部优化措施,力求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拓展市场渠道。
在成本控制方面,伊利凭借自身庞大的业务规模,构建起规模化采购体系。作为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伊利每天有1.2亿份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每年超过13亿名消费者享用其产品。这种巨大的销售量,使得伊利在原材料采购时拥有极强的议价能力。
并且,伊利通过整合供应链,与供应商共同优化物流配送等环节,进一步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隐性成本。同时,对于包装材料等其他重要原材料,伊利同样通过规模化采购,从全球范围内筛选优质供应商,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在产品结构调整上,伊利积极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大了对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比如,旗下的高端冰淇淋品牌“须尽欢”,不仅在原料上严选,保证每款冰淇淋都添加了超过35%的鲜牛乳,还在工艺上创新,采用行业首条全自动立体文创冰淇淋- 196℃液氮冷媒隧道生产,确保冰淇淋结构丰富性和细节造型展现,口感绵密紧实。
2024年4月,“须尽欢”与长隆集团携手共创,推出八款融入卡通乐园元素的联名冰淇淋新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除了冷饮业务,在液态奶、奶粉等其他业务板块,伊利也在不断推出高端化、差异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于品质和健康的追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 。
在渠道建设方面,伊利持续深化“织网计划”。自 2006 年实施该计划以来,伊利不断投入资源以精细化和扁平化管理渠道,增强对渠道的掌控力。在数智化战略的引领下,伊利的渠道拓展和市场渗透“双管齐下”,全面覆盖国内市场,并下沉至乡镇终端。
面对下沉市场的层次性、复杂性及消费者特性,伊利摒弃简约粗放、大水漫灌式的市场策略,深入市场、精准定位,充分利用渠道、品类、人群的细分红利,精耕细作。在传统渠道上,伊利积极推进立体化渠道建设,拓展市、县级市场,不管是海拔4100米的西藏拉木村,还是云南最边远的地区勐阿村,都能看到伊利的产品。
在新兴渠道上,伊利积极尝试直播、短视频等电商模式,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其在电商平台的零售市占份额长期处在细分市场首位 。
同时,伊利深知奶源对于乳业的重要性,一直致力于加强对上游奶源的把控。伊利通过与国内外优质奶源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及投资建设自有牧场,确保了奶源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另外,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伊利也在积极进行跨界投资和业务拓展。虽然目前伊利的主要业务集中在乳制品领域,但也开始涉足其他相关行业,如植物蛋白饮料、矿泉水等。伊利对长白山矿泉水项目进行投资,总投资为 2.1 亿,投产后将新增日产能 1296 吨,年产 47.3 万吨,这有助于伊利实现多元化全品类发展战略,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
在国际化方面,伊利也在加速推进全球化战略,打造资源网、智慧网、市场网,构建起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全球一体化经营网络。
未来展望:困境中的曙光
尽管伊利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乳业市场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伊利也具备在困境中破局的潜力。
从行业趋势来看,随着国家对乳业的重视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乳业市场有望逐步回暖。国家开会稳定奶牛生产,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乳业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乳业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潜力。当前政策面全面向好,为乳业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政策不仅关注奶牛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还强调乳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力求通过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破解当前奶业面临的困境。
从供需关系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乳业市场的供需失衡状况有望得到改善。随着上游端牧场产能逐步去化,奶价拐点或将在2025年下半年出现,行业有望迎来景气周期。2024 年行业开启自我调节,奶牛存栏量同比减少4.5%至630万头,原奶产量同比下降2.8%至 4161.13万吨,这一调整有效降低了上游压栏压力,加速了高成本、低效养殖产能的退出,供需缺口收窄为价格企稳奠定了基础,市场预计年内原奶价格将结束连续三年下跌趋势。
伊利自身也拥有强大的实力和优势,使其在困境中依然具备破局的能力。伊利作为行业龙头,品牌价值深入人心,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完善的销售渠道。在2024年凯度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榜中,伊利凭借领跑行业的品牌价值,再度蝉联全球乳业第一,这充分证明了其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伊利还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伊利在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未来的增长奠定了基础。而且伊利在巩固乳制品业务的同时,也开始涉足其他相关行业,如植物蛋白饮料、矿泉水等,多元化发展战略有助于伊利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提高抗风险能力。
伊利当前虽然面临业绩下滑、行业供需失衡、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消费市场变化等诸多困境,但通过积极的内部优化和外部合作拓展,已经在降本增效、产品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乳业市场未来的逐步回暖以及自身优势的不断发挥,伊利有望在困境中实现破局,重回增长轨道,继续引领中国乳业的发展。
结语
伊利在乳业市场的困境中,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业绩下滑的阴影笼罩着这家乳业巨头,行业供需失衡、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都像一道道难关横亘在伊利前行的道路上。但伊利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从内部优化到外部合作拓展,每一步都彰显着其破局的决心和努力。
乳业市场的未来,既充满了挑战,也蕴藏着无限的机遇。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乳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而伊利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实力、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完全有可能在困境中实现逆袭,重新夺回增长的动力,继续在乳业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来源:蛇眼财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