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飞人”之劫 劳模解悦“文 革 ”遭遇纪实 胡经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20:35 2

摘要:大概是人类最古老、也最美好的理想之一。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伊卡罗斯用蜡把木制的翅膀捆在自己的臂上飞向蓝天的故事。后来他飞得离太阳越来越近了,太阳的热量融化了蜡,这位勇敢的年轻人只得悲壮地坠入大海。如果说这属子虚鸟有,那么在我国的明朝确有一位名叫万福的小官儿,把

一、这是一段由“飞”引起的故事

飞,大概是人类最古老、也最美好的理想之一。在古希腊神话中,就有伊卡罗斯用蜡把木制的翅膀捆在自己的臂上飞向蓝天的故事。后来他飞得离太阳越来越近了,太阳的热量融化了蜡,这位勇敢的年轻人只得悲壮地坠入大海。如果说这属子虚鸟有,那么在我国的明朝确有一位名叫万福的小官儿,把几十支小火箭捆在椅子底下作过“飞”的尝试,尽管其结果可想而知,但毕竟这被认为是人类第一次运用喷火器飞行因而在月球上命名了一座寰形山作纪念。可见,人类为“飞”的探索曾付出过多少代价!正因此,一提起“飞”这个字眼儿总有点独特的诱惑力。

60年代的初期,晋阳大地曾凌空“飞”起过一个人,飞得胆大,飞得乖巧,飞出了水平,不仅飞遍全中国,还飞向亚细亚,从中 央到地方的各级报刊广播电台,记者、编辑及一些作家接踵而来,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其职业的责任感挥毫疾书,抓住这个“飞”字,连篇累牍,发表了不少文章,仅以喜抓典型而著称的《山西日报》一家,就以《为革命而“飞”无所畏惧》、《“飞”的秘密》等为题,连发七篇社论。如此声势、范围,在当时不敢说是独一无二,但也实为风毛麟角。这只“雄鹰”,就是近年来已被人们淡忘了的全国纺织劳模、原太原纺织厂细纱挡车解悦。那么,解悦又是个啥样人?又怎么和“飞”这个字挂上钩的?事情要从头说起。

在58年“大 跃 进”的年代,年仅16岁的农村小姑娘解悦离开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山西代县,来到了省城太原纺织厂,成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员。“大 跃 进”是“三面红旗”中的一面。对那段历史做何评价,自有公论。但笔者确在1966年5月22日的《**日报》上,看到过出自解悦手笔的《我的八年》一文,文章开头就曾写到:“我非常喜欢1958年,我也总爱回忆1958年。”为什么喜欢?为什么爱回忆?

她又在同一篇文章里做了交待:“我心上牢牢记住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破除迷信,敢想敢干’这几句话。”事实上,她不但牢牢记住了那几句话,而且也在实践之中做了,她的“飞”也的确与这几句话有关系。也许拿现在的观点看,这几句话有点古怪:大 跃 进年代砸锅卖铁,浮夸冒进,有什么可“喜欢”的?可是别忘掉,当时她仅是个16岁的姑娘,和所有的青年在走向人生道路之初一样,热情有余、冷静不足,对生活之复杂知之甚少,但青春的活力却如火如荼,于是就引出了如下的故事。

照常规,纺织工人需经过三至六个月的技术训练才能上车干活,但解悦她们那批新工人正赶上了“大 跃 进”的年代,就没照那个规矩办事,而是只经过一个多月的政治学习和操作法的理论培训,就上“车”了。所谓“上车”,就是上纺织机,负责照看那随机运转的纱绽子上断开的纱头。将来织出布来的质量,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这“接头”的速度与手法的巧妙。她头一天上班看一百个纱锭,觉得不“过瘾”。

第二天就要求看二百个纱锭,她虽然不懂多少操作法,但她“力争上游”的那颗不服输的年轻的心却一直烧得挺旺,一上车,就手脚并用紧忙活,大概那姿式太有点不正规也不大雅观,引得在她身旁教她的师傅们笑得前仰后合。师傅说:“操作法规定,做清洁工作,只能用右手从右向左做,不能用左手从左向右做。”哪知,“初生牛犊不怕虎”,解悦是个左撇子,听了不但不以为然,反而极为自信地对师傅说:“人长着两只手,为啥只用一只?”师傅听后,上下打量着这位聪明伶俐的小姑娘,一时无言以对。有道理!世上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矩呢?如果老是前人习惯咋干就咋干,还讲啥“破除迷信,敢想敢干”呢?

来源:养心莫若寡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