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之前有家长自己拍视频向网友展示,自己把两孩子原本拿来当宠物养的螃蟹给煮了让孩子吃。两个孩子哭的声音都哑了,视频里的家长还是只顾着拍视频逼问孩子:哭什么哭!别哭了!什么味道?!直到孩子边哭边说出:“是香的味道”,家长才满意的结束了拍视频。
前几天看到一个热搜:一个女孩养的狗被家人当面卖给了狗贩子。任凭女孩儿再怎么哭的撕心裂肺,家人们仍然是笑着让狗贩子拎着小狗的后脖颈把狗买走了。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之前有家长自己拍视频向网友展示,自己把两孩子原本拿来当宠物养的螃蟹给煮了让孩子吃。两个孩子哭的声音都哑了,视频里的家长还是只顾着拍视频逼问孩子:哭什么哭!别哭了!什么味道?!直到孩子边哭边说出:“是香的味道”,家长才满意的结束了拍视频。
还有很多类似的视频,也是家长把孩子养的宠物鸡,宠物兔子给做成了菜,然后拍视频配文案说:“前面哭的有多凶后面就有多香!”
而在这些视频的评论区,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给这种父母点赞,然后评论说“哈哈哈,孩子真可爱!”
在这个短视频年代,一些人似乎特别喜欢用镜头对准孩子崩溃扭曲的面孔,然后配以轻快的BGM,然后给视频打上“萌娃”标签。好像他们这样做是捕捉到了人类某种滑稽幽默的瞬间,似乎孩子们的童真悲悯敏感和脆弱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幼稚的笑料。
而每次我看到这类视频我都会非常惊叹这些家长摧毁孩子精神世界而不自知的愚蠢。我更是会惊讶于那些主动拍段子的家长和评论区取笑孩子的那些人为何会如此的冷漠麻木,以及为何他们会觉得孩子的哭声和脆弱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值得嘲笑的马戏表演?这样的画面难道不是太惊悚了吗?!
在《请回答1988》当中,某个黄昏,一家人可以为了4岁孩子的“雪人梦”而召开紧急会议,而在我们的手机视频里,一些家长却逼着伤心痛苦的孩子吃下自己宠物的肉,还要让他们违心的说“肉真香”。
在以上这些事件中,孩子对宠物的情感往往被一些人认为是“无用的矫情”。
而很多人会解释说,这可能是因为两代人之间的代际观念问题:年轻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在动物身上投入了自己的时间和情感,所以那个动物身上就有了情感属性。
但老一辈一些人觉得,宠物其实就是个畜生,它们大多数时候只承担一个功能属性,要么可以是培养责任感的教具 ,要么是随时可以丢弃的玩具 ,而某些时刻,它们还可以用来换钱,甚至可以拿来吃肉。这种所有生命必须服务于“有用”准则的思维其实源自农耕文明的实用理性传统。
所以,家长卖掉甚至逼孩子吃掉养的动物其实是因为老一辈人对待动物的工具理性和孩子对待宠物的泛灵心理情感属性之间的冲突。
但是,这个解释其实只是简单的说清楚了一些成年人和孩子对待动物的观念问题。
而当孩子对宠物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家长却无视这种情感,甚至用物理手段比如,卖掉,甚至杀掉宠物,逼孩子吃掉宠物,来强行切断,甚至还要拍视频嘲讽这种情感的时候,这里面就不是简单的对待宠物的观念问题了,这里面就涉及到了权力和情感操控等方面的问题。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在照顾宠物的过程中至少是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不断建立自己的主体意识的:
第一,孩子在完成定时遛狗、清理猫砂等任务时,会意识到“我的行为直接影响另一个生命的存续”,这种具象化的因果关系强化了孩子“我能掌控”的效能感。而孩子错误的行为,比如说,忘记喂食等,由此引发的宠物不适,会推动孩子反思并调整行为模式。而在这种宠物为孩子提供的自主决策的“安全试验场”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责任的承担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意识。
第二,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孩子在和宠物的互动当中会将自身的情感状态投射到宠物身上,进而形成对“我是谁”的认知。比如,当孩子因为宠物受伤而流泪时,实际是通过共情体验确认“我是一个会关心他人的人”;而宠物无条件的接纳,比如,狗狗摇着尾巴热情的迎接主人的时候,这会帮助孩子建立“我是值得被爱”的积极自我图式。这种双向情感流动情感投射,让孩子完成了自我认同的塑造。
第三,宠物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比如“需要被保护者”,这会让孩子首次体验到“照顾者”的社会身份。再比如,通过奖惩来让宠物学会一些简单的指令,这些微型实践,孩子就可以理解“规则制定—遵守规则—结果反馈”的闭环逻辑。而这种经验又可以被迁移到人际交往中,孩子就会意识到社会规则并非外在强制,而是维系关系的必要契约。于是,通过和宠物的相处,孩子们可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规则的认知以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第四,宠物作为“非评判性情绪容器”的特性,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情感表达空间,宠物不会因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改变爱意,孩子会在宠物身上获得一种最天然的爱。而当孩子成功安抚一只焦虑的宠物的时候,他又会获得一种“我能影响外界”的主体掌控感。
总之,宠物的存在本质上为孩子提供了低风险高反馈的主体性实践场域:从喂养中的“我能负责”、训练中的“我能影响”,到共情中的“我能理解”,孩子在这些具身化互动中可以逐步将外部行为内化为稳定的自我认知结构。
简单来讲就是,孩子在和宠物相处的过程中,在这个小型的未被功利污染的乌托邦里,孩子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慢慢的会发展出自己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
但是,当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随意处置孩子的宠物的时候,家长们就是在搭建一个微型的权力剧场。宠物在此过程中被异化为"服从性测试工具"。
家长以摧毁孩子情感寄托的方式,来否认孩子的主体意识,从而来验证家长自身权威的绝对性。
正如《狗十三》中李玩的遭遇,她被迫接受那只替代宠物,这实质上是她被迫签署了一份精神投降书:承认自己的主体意识是不值得被尊重的!
而这种服从性测试,不仅仅会发生在宠物身上,还有可能发生在孩子的日记,手办,手机,收藏的卡片……
而家长对孩子的这些精神寄托的暴力处置,其实是通过摧毁孩子的"自主领域",来重新确立自己对子女人格的全域控制权。
而这种摧毁行为往往伴随着三重精神操控密码:
第一,空间上:将"你的宠物"“你的手办”“你的玩具”重新定义为"我的财产",从而抹杀孩子对亲密关系的所有权。
第二,时间上:用瞬间的物理毁灭否定长期的情感积累,宣告孩子的情感投入是毫无意义不值得被尊重的。
第三,价值上:将悲伤污名化为"幼稚",把麻木美化为"成熟",完成价值评判体系的篡改,让孩子重新依附于家长的评价体系。
而为了让孩子真正做到能依附于家长的评价体系,在摧毁孩子自主意识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使用以下一些手段:
第一,情感要挟:比如,“你再哭我就把狗送走”!通过把宠物的生存权和孩子的服从度进行绑定,来逼迫孩子自我驯化。
第二,认知污染:比如,那个被逼迫吃自己养大的螃蟹的孩子,他们明明非常的伤心,但家长却强迫兄弟二人承认螃蟹非常的香。当味觉判断(香)强行覆盖情感体验(痛),孩童的认知系统就会变得错乱。久而久之,他们便分不清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别人强加给自己的感受之间的区别了。
第三,创伤娱乐化:当孩子崩溃的状态被记录拍摄了下来,日后被反复提及,甚至被上传至网络,供人们消费的时候,痛苦就变成了一种娱乐品,消费品。而孩子也因为被围观围剿,最终有可能会失去表达真实感受的能力。
有人也许会说:一个宠物而已,一条狗而已,一本日记本而已,一个手办而已……哪儿有你分析的这么恐怖?!
我只能说,你的麻木可能意识不到,这些发生在市井街头的"微型暴力",其实是一个社会文明进程的病理切片。那些被端上餐桌的螃蟹、被卖到狗肉馆的小狗,本质上都是成人世界的“人质”:一些人其实是在通过摧毁一些事物,来向孩子演示他们是如何阉割自己的灵魂以适应他们所认知的那个"现实"的。
或许要等到某天,当那些孩子长成大人,面无表情地把父母的养老院选择权变成直播间里的打赏游戏时,服从性测试控制链上的每一环可能才会真正理解:今天他们对宠物的暴行,不过是明天命运的彩排罢了。
本期推荐影视:《请回答1988》《狗十三》
来源:宋翔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