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美团2020年财报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美团配送团队就有950万骑手,这还是五年前的数字。就算这里面只有100万人需要长期缴纳社保和五险一金,这对美团来说也是过百亿的成本支出了。
从外卖大战到社区团购,美团几乎都扛过来了,但这一次京东外卖的加入对美团来说压力确实大。
你要打价格战,要拼履约能力,这些美团都没问题,关键你要给骑手交社保,这个美团是真顶不住。
按美团2020年财报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美团配送团队就有950万骑手,这还是五年前的数字。就算这里面只有100万人需要长期缴纳社保和五险一金,这对美团来说也是过百亿的成本支出了。
但是京东都交了,美团可以不交吗?
所以尽管外资行一致看好美团在新的外卖大战中最终能胜出,但资本市场依然给出了负面反馈,美团自高位以来市值缩水超4900亿港元。
外卖竞争壁垒
在京东干外卖之前,抖音也曾想过干外卖,阿里也在努力干外卖,但美团的市场份额依然稳固,先前市场担心抖音本地生活的投入会影响美团的广告收入增速,但在之后几个季度的财报数据也再次证伪了抖音的冲击。
美团建立起来的竞争壁垒几乎是国内外机构的共识,Jefferies在最新的报告中还提到美团的竞争壁垒完好无损,继续拥抱海外机遇,然后给了个258港元的目标评级,大摩也在报告中提到社保的全面覆盖反而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美团护城河继续稳固。不得不说这两家报告的钱花得真值,尽管逻辑都是胡扯,但起码也是国际大行的看多态度。
外卖本身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核心是做好配送,也就是履约能力,除了履约,外卖还需要在供给、用户端都做到较好的联动,这本身是个比较复杂的业务,成本的核心是单量以及单量密度。
美团的单均配送成本在业内绝对是有竞争力的,美团2022年就有超过930万的商家,2023年订单笔数219亿笔,骑手应该超过千万,所以不论是订单规模还是订单密度,美团应该都是行业规模最大的。
即便如此,美团的单均配送成本依然还在亏损,按2024年H1数据测算,美团的单均配送成本是4.13元,而单均收入仅为3.79元,单均亏损0.34元。所以这就是为啥抖音不会干外卖,行业也很难有新的玩家加入,因为账根本算不过来。
数据来源:美团财报
但相比2021年,美团的亏损明显在收窄,2021年单均差额在0.97元,2024年Q4财报不再公布细节的即配订单数据,因此这个成本也就没法测算了。
财报公布后我也在想美团为啥不再公布细节的数据,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订单数据增速放缓;二是配送扭亏。
意在即时零售
京东本身有配送经验,达达先前干的就是即时配送,上一波社区团购大战中,京东也是核心玩家之一,有用户基础,有配送团队,再就是吸引商家入驻,因此京东很容易搭起外卖的整个商业链路,接下来拼的就是运营效率。
对于京东来说,要从行业头部手里挖走用户,这需要巨大的补贴来驱动,所以外卖的新一波补贴大战已经开始了。
而资本市场考虑的是,单纯靠补贴拉动用户购买,可能在短期能实现用户活跃度和交易量的激增,但是补贴停掉后的复购情况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这是京东的不确定,也是美团的不确定。
对于京东来说,干外卖也是没得选,这两年全球互联网巨头基本都在扎堆搞AI,阿里要花3000亿搞AI,腾讯也在研究AI agent,京东在电商领域的增速已经放缓多年,AI领域暂时还没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也亟须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外卖本身不是个高利润行业,但外卖是一个高频的业务,几乎每天都会打开,京东把外卖端口仍放在京东商城,意图就是通过新增用户,提升电商主平台的活跃度/用户时长,实现对电商业务的导流。所以外卖赚不赚钱暂时不重要,就当京东投200亿买流量了。
当然不止这么简单,外卖的背后还有个巨大的增量赛道——即时零售。4月15日,美团发布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即时起全国消费者可通过美团首页进入闪购选购蔬菜水果、数码家电、美妆护肤等。
同一天,京东也披露了即时零售业务秒送的发展状况,要再招不低于5万名全职外卖员,全额足额缴纳五险一金,且所有费用均有公司承担。
京东优势也很明显,自营秒送已经有超过10万家京东品牌线下店接入,平均送达时长快于30分钟。也就是说,美团一直想干的即时零售,其实京东已经积累多年,而接下来就是价格战了。
美团的逻辑
对于美团来说,先前降本减亏新业务盈利预期的逻辑已经不这么完美了,本来外资行预期明后年的利润能干到500亿600亿,但随着京东的加入,外卖、即时零售要掀起一波新的价格战,同时骑手福利、商家降本等,都会直接抑制美团的盈利能力,再加上海外中东市场的扩张,也会带来盈利的负面影响。
去年美团新业务减亏至73亿,上一年亏损202亿,美团目前的核心利润还是靠外卖、到店和酒旅(核心本地商业),去年核心本地商业部分的利润524.2亿,经营利润率20.9%。
接下来能预期的就是新的一波外卖价格战,美团有压力,京东也有压力,可能饿了么压力更大。
来源:财经星星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