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乡村根基 护卫粮食安全——“三高”农田建设看安徽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22:06 3

摘要:近年来,农业大省安徽主动顺应“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开展探索创新,持续打造“高质量、高标准、高产”农田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农业大省安徽主动顺应“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开展探索创新,持续打造“高质量、高标准、高产”农田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四结合”拓展高标田建设记者走进六安市霍邱县曹庙镇元圩村,放眼望去,田间机耕道路平坦笔直,灌溉渠中流水欢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呈现出一派如诗如画的美丽风光。“我们村有耕地面积约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畅通了灌溉渠道,田间生产路硬底化,农民旱涝不愁,耕作机械也有了用武之地。今年秋种面积增加了40%。”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惠家红介绍说,推进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起初并未获得全体村民的理解和支持。许多村民担忧,多年来的耕作习惯会被打破。为打消顾虑,村“两委”一班人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入户走访,征集意见,并召开20个村民小组讨论会。耐心倾听每一位村民的心声,悉心解答他们的疑惑。用朴实的语言,清晰的数据,真实的案例,讲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提升土地利用率、改善耕作条件、增加村民收入等方面的深远意义,确保每位村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让村民吃下定心丸。思路一改天地宽。今年以来,元圩村把粮食生产作为全村农业生产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建成高标准农田7000亩。同时,在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广绿色生态种植、先进农业机械应用、土壤改良、病虫害统防统治、新品种和良种繁育等技术,创新“高标准农田+科技推广”的运作模式,着力打好绿色发展“组合拳”,既夯实了粮食生产基础,又筑牢了粮食安全屏障,让820户3585个村民受益,为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歙县王村镇改造过的110亩高标准农田。从高空俯瞰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歙县郑村镇槐塘村,远山苍翠,村落被缥缈升腾的云雾笼罩,烟雨徽州的诗意在这里具象呈现。田埂铺就的栈道上,放置着帐篷、休闲座椅,村庄古老的牌坊,日渐变美的乡村环境、文艺气息的稻田咖啡馆。“这两年,乡咖、村咖特别火,边喝咖啡边赏田园风光成为一种时髦。”村支部书记刘玉雷说,这块田地虽然面积不大,但高标改造后成为耀眼的田园风光。不仅让美丽农村保有了乡土味,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研学基地、对传播农耕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省深化“四个结合”探索实践,总结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现代农业发展、耕地占补平衡、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的做法成效,梳理查摆问题短板,对标中央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思路,拓展建设内容,提升建设绩效。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高标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句话多形容皖南山区的地形地貌,也从侧面反映了这里地少田少的现状。同样,这一地区也是安徽省高标准农田改造的难点所在。在蜿蜒的山间小路开了许久,终于来到了泾县蔡村镇泉峰村。在四处环山的山洼里,一处新修的高标准农田进入眼帘。“有了这样的大块平田,我们种粮积极性都高多了。”种粮大户肖玉宏介绍说,以前这里都是高低不平的小块田,耕种管收都得靠人工。去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后平整了土地,原来分散在上百户的小块田变成了现如今的1500亩大田。现在终于可以实现全程机械化了,每亩地节省的劳动力成本最少200元。村支部书记黄开明介绍说,刚开始开展田块整治时,村民们想法比较多。他们先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同意的村民的土地先整治,做了70亩田块整治示范田。看到示范田的效果后,刚开始不愿意整治的农民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进行田块整治。就这样分步实施,一共平整了1500亩农田。平整后整体流转给大户种植。地租从之前的每亩400元提升到了500元,村民有稳定的地租收益、大户种粮比较效益提升、村集体则从流转费中提取部分作为管理费,实现了三方受益。“以前这里是无人种植的荒地、水系不通、路也不通。我与村里签订了流转协议,自己带着挖掘机来平整开垦。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后,沟、渠、路全部提升了,现在种粮食省工方便。”歙县郑村镇向杲村种植大户潘小刚表示,这些年自己种地首选高标准农田。一方面是考虑宜机化操作;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应对自然风险的能力。据悉,安徽持续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按规模化、机械化要求,以“宜机化”改造为抓手,针对农机进地难、作业难、效率低等问题,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优化机耕路、机耕桥和田块标准,改善农田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推动丘陵山区良田、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开展绿色高标田建设在芜湖市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记者看到这里的农田土地平整、连块成片,田间装有气象病虫害监测仪、自动喷淋设备、畜禽粪污资源液化池等多种设备,种粮大户夏叶龙正在查看油菜长势。“这里的农田之前都是‘巴掌田’,毫不夸张地说,以前拖拉机下田,都掉不了头。”从当涂县来到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种粮十余年的夏叶龙告诉记者,自从当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后,田地平整,道路通达,旱能灌、涝能排,种地更加省心。去年,光水稻的亩均产量就提高了约100斤。“有了智慧农业系统,很多田管工作现在只需要在手机上启动App就可以一键实施,无需亲自现场操作。比如排灌水,只要按一下手机就行了。”刚刚从镇农办主任退休的殷方荣是当地政府聘任的高标准农田专职管护员。他告诉记者,他的工作主要有三项,一是负责协调大户、工程维护和使用及督查;二是田间管理指导;三是每天的平台数据上传。“通过数据的搜集与比对,缺什么就可以补什么,真正做到按每一块田地的需求个性定制、配方施肥、精细管理。”5000亩高标准田地一马平川,绿油油的油菜茂密茁壮,走进繁昌区平铺镇的伏羲农场大数据指挥中心,通过点击鼠标,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各个智慧农业基地的实时场景并实现远程操控,繁昌区土地利用情况、土壤墒情、气象数据、智能农机统计、病虫害检测等信息一目了然,还搭载了人工智能数据决策模型。这是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繁昌区合作打造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核心目标是构建面向南方水稻的农业智能系统应用和现代农业示范,将土地作为整个数据流的核心,通过数据的不断迭代和自学习,形成“地块级体检-全程信息采集-实时处方建议-智能精准执行”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提质、增量、增效。“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天、空、地、人、农机’立体化多维度融合的广域耕地全要素观测网络,实现数据全方位获取。未来,整个繁昌区的数字农田信息全部都会集中到这里。”伏羲农场工作人员介绍。“在高标准农田上打造数字农业,让‘高标准’变成‘高效益’。未来,高标准农田将真正实现智慧种田、科学种田。”繁昌区农业农村局分管局长徐晋辉表示。据悉,项目后期将以示范基地为核心,向周边推广技术模式,逐步构建以5万亩耕地为单位的“伏羲网格”单元,最终覆盖繁昌区全域22.85万亩耕地,通过“藏粮于技”实现亩均节本增效400元,带动粮食增产、农户和村集体增收,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安徽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绿色环保”的思路,开展生态沟渠、道路、林网建设,以及“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肥水管网进农田的耕地质量建设,推动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努力打造“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宜居”的美丽田园。

来源:安徽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