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来自众合云科旗下51同路残障融合基地的残疾人学员们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携手自由路街道光辉社区,用非遗剪纸串起邻里乡情,深度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展示新时代残疾人的精神风貌。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包头报道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
位于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来自众合云科旗下51同路残障融合基地的残疾人学员们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携手自由路街道光辉社区,用非遗剪纸串起邻里乡情,深度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展示新时代残疾人的精神风貌。
众合云科志愿服务队包头分队亮相“全龄友好”社区新场景展区,展示非遗剪纸作品。
93年出生的刘欣是51同路基地的剪纸非遗传承人,也是志愿服务队员之一。小时候的一场意外让她的听力受损,但骨子里不服输的气质让她克服重重困难,考上了武汉地质大学,并最终加入51同路正式学习传承非遗剪纸技艺。
“刚开始时我总是做不好,用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才终于能熟练地折纸,在这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我白天请教老师,晚上回家请教基地小伙伴,终于解决了自己遇到的技术问题。”刘欣告诉记者,大概用时2个月,她的剪纸技艺终于初见成效,并且得到了老师和基地小伙伴的好评。
“她们说,刘欣剪的作品真棒啊,尤其是锯齿纹剪得尤其好。”那一刻,刘欣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力量。
据记者了解,除了学习剪纸外,刘欣还会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她遇到过很多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和残疾人,而在其尽己所能帮助他们的同时,刘欣也从他们的身上获得了认可与尊重。
在帮助他人跨越沟壑时,我们脚下的土地也在不断夯实,为自己积聚起前行的力量。
刘欣(中)为社区居民讲解剪纸技巧。
据记者了解,2022年5月,众合云科旗下51同路开展的“最美剪纸”残疾人非遗传承项目落地包头,以授人以渔的形式帮助残障人士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技能,在获取收入的同时,将发展的成果回馈国家和社会。
在这里,像刘欣一样的小伙伴还有很多。
“通过接触我们发现,残疾人往往比健全人更能专注于某项技艺,比如,听障人士更擅长学习手工。”众合云科集团创始人兼CEO余清泉告诉记者,通过发挥残疾人的特定优势,融合文化、内容等多种价值因素,传承传统的、无法用机械替代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使残疾人在获取劳动收入的同时,进一步融入社会并发光发热。
因爱同路。经过近三年的发展,51同路基地的残障伙伴用手中的刻刀与剪纸,走出了一条自立自强的致富之路,也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感受到了残疾人发自内心的自信与热爱。残健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正不断吸引着更多“同路人”的加入与支持,也为营造和谐、幸福、温馨的社区家园注入暖暖能量。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